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寒
(重慶財經學院新媒體藝術學院,重慶 401320)
城市發展研究是21世紀的重要研究課題。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結果顯示,我國城鎮化率增長較快且保持上漲趨勢。根據中國城市經濟學會預測,到2035年,我國城鎮化率有望達到72%;到205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達到80%。城市作為現代人類重要的棲息地,既是拉動內需經濟的平臺,又是人們美好生活的載體。
我國城市發展政策從最早的大拆大建到舊城改造再到城市更新,視角逐步從生存空間轉向精神歸宿,從經濟導向回歸人文關懷。2021年8月3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發《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建科〔2021〕63號),從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保持老城格局尺度、延續城市特色風貌等層面提出要求。如何挖掘在地歷史、留住城市記憶、避免千城一面,將是未來城市治理與建設者需要思考的重點。
2021年11月4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名單,重慶市渝中區、九龍坡區雙雙入圍。其中,渝中區是重慶母城,人口密度大、老舊小區多,還有豐富的抗戰舊址和名人故居。筆者有幸參與了渝中區鵝嶺公園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的活化利用整體策劃和實施工作。
我國舊址活化類項目繁多,大致可分為2種類型:①商業業態活化類,如南京頤和公館和上海思南公館;②文旅場館活化類,如廈門英國領事館舊址和貴州遵義會議舊址。商業業態活化類項目投資回報率高,南京頤和公館經過保護性修繕及活化利用,打造為近現代文化體驗酒店,成為國內外游客的打卡勝地,日均800元以上,堪比五星級品牌酒店的價格依然擋不住大家爭相入住,再加上會議接待、商業拍攝等配套業務收入,頤和公館的投資回報在同類型舊址項目中名列前茅。文旅場館活化類項目公共教育價值高、受眾覆蓋面廣。以廈門英國領事館舊址為例,作為鼓浪嶼的第一座領事館,承載了太多的人物與故事,舊址保護原有建筑外觀不受破壞,內部空間略作調整實現場景復原與歷史展陳,陳列館實行免費門票制,每年都吸引千萬游客前來參觀,成為廈門的旅游名片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兩種類型的舊址活化項目各有利弊。商業業態活化類項目通過文化歷史價值為招商業態提供品牌背書和無形資產,商業利潤則反哺于舊址保護及人文歷史傳播,但是高昂的消費價格把大部分人群隔離在舊址之外,精英化與資本主導下的舊址活化項目在公共服務和公益教育方面必定有所缺失。文旅場館活化類項目在公益教育和公共服務領域較前者更具競爭力,但由于缺乏自身造血的靈活經營機制,易在日益激烈的文旅競爭市場上趨于“年老色衰”,由于缺乏商業資金和市場資源,大部分場館活化類舊址項目面臨吃老本的窘況,觀眾覆蓋面雖大,傳播深度與教育質量卻跟不上。
經過上述分析,在重慶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項目開展之初,整個策劃團隊即明確“兩個中心”策展理念,希望在該項目中融合兩種類型的舊址活化優勢,既能與時俱進保持文旅創新的靈活機制,又能開放平臺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而服務。
任何策展工作的首要原則皆為“以人為本”,這里的“人”不是投資人、管理人,而是人民群眾,即公眾。公眾又分為專業觀眾和非專業觀眾。專業觀眾包括專家學者、老師學生等,他們的主要需求是求真、求知與求智;非專業觀眾包括社區居民、游客大眾等,他們的主要需求是娛樂、社交與休閑。
項目定位之初,團隊首要分析公眾需求,經過為期半個月的走訪調研,總結公眾需求的特點:①隨著社會審美的提升,公眾對觀展體驗有了更高要求,傳統圖文展陳形式需要從視覺傳達的層面將策展語言圖像化,將展陳內容場景化;②隨著媒體爆炸時代信息垃圾、噪聲及光污染的加劇,公眾越發依賴學習內容的精簡和媒體互動的舒適,用恰到好處的媒體為扎實的展陳內容錦上添花,而非用光影的絢爛掩蓋內容空洞的瑕疵;③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線上化、圈層化,公眾更需跨界溝通與破圈社交的開放空間,而非封閉冷漠的“信息繭房”,公共空間在圈層逐漸固化的當下更需要給予公眾平等的人文關懷,不因階層或背景的不同將任何人拒之門外。
抗戰時期,重慶成為我國的政治經濟、人文及軍事中心,先后有30余國在重慶建立了大使館或公使館,統稱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該舊址群主要位于重慶市南岸區和渝中區,是我國近代史上重要的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3年3月5日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澳大利亞公使舊址、土耳其公使館舊址和荷蘭公使館舊址都位于鵝嶺公園內,3座舊址共享1座精致園林,中間還有一個玻璃房溫室,成為小型的外交舊址+園林景觀組團。根據文物保護法及《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要求,策展團隊嚴格按照“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頂層設計原則,以舊址為中心進行整體策劃。①根據建筑結構抽象設計專屬標示系統,將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1樓帶花園的民國時期融合東西方風格的建筑特色提煉出視覺意義。②挖掘澳大利亞公使館在重慶4處遺址3次搬遷的歷史,將其搬遷的緣由脈絡和地理位置進行存檔梳理并配合同時期地圖著重展示(見圖1)。③在展陳設計中遵守可離性原則,所有陳列裝飾均可拆卸,保護建筑主體結構不受破壞。以舊址為中心,保護歷史建筑,見證歷史發展,講述歷史故事。

