■李敘靚
古箏作為我國獨具藝術魅力的民族彈撥樂之一,從古至今以其優美的音色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古箏教育在器樂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不論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還是高等院校都是學生、家長青睞的選擇。學生人數的增多、古箏藝術的不斷進步,對古箏專業教學的發展既提供了機遇,又形成了挑戰,如何有效針對學生學情因材施教成為教學改革中需關注的重點問題。
現階段市面上針對古箏選修教材的數量并不多,且教材質量良莠不齊,從教學目標至教學方法都不盡相同?,F階段市面上古箏教材大都是以考級為目標形成的,如《中國古箏考級曲集》《古箏技巧練習曲》《中國古箏名曲薈萃》等。從教學的選擇來說,一是教學內容大多不適應大學生選修群體,大學生群體已經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而基礎技能的教材大都針對低齡兒童;二是教材未能有效針對選修課的實用性,選修課不以培養高難技巧為教學目標,應從興趣引導、實用等方面激發學生的古箏學習熱情。
能夠選擇古箏演奏作為選修的學生有可能是已有一定的學琴基礎,如中小學曾經展開過古箏學習,并有部分同學曾參與古箏考級。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出自對古箏的熱愛與愛好,但未接觸過古箏學習,因此在古箏選修課教學中較容易出現較大的差異性。
古箏選修課程的開展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制定教學目標、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內容。但往往高校古箏教學針對選修課并沒有形成規范、科學的教學體系。不少開展古箏選修課的教師往往是教到哪里算哪里,并沒有充分的分析學琴情況來展開課程教學。在選修課的教學中,部分教師仍以教會彈奏某首作品為教學目標,并沒有形成具有實用性的教學體系。大學生展開古箏選修課的學習,其實并不具備學習時間的優勢,部分高校的藝術類選修課開設時長僅為一學年,如果僅僅是學會彈奏1-2首作品,那么實際教學是失敗的。古箏選修課程的實用性應當體現在通過古箏這件樂器作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載體,掌握古箏彈奏的方法,能夠具備自己理解、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從而通過一學年的課程學習對古箏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音樂文化素養。
古箏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課程,需要學生通過不斷地學習、練習獲得演奏技能。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適當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通過展示不僅僅鍛煉提升學生的演奏能力,也能夠提升學生的舞臺表現力以及自信心。在學生掌握基本理演奏能力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展示古箏彈奏,在活動中增加學生的熱情,并在實踐活動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繼續調整,形成能力發展的良性循環。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盡管學院有較多的文藝演出互動,但更多的是挑選精品類的節目來進行展示,提供給古箏選修同學展示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給予學生實踐的機會較少,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自己在琴房進行練習。
從小組的形成來看,是教師在根據學生的具體水平初步分析之后形成的小組,因此有有效地解決了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在古箏選修小組課的教學過程中,一是由于學生的基礎演奏方法對后續學習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演奏姿勢、音色、學習狀態都有較好的把握。二是教師能夠有效地給予學生反饋,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予以及時糾正,并且能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進度展開及時地調整。這對于初學古箏的學生而言非常重要,是學生展開后續學習的基礎。
高效、和諧的課題互動是保證課堂實效的有力保證。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促進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教學的閃光點。古箏小組課中既不像集體授課人數眾多無法展開高效互動,又不像小課一對一教學只有師生互動。小組課中可以是幾位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同時也可以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形成較強的課堂互動性。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及時跟教師反饋想法與困惑,在溝通、交流、反饋、合作中形成有效互動,完成教學目標。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具有自主能動性。古箏選修課采用小組教學模式能充分釋放大學生的個體性。音樂是一門較為抽象的學科,是時間的藝術、是流動的藝術,并沒有標準答案。不同的學生對不同音樂作品的感受與理解也是不一樣的。教師在小組課教學中,要適時抓住學生的個性特色來展開,多以認可學生的方式進行鼓勵式教學,對于在器樂學習中具有創造力的學生應該予以肯定,引導學生更好地領會古箏學習中的美。
