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 李 艷
隨著高等教育模式的轉變,高校學生的學習模式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指導型逐漸轉換為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中心的自主型,同時呈現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包括小組式、社交式、互動式、體驗式等[1]。學科專業圖書館是高校達成教育目標,輔助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基地,高校學生尚處于身心不斷發展變化的階段,個體的行為需求具有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特點,其在圖書館空間內的行為活動不再局限于單一類型,而需要更多的交往活動與公共活動。學科專業圖書館不同于綜合性大型圖書館,具有規模小、使用面積有限、空間類型單一等先天缺陷,近年來面臨逐漸消亡的威脅。學科專業圖書館對于其所服務的學院學生及教師來說,具有較大的專業知識覆蓋面、較前沿的技術資料及理論研究成果資料,其存在對于學生的成長和專業的發展有著獨特的作用和潛在的價值。因此,建設符合學生多樣化行為類型并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學科專業圖書館空間尤為重要。
環境行為理論即當人們身處不同環境時,就會接受刺激產生不同的行為反應,而上述行為往往是為了滿足人的內心需要,故行為與人的需求有直接聯系。環境與人之間是一個相互作用的系統,環境既可以促使行為的產生,又可對其產生阻礙的作用[2]。同樣,人作為具有自由意志的個體,不僅能夠適應環境,而且可根據自己的需求改變環境、創造環境。兩者相互滲透,形成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3]。使用者在圖書館中發生的一系列行為都是圖書館內的個體或群體在受到環境刺激或出于個人喜好、需求,主動或被動發生的一系列具有規律性、傾向性的活動。圖書館的空間環境對使用者的影響具有一定規律性,受物質環境、使用者行為類型、心理特征的影響,當了解到使用者所處的環境以及使用者的行為心理特征,就可預測建筑環境與使用者行為之間的具體關系,揭示與之相關的心理需求,為高校學科專業圖書館空間設計提供依據。
筆者以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圖書館為調研對象,搜集并查閱與環境行為學、高校圖書館空間研究相關的資料,為之后進行實地調研奠定理論基礎,并通過現場攝影、觀察、繪制行為地圖、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圖書館空間的使用狀況,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實踐依據(見圖1)。具體過程為筆者在2021年4月23日(工作日)及4月24日(休息日),分別選擇9:30—11:30及15:30—17:30的時間段到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圖書館進行現場實地調研:①對現場情況進行觀察并拍攝照片;②記錄使用者在各空間節點內的分布特征,并將4次繪制的行為地圖進行整合;③為更好地了解使用者的行為特征和心理需求,筆者每天隨機向圖書館內使用者發放提前設計好的調查問卷45份,2天共發放問卷90份,回收有效問卷66份。

1 圖書館入口(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圖書館共有座位61個,桌椅布置可滿足不同人群共同使用的需要,其中單人座位22個,2人桌椅8套,3人桌椅3套,6人桌椅1套,8人桌椅1套,書桌形狀均為長方形或圓形,座椅為普通的4腿帶靠背形式。原本用于研討交流的6人桌椅和8人桌椅的空間雖相對獨立,但因圖書館內部面積較小,動靜分區不明確,導致館內主要活動是自習、閱覽,極少出現交流、討論等行為,僅有少部分使用者在館內瀏覽書籍(見圖2)。圖書館內未設置休閑區及主題活動區,故環境十分安靜,整體選用暖蜂蜜色調木質家具搭配黃色暖光照明和草綠色地面,共同營造明朗、溫馨的氛圍(見圖3)。

2 使用者在圖書館內部的行為活動(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3 圖書館內部環境(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通過交叉分析得出,傾向于學習型或交流型圖書館的使用者,多在館內開展學習、閱覽活動,少數在館內開展休閑活動;傾向于休閑型或服務型圖書館的使用者,多在館內開展休閑活動。調研得出,多數使用者希望在館內設置休閑閱讀區,部分使用者希望動靜分區明確,在圖書館內設置可靈活討論的空間。從行為地圖可看出,使用者主要分布在建筑角落及圍合面,由四周向中心數量逐漸減少。當不得不與陌生人共用一張書桌時,僅有少數使用者選擇坐在其對面,多數使用者選擇坐在其斜對面位置,以保持最遠距離(見圖4)。

4 圖書館使用者行為地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通過對學生行為類型和心理需求的調研分析,結合高校圖書館空間設計案例總結一般性規律,進而提出設計優化策略以重構空間要素,創造出更具活力且滿足學生行為及心理需求的學科專業圖書館空間。
心理學對個人空間的研究多強調使用者自身感受,而人類學對交際距離的研究則主要是關注人際交往時出現的問題。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對空間關系學和私人空間概念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人際交往的4種空間距離:①較為親密的密切距離,范圍為0~0.45m;②一般的個人距離,范圍為0.45~1.20m;③較疏遠的社會距離,范圍為1.20~3.60m;④疏離的公共距離,范圍為3.60~7.60m。不同的空間距離會帶給個體不同程度的緊張感[4]。
在高校學科專業圖書館的使用過程中,不同的使用者、組群對空間的要求各不相同,而不同的空間環境直接影響著使用者的行為活動,使用者之間的空間距離決定著其交往的程度。圖書館中桌椅擺放的位置、朝向、距離就是個人空間和人際距離是否舒適的決定性因素。在距離相同的情況下,若椅子并排放置,使用者就會呈現相互排斥的態勢,產生社交離心,影響交談發生;若椅子相對放置,產生社交向心,促使使用者相互交流[5]。椅子之間的距離同樣影響人際交往情況,人們總趨向于離陌生人遠一點,以滿足內心的安全感。針對學科專業圖書館面積較小、內部使用情況復雜的情況,通過桌椅的擺放設置舒適的個人空間和人際距離,在營造緊湊空間的同時,為使用者留有足夠的回旋余地。
高校學科專業圖書館空間具有非正式性特征,使用者多在館內開展與閱覽無關的行為活動,有人在交流討論,有人在埋頭學習,有人在休閑甚至休息,多種多樣的行為方式使內部空間變得生動且具有活力。相較于傳統圖書館空間,新型圖書館空間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利用有限的空間包容不同類型的行為活動,包容性會誘導使用者產生多種多樣的行為模式。對于學科專業圖書館來說,其內部空間需滿足不同類型的行為活動,要求館內設施靈活布置,空間自由分隔,構成相互滲透、融合且自由靈活的空間形態,誘導不同心理需求的使用者開展不同類型的行為活動[6]。靈活組合圖書館的空間功能,可在較大程度上提高館內空間利用率,形成集學習、交流和休閑于一體的多元、多義、多維的交互空間。
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圖書館內部分為公共空間和半公共空間2個層次。當使用者處于既定空間環境時,心理上總有對私密性和安全感的需求,私密性活動多發生在人流量較少且具有一定圍合感的場所[7]。調研發現,空間邊界效應較為明顯,使用者青睞開敞空間的邊緣地帶,尤其是建筑內部空間的四周,上述空間暴露較少且不影響其他人通行,同時還可看清周圍環境,更易掌控和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情況[8]。在未來的學科專業圖書館空間設計中,可適當加強公共空間的私密性,設置豐富的空間層次,優化使用者的體驗及感受。
在各高校各專業爭創一流的背景下,學科專業圖書館雖被忽視,但無形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學科專業圖書館使用的過程中,高校學生有公共與私密結合的心理需求,參與和交往的行為需求,依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特征提出一系列空間更新策略,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好的空間體驗、更佳的學習效果、更多的交流互動,為高校培養高質量人才及發展專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