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岳子清 趙 婷
田園綜合體是一種由單一農業生產到泛休閑農業產業化的產業升級,也是美麗鄉村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田園觀光、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從早期的觀光農業,到后來的休閑農業綜合體、農業旅游綜合體等,匯聚成用“以人為本”的理想模式,在當代中國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探索獨特、多元的可能性。
1.1.1 環境背景
單一簡單的土地開發方式已然成為過去,尊重環境本身將成為土地開發的最高原則。田園綜合體是在結合村民生產經營活動及農村文化與生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將生態農業與旅游綜合體進行組合的創新型綜合體,其核心是農業生產和生活資源休閑觀光化。田園綜合體建設需挖掘本地鄉土文化與風土人情,讓鄉村文化得以復興,恢復鄉村獨有的美麗與活力,成為新都市人的桃花源。
1.1.2 經濟背景
田園綜合體以農業為主導,融合旅游、創意、地產、文化、商貿、娛樂等3個及以上相關產業與支持產業,形成多功能、復合型、創新型產業結合體,可有效提高產業集成度,改變傳統產業結構,轉變產業發展和運作模式,增強產業間互動與支持效應,有助于催生出新型業態。
1.1.3 社會背景
我國以往采取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單向失衡的城鄉發展戰略。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確立的統籌城鄉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標志著我國的城鄉關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田園綜合體以鄉村振興為最高目標,讓城市與鄉村各自均能發揮其獨特稟賦,實現和諧發展。其核心價值以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景觀為核心組織要素,形成多產業、多功能有機結合的空間實體。
1.1.4 文化背景
隨著城市化進程逐漸加深,很多城市居民面對日益高漲的生活壓力,向往回到田園和鄉村,與自然產生更多的互動,以達到放松、休閑、康養的目的。而田園綜合體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態訴求與文化尋根,從而帶動傳統文化的回歸。
2015年2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
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概念,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水稻公園”項目基地位于三亞市海棠灣國家海岸南部入口,西鄰G98國道,距三亞市30min車程,距海岸線5km,是海棠灣的后花園。北側海岸大道和灣坡路與高速公路互通,西側與延綿山體相連,北側現有1個水庫,享有良好的景觀資源。項目占地面積約2800畝,整個場地較平整,便于后續開發建設(見圖1)。

1 規劃鳥瞰效果
農業是經濟的基礎,稻田是基地的靈魂,設計應該服務于稻田和農業,選擇謙和的設計態度突破產業局限,挖掘農業多樣性,培育文化,提升產業附加值。
農業生產是整個項目的基礎,通過引入高科技農業生產技術提升農業附加值;休閑旅游產業依附于農業,與農業相結合,從而呈現具有田園特色的文旅項目。單一模式向復合化開發模式轉變則依靠農業和休閑旅游產業,形成以田園風貌為基底并融合高端設計理念的現代化田園社區,發揮相關產業的聚集效應和聯動效應。
2.3.1 核心要素
項目以稻田生產、田園生活、田園景觀為核心組織要素,旨在打造多產業、多文化、多功能有機結合的空間實體。田園生活文化及帶給人的愉悅與放松是對游客最主要的吸引力。以稻田為核心要素,延展復合化功能(見圖2)。稻田是基礎,成功實現效益擴大化取決于功能整合帶來的1+1>2的效能。

2 設計要素分析
2.3.2 產業多元
提倡農旅融合模式,維護農業基礎地位的前提下,植入文化要素和產業功能要素,實現田園生活的有序演進及田園空間的生態進化,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見圖3)。

3 產業多元
2.3.3 生態綠色
依據生態學原理,遵循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多樣原則,將生態農業技術、現代先進裝備、綠色低碳理念等引入農業發展實踐。
2.4.1 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如圖4所示,從東到西依次為美麗鄉村建設區、停車區、風情小鎮、農耕博物館、南繁種植基地、稻田酒店區、田棲酒店區。

4 功能分區
2.4.2 交通系統
1)外部車行系統在入口處連接內部車行系統,如圖5a所示;內部交通采用低碳環保車,各主要景點板塊間均有環保車接送,各區域的內部交通相對獨立(見圖5b)。

5 車行系統規劃5a 外部5b 內部
2)慢行系統是展示稻田風光的最佳途徑,與稻田、山體景觀結合設計,注重人行道路景觀和材質的運用,貼合自然。
2.4.3 景觀設計
景觀設計注重線面結合,經過精細考量,最大可能保證原生態景觀和建筑形態。沿山保留原有果樹,用當地的火山石砌筑擋墻和登山步道,南向面對稻田,結合原有植被,點綴高大的椰子樹,形成開闊的視線通廊。
2.4.4 綠色設計
采用多項環保節能技術,利用地熱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結合海南地域性特點,為溫泉酒店和居民生活用熱水提供持續性熱能。建筑立面采用百葉窗等遮陽措施,營造一個生態和諧、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環境。
1)原生態新農村建設 對于原始村落,選擇謙和的設計態度,修舊如舊,最大程度保持村莊的自然形態。在原有村落格局得到較好保留的基礎上,賦予場地新的活力。尊重當地文化,創造地域歸屬感,在入口處設計富有黎族特色的門樓,對游客進行心理暗示和轉換。
2)綠色停車場 利用高差,打造可自然采光通風且高效的室內停車庫與室外停車場。停車場進行植被恢復和配植設計,使環境更加親近自然。
3)特色商業街區 商業街采用主街與內街聯結的組織形式,通過錯落的布置與景觀的結合,將商業流線與空間體驗一同考慮,自然地處理基地原有高差,并在商業中融入更多的藝術與稻田文化。
4)農耕博物館 博物館形式與傳統相呼應,采用現代材料和技術打造一座融于自然的建筑。屋頂設計為具有可辨識性的元素,自然地融入景觀之中,仿佛一件來自大海的禮物(見圖6)。

6 農耕博物館
5)育種基地 依托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建立南繁綜合育種基地,進行雜交水稻的科研育種,并圍繞科研成果,建設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集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成果轉化、推廣應用、教育培訓于一體。開展“城市農夫計劃”,采取會員制土地租賃形式,將一畝地劃分為若干小塊,租賃給城市居民耕種,并定期舉辦農耕技術研習班等活動,豐富城市居民的鄉村生活體驗。
田園綜合體作為新生事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已取得的實踐成果來看,可有效糅合政府、農民、市場三方力量,為新型城鎮化的探索和建設打開更大的創新空間,并為鄉村建設實踐帶來新氣象。
當前,對田園綜合體的實踐已積極展開,根據周邊景區的發展條件分為成熟景區型、自然景觀開發型等類型;在運營模式上綜合特色旅游、酒店、商業、地產開發等方面,可在多渠道實現盈利產出。
田園綜合體是多個產業相融合的多功能、復合型、創新型產業結合體。正因其高度復合特點,田園綜合體的創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產業發展創新、規劃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保持田園綜合體的高度復合性,能夠保持其靈活性和生命力,從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