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溢潔,顧曉文,鄧 娜,晏子杰,徐家齊
(1.東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6;2.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6)
近年來,我國城市社區發展由數量的擴張逐步轉變為質量的提高,“三孩”政策的實施及我國由輕度老齡化向中度老齡化社會邁進,老年及兒童群體數量大規模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故規劃研究的關注點也更多向老年人及兒童聚焦。目前,國內尚缺乏針對老年人和兒童群體的社區評價指標體系,不利于住區規劃及評價老幼復合型社區發展進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HUNT M[1]提出“自然形成退休社區”的概念。2006年,德國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的老幼復合社區養老設施公共政策——“多代屋”計劃[2]。國際上對于老幼復合型的研究討論日趨增加,已圍繞生理安全、心理健康逐步全面展開。針對老幼復合型社區的研究多集中在實踐部分,質量評價尚未形成系統體系。
國內對于老幼復合型社區的研究多圍繞適老性、公共空間、老齡化、老舊社區等展開。對于社區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多為生態評估、宜居環境等領域[3-8],對于老年群體、兒童群體的評價指標較少,可參考評價指標僅有《中國綠色養老住區聯合評估認定體系》及上海市靜安區《城市居家養老評估指標體系》《社區為老服務評估指標》,前者分為住區設施、養老服務、安全保護、運營管理、運行效果5個分項;后者則專注于社會化服務評估。針對老幼復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尚未成系統,缺乏量化分析。
哈爾濱市南崗區總面積182.87km2,中心城區面積60.00km2。《2020年哈爾濱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哈爾濱市0~14歲人口占10.46%;60歲及以上人口占21.98%。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比重下降0.54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9.21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關于老齡化社會劃分標準,哈爾濱市超出標準10%,而南崗區作為哈爾濱市建設最早、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亟需對老幼復合型的要求進行研究[9-10]。
考慮到住區評價指標體系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特點,又要兼顧數據的可獲得性,指標選取不宜過細,否則交叉重疊增加數據的獲取難度,影響準確性[11]。通過綜合分析各住區評價法規、標準、文獻資料,結合現有相關研究成果,建立指標體系。
針對一級、二級指標制作問卷,對南崗區老年人及兒童群體展開調查。南崗區人口調查顯示,老年人口與兒童人口的數量比例約為2∶1,故所回收針對老年人問卷與針對兒童問卷的數量約為2∶1。利用網絡戶主群,線上和線下抽取多個居住小區展開問卷調研,設計老年問卷、兒童問卷,數據處理共獲得有效問卷500余份。
在調查問卷中單獨對一級指標進行重要性多項選擇,利用SPSS整理統計數據,根據問卷結果確立一級指標的權重如下:人居環境是否良好權重為27%;生活服務設施是否便捷權重為42%;交通出行是否方便權重為31%。
選用層次分析法(AHP)進行綜合評價研究,層次分析法是基于比較矩陣建立的用于計算權重的運籌學模型[12]。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與層次分析法構建住區質量評價指標兩兩判斷矩陣,求得矩陣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初步計算各評價因子權重,通過一致性檢驗判斷所確定的權重值是否接近客觀實際。
以生活服務設施便捷程度為例說明兩兩判斷矩陣的確立。大型商場出行頻率的問卷針對兒童及老年群體展開,故設人口基數為1,乘以100%,不去、1周1次、3天1次、2天1次、1天1次、1天多次權重依次為0,0.1,0.2,0.3,0.4,0.5,由此得出大型商場重要性得分約為0.150;農貿市場出行頻率的問卷只針對老年群體展開,故人口基數1乘以2/3,得農貿市場重要性得分約為0.130,故兩兩判斷矩陣中大型商場距離稍微重要于農貿市場距離。以此類推,修正判斷矩陣一致性,得到權重。
根據以上分析步驟,確定南崗區老幼復合型住區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各因子權重如表1所示。

表1 指標權重
哈爾濱市南崗區行政邊界、路網數據、POI數據均來源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數據中心,商務住宅小區POI獲取至2020年3月21日住宅數據。
1)數據預處理 建立文件地理數據庫,并對數據統一投影至相同坐標系;處理路網數據并進行拓撲檢查;對路網數據分主干道、次干道、城市支路、小區內部道路并賦值。
2)基于各指標的網絡分析 應用ArcGIS 10對路網數據建立網絡數據集,以各指標相應的POI點作為設施點,生成5分鐘步行圈、10分鐘步行圈、15分鐘步行圈、15分鐘車行圈及30分鐘車行圈的服務區[13]。
3)老幼復合型等級綜合評價 完成各單項指標的網絡分析后,按規則對5分鐘步行圈、10分鐘步行圈、15分鐘步行圈、15分鐘車行圈及30分鐘車行圈進行賦值,分別為1~5分,生成各單項指標的柵格圖像,疊加分析后生成人居環境評價圖,生活便捷評價圖及出行便捷評價圖,根據3張圖和所建立的一級指標權重得到區域老幼復合型質量評價圖,利用自然間斷點分級法將其分為極好、較好、一般、較差、極差5類。商務住宅與質量評價疊加統計,將商務住宅的POI數據導入ArcGIS 10,將區域老幼復合型質量評價圖與商務住宅點要素數據進行疊加,將差、一般、較好、極好的區域中的商務住宅的點數據分別導出,并進行描述性統計。
從分布方位分析,呈現北邊整體等級較高、南邊整體較低的分布趨勢,如圖1所示,這是由于城鎮化進度還未涉及。從斑塊特征分析,北部評分極高的斑塊面積大,集中連片,南部只存在極少面積較小的點狀斑塊。從斑塊種類分析,北邊各等級的斑塊均有涉及,南邊斑塊種類少,且等級較低。綜合3個等級圖,如圖2~4所示,文昌街以東,哈爾濱工業大學第二校區與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及哈爾濱站4個地物腹地在交通出行便捷程度、生活服務便捷程度及人居環境良好程度均含有斑塊面積最大的極好等級斑塊。對一級指標評價圖分別進行分析。

