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頌文,孫海瑗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家園是個體居住的最小單位,既包括室內的“家”,也包括室外的“園”。然而,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密度持續增加,單位居住空間逐漸減少,迫使“家”的概念從傳統“一宅一院”的家園緊縮為“私密、封閉”的家宅。原屬于大院的功能出現缺失,具體表現為居民之間、居民與室外場地之間的互動大幅縮減。為緩解這一現象,城市公園應運而生。19世紀中期,美國風景園林學奠基人奧姆斯特德首次提出建立開放式城市公共園林的概念,并將該理念應用于中央公園設計。21世紀初期,日本建筑學家青山周平以集約型共享社區為理念,通過分離使用功能重新構建高密度居住條件下的居民生活方式,促進空間集約化利用。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建筑師、景觀設計師分別從規劃、建筑、景觀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與實踐,一定程度上為增加居民戶外活動空間、提升居民與室外場地的互動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同時也存在相應問題,如部分早期建設的公園,由于場地功能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致使游園活動難以融入居民生活;由于場地可達性較弱,難以與周邊居民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造成場地利用效率低、綠地資源消極利用等問題,阻礙了城市的有機發展。因此,通過數字化手段提高場地的可達性,構建與居民生活緊密聯系的戶外空間體驗,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城市智慧公園建設提供了新的方向,城市建設者從數字化邁向智慧化表達、控制以及管理,全程追蹤并記錄,為促進公園的服務品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基于以上背景,針對煙臺市頤趣共享公園改造方案展開設計討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在高密度的居住環境中通過智能服務搭建人地聯系,構建與周邊居民產生積極互動的沉浸式智慧體驗新場景。
智慧公園體系包括智慧管理和智慧體驗兩大系統。智慧管理系統通過構建綜合管理平臺,實現數據處理、安全管控、應急調動、綠化管養、能耗評估等統一管理,有效提高公園的管理效率。智慧體驗系統運用“互聯網+”思維,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等方式對周邊居民在公園內的行為進行可視化表達,建立接口與智能終端,用于數據采集、匯總,作為全園信息技術支撐。通過公園數據接口、智能終端、智慧服務平臺的協作,對游覽、休憩、回憶過程進行數字化表達,實現“居民(行為)—公園(設施)—平臺(反饋)—居民(再行為)”的積極循環,為居民提供沉浸式游覽體驗。
作為綜合性主題公園,煙臺市頤趣共享智慧公園依托白石遺址,以“紅陶遺蹤”為主題情境,打造與周邊居民產生積極互動的沉浸式智慧體驗公園。借助通信接口、智能終端為信息來源,以智慧服務平臺“花?!敝黝}作為媒介,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搭建周邊居民—設施—平臺三位一體的現代智慧公園。本方案重點圍繞城市高密度背景下構建智慧公園人地聯系“智慧體驗(活躍互動)+智慧服務(智能互聯)”的設計實踐,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搭建人地聯系,營造與周邊居民產生積極互動的智慧公園。
“別弄丟了手里的種子,總有一天會變成花園”是本方案的主要設計理念,通過人性化交互體驗,營造“集種子、育幼苗、賞花?!比灰惑w的沉浸式體驗情境。通過通信接口、智能終端與智慧服務平臺相互協作,對居民在公園中的行為進行數字化表達,配合趣味競賽、團隊打卡、線上社區、時光追溯等活動,主動與周邊居民建立活躍互動,營造互聯互通的生活方式,突破傳統公園的邊界限制,讓草木花香走進千家萬戶,在游戲中傳達“植物療愈”的設計理念。
3.2.1 “種子”設施與通信接口
智慧探索步道在本方案設計中作為一級道路貫穿整個園區,其串聯重要的景觀體驗節點,營造科學舒適的漫游體系,以“紅陶種子”為線索引導居民積極參與戶外活動?!胺N子”設施是通信接口的載體,承擔采集信息和互動反饋的功能。以落池兒童游樂場為例,它以集電地板作為鋪裝基層,當兒童踩踏時,地板中的模塊被擠壓形變,產生電流,與陪跑呼吸燈、互動噴泉聯動(見圖1)。通過場地設施對居民行為的積極響應,構建人與場地的互動。

