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華
(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隨著城鄉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城市內澇、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困擾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傳統基礎設施缺乏良好的氣候、環境、自然的動態適應能力,導致空間資源浪費和運行效率低下。上述問題已無法依靠傳統基礎設施解決。基于景觀基礎設施的設計思路是打破傳統規劃設計模式,將自然生態系統及社會復合系統共同納入城市設計,綜合考慮自然生態、景觀環境、社會效益、文化傳承等功能,引導公共空間良性發展。
社區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公共空間中的鄰里單元,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社區公共空間存在各種建筑物和實體之間的開放空間,由自然、人文環境共同形成區域內群體組織關系。本研究從社區公共空間詮釋角度入手,基于景觀基礎設施構建理論,提出新型社區重建和可推廣應用的社區創新發展模型,為社區公共空間更新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景觀基礎設施概念歷經前人匯總,基于景觀與基礎設施結合的可能性,其應用價值體現在:規劃之初重視景觀與基礎設施的結合,作出更加合理的規劃,將城市綠網及生態廊道融入綠地規劃之中;對已成體系的城市基礎設施,通過景觀技術和手段的改造進行完善調整,形成連續性、立體多樣的可持續韌性基礎設施。
2.1.1 聯系社區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景觀基礎設施是社區與自然連接的媒介,具有自然的屬性,直接與自然相接,履行自然的生態功能;與社區相接,協調社區生活融入自然。通過景觀基礎設施,社區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進化。
2.1.2 協調社區系統功能的活力
景觀基礎設施可協調復雜的空間系統,將單一的水平層空間轉化為立體多層復合空間系統,形成連續流動的空間系統,由此改善社區環境、協調交通、重新組織土地空間的功能,提升周邊社區活力,協調社區各系統間的相互作用,滿足社區多層次、多方位功能需求,推動社區公共空間發展。
2.1.3 提升社區設施網絡的動態適應性
社區由人工與自然形成的動態景觀空間共同維持良好的社區視覺感知,保持與大自然的和諧關系。當危機事件發生時,景觀基礎設施各小組之間會相互替代和依靠,將元素緊密地連接和凝聚。隨著社區的發展,景觀基礎設施具有對環境的動態調節和適應性,與社區生活中自然、生態、社會、經濟、文化等密切聯系,不斷地適應社區生活和發展(見圖1)。

圖1 景觀基礎設施
2.2.1 關注以人為本的尺度
快速發展的社區需要從人文角度給予關注,滿足各種交通需求。適于人步行的空間建設模式是進一步加強社區人與空間交流和互動的條件,通過社區形式和環境品位等方面去了解社區的生態學特性、歷史和文化、空間組織及象征性的重要意義。
丹麥建筑師揚·蓋爾認為,城市的服務目標對象首先指的是以5km/h的速度慢慢前進的駕駛者和行人,而不是一輛以70km/h的高速疾馳的電動小型汽車。在社區的環境中,建筑和街道之間的適宜尺度應以人的行走活動情況為準。景觀基礎設施注重活力的人性化尺度,反對單一功能的大尺度開放空間,營造富有人情味的小尺度空間,以方便鄰里停留、交往、休閑。
2.2.2 社區文脈的延續和可識別性
由于自然環境、經濟發展及社會習俗的不同,有些特有符號和排列方式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獨有的社區形象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經驗認知。隨著社區的發展及文化交流的頻繁,有可能帶來社區形象趨同的一面,只有積極變換視野和角度,在歷史條件和時代環境中為其注入新活力,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新舊建筑相互協調與共生,記憶才能夠長久延續。
景觀基礎設施通過對各種功能場所、歷史文脈以及其他社會生態、經濟效益、可識別性等的傳承與重塑,從元素視角出發,重塑具有現代意義的人物和生活情境,整合社區形態的相容性和延續性,傳承社區歷史文脈,形成整個社區所需要的公共空間,打造充滿歷史和現代文化底蘊的空間。
2.2.3 社區空間脈絡的修復和梳理
長久以來形成的空間脈絡及肌理串聯社區的人文歷史,更是承載整個社區地域文化、風貌特征的空間主體。隨著社區的變遷發展,空間脈絡會逐漸邊界不明顯或脈絡模糊,更新時應給予適當整合與修復。
