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玲
(廈門理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深入,政府集中公共資源推進城市老齡化環境的規范和標準化建設,2016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推進老年宜居環境建設的指導意見》,“十三五”規劃提出重點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推動老舊住宅適老化改造與新建住宅適老化設計,保障老年人居家養老的社區生活環境。然而,在城市社區中相關設施尚未跟進,許多老年群體居住的社區環境并不能滿足健康宜居的需求,尤其是城市老舊社區戶外空間設施的適老化程度不高、老舊小區建設時間較久、原先設計標準低及戶外環境的適老化和無障礙設施存在不足等問題,造成老年人、殘疾人等社區居民出行困難,導致小區的戶外環境利用率較低。因此,需要通過設計手段創新性地解決社區適老環境改造中出現的難題,為當下及未來社區環境建設提出設施適老性建議與策略,幫助老年人實現就地養老和積極老齡化的目標。
老舊社區是指空間功能不足、配套設施不全、環境質量差、公共設施落后等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住宅小區。無障礙設施是指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兒童、孕婦等社會成員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設工程中配套建設的服務設施,包括無障礙通道(路)、電(樓)梯、平臺、房間、洗手間、席位、盲文標識和音響提示,以及通信、信息交流等其他相關生活設施。社區無障礙設施是為了使活動受限人群平等參與戶外活動,并提供便利條件。老舊社區的戶外環境存在的無障礙設施缺失問題較為嚴重,無障礙設施陳舊、配置不當,無法順利使用;無障礙設施缺乏有針對性的設計研究,不能滿足高齡者對社區戶外環境的多層次需求。因此,根據老年人對社區戶外環境的需求特點,可將戶外無障礙設施分為4個方面的內容:社區道路交通、社區綠地、公共服務設施和信息交流設施。
道路是社區戶外行人通行的基本設施,也是老年人進行戶外活動的必要設施之一。大多數老舊社區的道路未按照GB 50763—2012《無障礙設計規范》進行設計,或是依據規范設計但流于形式。主要體現在:老舊社區道路普遍存在道路等級不清晰的問題,車行和人行道路混行,老年人出行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道路設置的坡道或臺階未考慮老年人的出行路徑,利用率低;盲道動線被障礙物遮擋,破壞出行的連續性;道路鋪裝或出入口存在高差,易造成老年人摔傷;道路的鋪裝材質防滑性較差,給老年人戶外出行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社區道路的無障礙設施問題不僅使老年人出行難度增加,而且影響戶外活動的安全性,降低了老年人社會交往的積極性。
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GB 50763—2012《無障礙設計規范》,旨在解決無障礙環境建設中設施不規范的問題,促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工作的開展。規范中雖然對社區環境設施做出了明文規定,但每個社區環境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僅通過標準化規定難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設指導,無法滿足老年人活動的多層次需求。因此,在進行社區戶外無障礙設施設計時,不僅應滿足現有的規范要求,更應對老年人的戶外活動需求進行多層次調研分析,從場地特征、活動內容、身體和心理需求等方面考慮無障礙設施的設計,為老年人創造可以安心外出的社區環境,從而營造積極的社區氛圍。
無障礙設施精細化設計是指在細節上的人性化、精細化設計,包括樓梯和轉角扶手設計的連續性及材質的運用、地面無高差設計、呼叫鈴設置、道路與道路之間的合理銜接以及信息標識的明晰化等。老舊社區的設施除了存在未依據規范要求進行設置外,還存在“表面化”現象,沒有在充分考慮老年人行為需求的情況下進行精細化設計,導致老年人社區出行及活動不便。
3.1.1 公共設施設計要點
社區戶外環境的公共設施包括活動場地、景觀綠地和景觀小品等。活動場地由于受到社區空間的限制,應進行合理的功能劃分,使場地層次多元化,區分動靜區域,營造便于展開活動交流的開放性空間以及具備一定封閉性的半私密空間,滿足老年人對戶外環境空間的不同需求,增強老年人戶外活動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活動場地應設置無障礙出入口,消除高低差異并配置扶手,方便腿腳不便及使用輪椅的老年人通行。在景觀植物配置設計上,應利用不同的植物特性(色彩、氣味等),提高戶外景觀環境的辨識度,美化環境的同時刺激老年人的五感(視、聽、味、嗅、觸);還可以選擇種植可食用果蔬,使老年人參與到果蔬采摘種植等活動中,增強景觀綠地適老功能的同時改善老年人的身心狀態。而景觀小品是戶外環境中體量較小、具有實用或精神功能的公共設施,包括休息設施、建筑小品等。休息設施應結合活動場地進行配置,在保證通道通暢的同時不影響場地活動空間。座椅設計應設置靠背和扶手,并選用較為溫暖的木質材料,同時造型柔和有趣;也可以結合座椅設置物品放置空間,給予老人生理及心理上最大的便利與支持。