圖1 落池兒童游樂場局部效果
“種子”具有現實與虛擬的雙重含義,現實中的“種子”,是指居民游覽過程中與“種子”設施產生實際接觸,憑積分至公園管理處兌換的真實植物種子。虛擬的“種子”,是指居民在園區漫游過程中通過積極的運動行為,當人臉識別感應柱識別到運動行為后,會采集該數據并傳輸到終端設備,在該居民的“花?!辟~號中種下一顆虛擬種子。隨著游園次數和互動體驗的增加,虛擬種子逐漸成長。周邊居民在游覽過程中,通過與分散在園區各節點的紅陶設施互動獲取“種子”。作為游憩時間的具象表達,“種子”帶著公園的記憶生長在手機中,被帶回家,在居民培育下持續成長。同時,居民可以使用“花?!盇pp記錄分享“種子”的成長近況和培育經驗,以此打破傳統公園邊界的限制,時間上將居民對公園的體驗延伸至“種子”生長全程,空間上將體驗場域拓展到周邊居住區,弱化公園邊界,融入居民生活,真正將公園變為“生活園”,而非暫時的游覽場地。
3.2.2 “豐碑”景觀小品與智能終端
“豐碑”系列智能終端承擔匯總傳輸的功能,主要用于對“種子”設施收集的信息進行集中處理?!柏S碑”景觀小品會匯總在一定周期內多次識別到的運動行為,并將數據傳輸到智慧服務平臺。其本身可作為數控水幕的一種表達,通常采用不銹鋼板拼接材質,外涂防水敷料,堅固耐銹,下沉地形配合微坡度鋪裝和導流槽,保證排水通暢,達到見水不溢水的效果(見圖2)。該景觀小品內置的磁感線圈及紅外感應裝置在居民通過時與其所攜電子穿戴設備連接交互,運用數字技術將居民在園區內的積極行為量化為電子數據并上傳至智慧服務平臺。通過運動記錄、接力打卡、趣味競賽等方式,引導居民與場地產生積極互動,提高場地的可達性。

圖2 “豐碑”景觀小品
3.2.3 “花海”與智慧服務平臺
“花?!盇pp面向居民提供線上交互途徑,利用二維碼、線上社區等方式與居民進行積極互動。除園區整體介紹、游覽指南、路線導航、節點說明、植物講解、賽事預約報名等基本內容外,平臺著力打造線上線下共有的“花海”時光墻,為周邊居民提供更具紀念意義和時間想象力的多維互動游覽體驗。線上通過通信接口、智能終端、移動客戶端的聯動,實時記錄居民的運動軌跡,分析展示園區內健康數據,設置分類運動排名、打卡闖關競技等游戲模式,激發居民的游覽積極性。線下“花?!睍r光墻在園區開放初期僅構筑框架結構,隨著園區的開放,居民游覽過程中獲取的“種子”被帶回住處培育成長,同時可通過“花?!盇pp記錄分享“種子”的成長過程,成功培育“種子”的居民可以在“花?!眽χ猩觐I一格展位,作為游園記憶的具象表達,充滿回憶的“種子”將會在這里聚集,以植栽的形式長滿整面景觀墻,成為真正的花海景觀。利用花海由荒蕪到稀疏再到茂密的變化,表現時間流動的意象,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居民與時間互動,與過去的自己對話。每個花盆上設置唯一的二維碼,居民可以在這里留下送給花友的一段文字,尋找志同道合的花友,以此引導居民之間的互動,幫助以退休老人、獨居青年為代表的低交流群體建立與社群的聯系,增進互動,緩解生活壓力,從而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幸福感。
研究表明,公園通信接口、智能終端、智慧服務平臺的協作可以實現“居民(行為)—公園(設施)—平臺(反饋激勵)—居民(再行為)”的積極循環(見圖3)。此外,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的模式,在滿足不同年齡段體驗需求的同時,能打破傳統公園的圍合界限,將人與公園的互動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營造線上線下共有的沉浸式智慧生活園。

圖3 人地聯系解構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借助通信接口與智能終端采集處理園內信息,對周邊居民游覽、游戲、回憶、再游覽過程進行數字可視化表達,以移動客戶端為交互途徑,智能化構建人地聯系,搭建周邊居民與之產生積極互動的智慧型公園。后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公園建設者需考慮以下3個方面,以構建長效管理機制。
1)智能設施提前預留檢修端口,并選用通用標準件,以便于后期維護。
2)注意全齡化設計,智慧公園不僅面向能夠熟練使用電子設備的青壯年群體,更要考慮到其他弱勢群體的實際情況。
3)重視再設計,一成不變的景觀是無趣的,在建設過程中應引導園區內景觀隨時間變化而產生層次多樣的空間形態,使公園更具趣味性和成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