圖1 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
圍繞上述“兩個中心”的策展理念,設計團隊進行設計理念的“三個轉化”:由剝離語境孤立的文物展示,轉變為依托文物進行信息修補,并依據當時的歷史語境還原歷史人物和文物故事;由單一的信息輸出轉化為多元多視角的信息互動,讓觀眾參與到展覽中,通過動作設計與轉場設計,增加觀眾的好奇心與參與度;由教科書般的歷史圖文說教轉變為承載歷史記憶的公共空間,讓觀眾在觀展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形成特有的空間感知。結合“兩個中心”策展理念和“三個轉化”設計理念,打造兼具展游雙重功能的綜合文化空間,通過修舊如舊還原當初的建筑特色,結合沉浸式場景設計講述舊址背后的歷史故事,為公眾營造既能承載歷史記憶又能激發未來想象的舊址空間媒介。
項目在開展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最棘手的就是項目定位問題。舊址活化項目一般由政府主導,以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項目為例,主要涉及部門有項目所屬地區政府、外事辦、文物局、文旅委、宣傳部、政府平臺投資公司等。
1)從政府角度出發,項目定位一定要明確方向,符合相關規定。
2)從外事辦角度出發,要求項目符合當下的大國外交語境,在國際關系微妙又復雜的當下,要對項目進行定位規范,或避開外交指向進行開創式活化利用。
3)從文物局的角度出發,要求項目圍繞舊址和文物進行設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4)從宣傳部的角度出發,則要把準意識形態,賦予項目歷史教育文化傳播的使命,讓空間成為媒介、用媒介進行傳播。
5)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則要嚴格測算投資回報率,重視舊址項目的實用功能和運營價值,要求從商業經營配套文化展陳的方向進行項目定位。
綜合上述部門要求可知,舊址項目的定位需要整合多個職能部門的意見和指示,甚至需要經歷長時間博弈,在不斷自我推翻的過程中逐漸明晰項目定位。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作為使館的實際使用年限不超過6年,更適合以業態活化為主、歷史展陳為輔。
展覽從誕生之初就具有傳遞意識形態的功能,無論是西斯廷教堂的天頂壁畫《創世紀》,還是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壁畫《鹿王本生》,無不在特定的空間訴說關乎意識形態的故事,而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從來就不是憑空產生的。今天的展陳敘事之所以重要也正因為其作為公共傳播媒介的特殊性和作為特定展陳空間的權威性。在重慶市現存的395處種類繁多的抗戰遺址遺跡中,外事機構有20處,占5.07%,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13年3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抗戰時期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舊址群,包括蘇聯大使館舊址、蘇聯大使潘友新舊居、蘇聯大使館武官處舊址、美國大使館舊址、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處舊址、美軍招待所舊址、英國大使館舊址、中英聯絡處舊址、法國大使館舊址、法國領事館舊址、印度專員公署、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土耳其大使館舊址、比利時大使館舊址、西班牙公使館舊址等15處。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作為其中的重要代表,如今也必須承擔新的時代使命,其既是中澳兩國同盟反戰謀和平的歷史見證,又是當前彰顯重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促進中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所以我們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該項目的核心價值觀。
根據以舊址為中心的策展理念,舊址的歷史必須是重點的展陳內容。1941年5月,澳政府作出與中國相互派遣全權公使的決定。國民政府外交部及重慶市政府相關部門積極協助澳大利亞外交使團在渝籌建公使館。1942年10月,澳大利亞公使館從交通不便的南岸搬到了城郊復興關遺愛祠71號,也就是今天的鵝嶺公園內。這段歷史該如何講述才符合當下的語境與價值觀?歷史展陳需客觀陳述事實,但陳述哪些事實、講到什么深度,在這樣的舊址項目中很難探討。外交關系恒久變化,沒有永遠的盟友,更沒有永遠的敵人;舊址除承載外交機構的使命,也曾作為鵝嶺公園辦公室承載著鵝嶺的記憶,在這棟建筑存在的歲月里還有多少故事風云變幻,隨著時代變遷也都難以考證。
城市更新不同于以往大拆大建、舊城改造的粗獷模式,需要以精雕細琢代替大刀闊斧。以往換地方吃政策紅利的流水企業或急功近利的各類資本,給城市留下太多遺憾。如何在尊重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商業價值,一直是企業和資本關注的重點,舊址活化類項目可成為其中代表性的試驗場域。①舊址本身作為特殊的歷史建筑,承載最寶貴的資產——時間;②舊址富有時代特色的建筑結構和內外裝飾,很好地區別于其他現當代建筑,在一眾空間中擁有特殊競爭力;③舊址不同于博物館專業性和神圣性對市場化發展的局限,它可以很好地嫁接商業項目進行活化利用。以上海武康路為例,大量的畫廊、家居館、設計品牌店、咖啡館、酒吧、西餐館錯落分布在舊址之中,文化氛圍與商業氛圍相得益彰,達到了微妙的平衡,成為居民閑暇漫步、游客逛展消費的新型文化商業綜合體。可見,舊址類項目更適合小而美的創意產業,而不是大而全的房地產開發模式。澳大利亞公使館舊址在歷史敘事基礎上設置咖啡休息區、藝術臨展區、外事接待區、文化交流區,一方面用展陳形式講述歷史記憶,另一方面作為公共空間承載當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