社區基礎配套設施在促進生態更新發展過程中,對不同空間界面體系進行空間連接與融合處理,體現了空間彈性與自然適應力的基本特征,原有的社區生態空間脈絡體系得以自然延展,創造出不同社區空間界面的交互融合和自然適應。
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策略應具有持續生長性,以滿足使用者需求并提出新的策略引導其健康發展。
公共空間需更新網絡系統,可從面、線、點3個尺度和層次進行構建,將景觀和基礎設施多維度整合,形成兼具文化、休閑生態、綠色等功能的網絡綜合體(見圖2),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

圖2 景觀基礎設施構建過程
對社區各類公共設施整合配置、服務使用,對管理功能進行多元綜合改造,推動現有社區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通過景觀整合,形成生態休閑等多種不同功能的多維度復合空間。利用彈性的間隙式社區結構,統籌協調,修復生態斷裂帶,解決景觀破碎化問題。
為應對空間時常面臨的內外干擾或變化,景觀基礎設施需要具有一定的彈性,能夠較快地恢復原有狀態并保持結構和功能,保持動態平衡。社區交通的基礎設施群是串聯各個社區的重要紐帶,要維護自然水系和綠地空間的連貫性與整體性,提高綠色基礎設施的空間可達性,保持景觀結合基礎設施隨空間變化呈現出生長的動態平衡,為居民提供高品質公共活動空間。
典型集散式空間如廣場、公園等,不僅是展示景觀面貌的場所,更具有聚散人群、組織交通、休閑娛樂、維護生態等多種功能。將各點狀綠地、生態斑塊串接起來,構建綠色網絡,能使社區海綿系統發揮良好的生態功能,應對復雜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多元、豐富多彩的公共生活設施,能促進社會人群參與活動,形成從公共空間到公共生活的良性循環。把公共空間納入社區的功能整體綜合化中,是增強社區公共空間活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文化彈性是習俗、價值觀、集體性格等特定文化背景下社區應對外部干預的能力。隨著社區更新的不斷深入,社區已經發展成為富有文化彈性的創新型地域空間,能提供充實、有價值、可實現夢想的社區文化共享生活方式,進而引領社區對地域文化的梳理、維持和創新等,使社區由功能空間向文化熔爐轉變。
文脈是社區在發展變遷中積累形成的時空關系,保護和傳承其歷史文脈,營造適宜于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的多樣社會文化環境和氛圍,提升文化價值和藝術品位。社區文化活動是推進社區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樹立文化與社會經濟相互促進的理念和思路,通過推廣社區文化活動和優惠政策,逐步形成創意類社群,帶動社區整體文脈的延續與再利用。
景觀基礎設施由各領域經濟發展而來,注重維持自然生態環境的連貫性與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對維持和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具有重要價值,有利于促進人類健康、野生動植物的繁殖和發育以及經濟社會的穩定等。我國景觀基礎設施的概念尚不完善,系統性理論框架有待提升。我國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局部景觀基礎設施提出問題解決策略和方法。對各類復雜城市元素進行整體性分析時,需具備多學科綜合協調、把控和管理能力,運用城市景觀基礎配套設施理念去解決實際問題,并且需要不斷努力,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有機結合。
探討景觀基礎設施的適應性及構建技術,有諸多的不確定性,例如欠缺一定景觀介入性措施的經驗實證;國內外理論研究與技術應用層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帶來技術的不確定性,其有效性和必要性有待商榷;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復雜社會環境,正確處理長期生態演變過程與短期社會政治、經濟供給之間存在的沖突也面臨重重困難。
景觀與基礎設施的結合將在空間上形成統一整體,因此,管理應具備整體系統性及前瞻思維,建立規劃設計、管理維護的完整體系,協調各種利益群體及多項任務。
景觀基礎設施的實施可在既有更新改造層面,對被動管理的社區進行全面分析,評估和利用公共空間資源,建立主動、完整、系統、多維度的網絡體系,實現既有資源優質化、文化滲透性、功能綜合性、空間公共性與形式的多樣性。在實施建設中強化公眾參與度,促進社區經濟、環境等方面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