古箏選修課針對的是非古箏專業的音樂專業學生,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結合小組課教學優勢來展開互動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性,采用任務驅動式、主題探討式、歸納總結式等教學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學互動。(1)任務驅動式互動。在師生互動中,教師多以啟發式的設問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通過某一關鍵設問、設問來引導學生獲得古箏演奏、音樂欣賞的能力。(2)主題探討式互動。如可以結合古箏的發展歷史展開課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了解樂器的形態變化、作品的風格特征、作曲家創作特點等等。通過良好的師生、生生互動引導學生更自主、快速掌握音樂學習的方法,獲得古箏彈奏的技能。(3)歸納總結式互動。如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圓桌會議、火花碰撞等形式,共同分享自己在學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等。通過歸納、總結學習過程中的經驗來形成長足的良性健康發展。
充分了解學情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在學生選課結束后,教師可以對選修課的學生展開統一的學情了解,對學生情況的把握可以結合現有信息技術手段展開問卷調查,如可以采用“問卷星”對學生的基礎情況展開了解,知悉學生選擇古箏選修課的原因、是否有古箏學習基礎、是否有音樂學習基礎、對古箏的理解、興趣等等。通過對學生的情況展開調查從而形成科學準確的數據,并由此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展開分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與水平將古箏學習小組劃分不同梯隊。如一梯隊、二梯隊、三梯隊,對不同梯隊的學生的情況進行細致地記錄和分析,并在統一授課課程中形成教師對解決學生的共性以及個性問題的方法,形成同水平、同層次之間學生的互相促進與相互學習。(1)一梯隊。處于這一級別基礎的學生,學生基本處于起點比較高,擁有一定的古箏彈奏能力,學生具有一定的聽辨、彈奏水平。具有一定的音樂學科認知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培養目標制定為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一定水平的彈奏能力。(2)二梯隊。處于這一級別基礎的學生,在教學中應當采用起點中等,重應用能力的培養,講究教學的實效,更多地將重點放在對作品的認知以及處理的目標中。教學內容緊密圍繞廣泛風格的作品入手,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3)三梯隊。處在這一級別基礎的學生,教學中堅持多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以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功、提升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基礎知識以及基礎技能雙桿齊下,對學生的能力展開培養,在教學中以科學、正確地掌握古箏的基本演奏方法入手,通過視奏、彈奏等能力培養,引導學生掌握彈奏作品的能力。
古箏演奏是一項具有難度的演奏藝術形式,在高展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逐步開展教學,形成從基礎到中級難度再到高級難度的循序漸進培養過程。在教學的過程中,逐步的演奏能力培養可以幾方面入手:(1)循序漸進的教學內容。學生了解了有關古箏的基礎知識之后,開始進入到基礎演奏技術講解環節,要做到先淺后深,避免難度過大讓學生難以接受。如從簡單的技巧開始,教師需要進行適當的示范教學,同時,結合教學內容,教師也可以播放與教學曲目風格不同的古箏曲讓學生欣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擴展知識視野,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也能夠得到提升。(2)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細分,首先,具體劃分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練習方式;其次,一些學生感覺讀譜的難度比較大,彈奏方面有障礙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彈奏比較簡單的譜子,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采用正確的學習方式;再次,如果學生的演奏不夠靈活,還可以讓他們先練習節奏較為舒緩的曲子或者他們耳熟能詳的作品。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更自如地進行自主學習。(3)循序漸進的曲目難度。當學生古箏彈奏的基礎技巧掌握之后,就要逐漸增加教學曲目的難度,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練習。初學者可以從簡單的作品開始練習,曲目難度初級,比如朗朗上口的兒歌,簡單的流行音樂作品。隨著學生已經理解了有關曲目的理論知識并熟練掌握彈唱技能之后,就可以開始挑選一些有挑戰的曲目,從耳熟能詳的傳統作品開始逐步進入專業作品的學習中。
總之,古箏選修課教學是普及古箏樂器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選修課的獨特學生特征來開展創新改革。當然,古箏小組課并不是沒有弊端而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教育智慧,結合原有的古箏教學特點,將原有經驗與教學模式一起結合至小學課堂教學,充分發掘小組課教學優勢,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同時,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在古箏選修小組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在相互學習中提升古箏演奏水平獲得更好的音樂學習體驗。最后,無論是小組課,還是集體課、小課,在教學中教師都應當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通過多變的演奏形式、豐富的古箏作品促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音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