圖1 老幼復合型質量評價空間分布

圖2 人居環境良好程度評價空間分布

圖3 生活服務便捷程度評價空間分布

圖4 交通出行便捷程度評價空間分布
1)人居環境 呈現極好斑塊面積小,分布分散,一般斑塊分布廣且斑塊面積大的分布方式,等級分布較為均質。
2)生活服務 其較好與極好斑塊面積較大,極好斑塊覆蓋小區較多,最大極好斑塊與其他極好斑塊連續性最好的指標。
3)交通出行 該項指標是3個指標評價中較好和極好斑塊面積最大,極好斑塊覆蓋小區個數最多,斑塊面積與集中程度最大的指標,同時也是地區等級差異最大的指標。
對3種指標一級指標圖進行定量分析,如表2所示。生活便捷是多數人群對居住的需求,哈爾濱市南崗區的生活便捷程度極好以及較好的居住小區覆蓋程度可達61.23%,但同時有123個小區的生活相較其他小區極其不便。交通出行是否便捷直接決定了居民在空間上的轉移效率,針對老年人和兒童,公共交通是其空間移動行為的物質載體,對住區質量有較為重要的需求。南崗區的交通覆蓋程度達61.83%,符合滿足生活便捷覆蓋度的客觀規律,但交通便捷程度極差的小區達138個,評價為極差小區的數量最多。人居環境根據《雅典憲章》所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中[14],在指標建立的過程中主要體現在游憩空間上,相較交通出行便捷,生活服務便捷的重要程度較小。由于產業建設對空間的占用,城市綠地、公園、廣場的數量相較公共交通站點、便民服務商業點等要素較少,與人居環境極差與較差的小區覆蓋度為25.87%,為三項指標中較差和極差評價覆蓋度最高的分析結果相吻合,且人居環境極好的覆蓋度僅占9.56%的結果應引起關注。

表2 一級指標分級覆蓋住宅小區個數及占比
綜合評價分級覆蓋住宅小區個數為1 349個,綜合性老幼復合視角下住區質量等級評價中,評價等級極好的住區數量最多,占比36.1%;等級極差與較差的住區數量最少,占比分別為8.38%,8.15%。此數據對于城鎮化建設歷史悠久、城市基礎設施完備的地區是正常現象。質量評價為極差的地區斑塊所占面積最大,這是由于南崗區存在大面積農田,未進行開發。但值得注意的是質量評價為極好的住區斑塊所占面積最小,說明老幼復合設施完備的地區僅為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的高度城市化地區,郊區居民還未享有高質量老幼復合型居住條件,生活基礎設施以及交通路網等尚待完善(見表 3)。

表3 綜合評價分級斑塊特征
4.3.1 宏觀角度分析
根據交通出行、人居環境、生活服務分析結果,將南崗區已建成住區初步劃分為規劃重點區、規劃補償區和規劃引導區。
1)規劃重點區為老幼復合質量等級極差與較差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城區的邊緣近郊地區,往往開發程度低,有待系統規劃。此區域應當重點規劃交通路網結構,保證市民出行,同時保護自然綠地景觀。
2)規劃補償區為老幼復合型質量等級一般與較好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年代較早區域,由于規劃階段方式方法不夠成熟以及居民需求逐漸改變,導致綠地景觀、生活服務設施建設等處于落后狀態。此區域應當重點開展住區景觀改造,提高綠地生態效應,并從住區內部通過口袋綠地景觀、住區便利超市、住區衛生服務站、安全步行路網等對住區生活圈規劃不足進行補償[15]。
3)規劃引導區為老幼復合型質量等級極好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城市核心區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基礎設施完善,規劃注重城市中心綠地公園建設,可作為老幼復合型住區建設改造模板進行學習與推廣。此區域應當加強城市容量研究,保障交通出行的便利,提高引導區住區以及周邊非引導區交通出行效率。
4.3.2 微觀角度分析
根據綜合評價圖中斑塊突變情況,選擇斑塊中的幾何中心點作為最具有代表性的小區作為重點改造對象討論改造策略。如氣動院小區,老幼復合視角下住區質量由較差突變至極差,其中生活服務便捷程度等級最低,是重點改造方向,經調研,周邊僅有哈爾濱工程大學醫院,哈爾濱工程大學啟航活動中心2個目標要素,故應按照指標權重由大到小依次增設要素,設商場、農貿市場、少兒活動機構等依次補償其生活服務方面的缺失。
本文分析了老幼復合視角下基于城市住區生活圈規劃的住區評價指標體系,發展了利用GIS技術進行住區質量評價的方法,引入調查統計法、層次分析法,減少主觀判斷的影響,提高評價的客觀性與科學性。以典型的城市建成區南崗區為例,通過該方法進行老幼復合視角下住區質量評價以及住區質量等級劃分,主要結論如下。
1)本文選取人居環境、生活服務設施、交通出行3個一級指標,以及住區至大型商場距離、至城市綠地距離、至公交站距離等重要因子作為二級評價指標,對當地居民進行調查統計,制作層次分析模型,結合GIS技術,有效識別住區規劃特征,并對其進行定量分析與制圖表達。
2)結合老幼視角下城市住區質量分析,將南崗區住區分為規劃重點區、規劃補償區、規劃引導區,針對不同類型提出相應的改造措施與策略。
3)根據老幼復合型質量評價的空間分布,從微觀層面找出評價極低與較低的典型小區,并給出具體的改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