3.1.2 交通設施設計要點
社區道路在規劃時,要保持無障礙設計的連貫性。盡可能做到人車分流,人行道與車行道在材質上要有明確劃分。人行道設置要保持無障礙路線的系統性。老舊社區的交通道路首先應盡量做到人車分行,以保障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其次,人車分行的交通體系不僅需要分析老年人的步行路徑,還要通過顏色、路障和信息標識提示道路的轉折,例如在臺階、道路的坡道以及拐角處設置信息標識或照明。此外,應進行必要的監管和維護,使社區內的無障礙停車位不被侵占,最終實現社區道路的適老化。
3.1.3 服務設施設計要點
老舊社區的服務設施大多存在老化或缺失問題,應先對原有設施進行評估再進行補充或替換。服務設施包括公共衛生間、信息標識以及照明系統。公共衛生間應按照規范要求設置無障礙廁位,并安裝相應的扶手和緊急呼叫按鈕。由于老年人視力下降,信息標識在色彩設計上應清晰明了,避免與周圍環境混淆,以方便老年人辨識。照明系統的光線應盡量柔和,亮度清晰,并在不同的功能分區以及轉折區域設置輔燈,保證老年人在夜晚安全、舒適地出行。
3.2.1 多維與包容的設計理念
適老化社區環境設計,不僅限于保障老年人安全出行的無障礙設計,而是強調滿足老年人居住生活的多層次需求,即從健康安全發展到社會交往和自我實現的情感訴求。適老化社區環境的實現,不僅需要從多角度進行考慮,也要對高齡人群的生理、心理需求充分尊重與包容。多維設計理念是指從社區的人、事、場、物多維視角進行研究,在對社區環境現狀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分析老年人的空間需求、行為特征、環境現狀和空間特點等,而后對社區戶外環境進行設計。包容設計理念是指全年齡段都可以在社區方便地生活,而不是將老年人視為特殊群體。因此,在進行適老化設計時,社區設計要重視老年群體空間需求的差異性和共性,強調為不同年齡、不同身心機能、不同生活狀態的多群體共同使用,并將其作為“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
3.2.2 設計案例:廈門寨上社區戶外空間適老化設計
寨上社區是福建省廈門市較為典型的老舊社區,位于廈門島西南部,戶外活動場地面積約為2 100m2。通過對社區基礎環境分析,發現場地存在功能單一、設施陳舊、無障礙交通設施缺乏、綠化環境單調和服務設施不足等問題。通過對場地使用人群的調查采訪,發現場地內的活動人群以老年人居多,他們主要進行休憩、交流、健身等活動,使用人群希望增強場地的安全性、休閑性和宜居性。
從多維視角出發,圍繞人、事、場、物、時展開設計構思,通過分析老年人的多樣性特征和空間需求,以“靜養”“參與”“創造”3個核心進行社區戶外環境適老化設計,旨在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活動空間,增強空間的宜居性。社區環境的適老化設計不僅要依據無障礙設計規范,而且要充分考慮其他群體的使用需求,提高場地的實用性與包容性。寨上社區的戶外空間分為2個部分(基地1、基地2),明確動靜分區,根據場地日照情況以及交通動線,對社區基礎環境進行分析研究,展開平面圖的設計。基地1劃分為動區、過渡區和靜區,功能區包含文化廣場、健身區、棋牌娛樂區、雨水花園、休閑草坪區以及兒童活動區(見圖1);基地2的功能區包含戲臺、運動區及廣場區,保留了當地的特色,同時能夠滿足老年人社區戶外活動的空間功能需求(見圖2)。在功能區的周邊均設置了休閑座椅,同時場地內增加了公共衛生間,完善了戶外環境的適老化功能。植物配置以本土植物為主,采用當地常綠喬木樟木、常綠灌木雞蛋花以及草本植物,搭配鳳凰木、變葉木、小葉紫薇以及長春花等具有色彩的植物,使景觀綠化呈現多樣化,美化空間的同時改善老年人的身心狀態。適老化細節設計方面,主要體現在通道設置扶手、使用防滑鋪地材質、服務設施采用圓角設計、消除場地內高差以及豐富的綠植配置。

圖1 廈門寨上社區適老化改造設計基地1平面

圖2 廈門寨上社區適老化改造設計基地2平面
社區戶外環境適老化貫穿設計的整個過程,從設計規劃到末端環節,從戶外環境區域規劃的前期定位階段開始,就將老年人的生活和空間需求作為設計中的考量要素,并在后續的設計細節中不斷落實。
社區戶外環境是老年人活動的主要場所,其適老化環境的實現不僅需要不斷完善相關規范和技術手段,而且應在充分了解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多元性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為他們提供舒適的活動空間、完善的服務設施、系統連續的交通通道、細致入微的設施細節以及療愈性的景觀綠化,為老年人創造更好的休閑及交流活動空間。戶外環境的適老化設計不僅能夠營造具有活力的社區氛圍,幫助老年人提升生活質量,實現就地養老和積極老齡化的目標,而且能體現社會對高齡者的包容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