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安,和西杰,李 贏
(1.西北工業大學發展規劃處,陜西 西安 710072;2.西北工業大學基建處,陜西 西安 710072;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
2018年8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加快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內涵式發展、以質量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學的學術和科研軟實力需要通過物質實體環境來培養和支撐,這對一流大學的校園環境氛圍營造及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方向導引,園林化建設已成為近年來高校校園發展的趨勢。與此同時,隨著高校規模不斷擴大,高校職能從單一向復合轉變,高校校園集中出行量日益增加,機動車及非機動車保有量急劇上升,這些因素均對校園內部交通體系提出了嚴峻考驗,影響校園學習生活環境、科研氛圍營造和師生步行的安全舒適,校園交通已經成為影響高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如何通過校園景觀環境塑造改善和提升交通空間,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高校的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校園建設的一切事項都應圍繞這個核心來開展。環境育人理念是指教育主體依據著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要求來創造優質的育人環境,科學合理地利用校園環境資源,以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目的的一種組織方法和藝術形式。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為引導和制約、愉悅心理和滿足審美需求等方面。現代高校的校園景觀環境包括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其不僅作為校園文化傳遞和交流的載體,而且優美、富有特色的校園景觀環境對高校師生的心理和行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使師生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校園交通空間是聯系校園各個功能區的路徑和場所,包括動態交通體系和靜態交通體系。學生在校園中的學習、科研、休閑等活動,均需要在交通空間中進行銜接。因此,校園交通空間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具有長時間、多頻次、深層次的特點,校園景觀環境與交通空間的融合是環境育人理念下的必然選擇,研究校園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以交通空間為載體進行展現和傳播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建立順暢有序、高品質的高校校園交通環境和步行環境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Richard Dober在其《Campus Landscape》一書中運用景觀設計學的原理,對校園主要交通設施的規劃與設計要素分別進行了闡述,并系統論述了道路起始點、停車場等區域的景觀設計手法及其對校園交通的影響。Will Toor在《Transportation&Sustainable Campus Communities》一書中針對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保理念,對北美高校校園交通系統建設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對校園交通系統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交通系統建設的主要內容進行了論述。
我國學者關于校園景觀環境與交通空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2個方面。
1)校園景觀環境實現育人的設計方法研究 鄭少鵬等[1]從功能、審美、精神3個層面對環境育人機制展開討論,并提出在校園景觀設計中應把握景觀環境與規劃、建筑的整體關系,注重校園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營造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相融合的校園環境,實現環境育人的目的;吳帆[2]從校園文化景觀的角度切入,以環境行為學的相關理論為依據,分析良好的校園環境對育人的重要性,結合城市系統層次理論,對校園文化景觀的多樣因素分層次普查研究,形成校園文化景觀體系,并提出相應的改造提升策略;郭選琴等[3]從環境心理學的感覺體驗論和空間行為論入手,通過實踐觀察和訪談,分析校園中不同性質的出行活動對校園交通景觀不同需求度的方法,再將所得到的景觀需求度結合目前大學校園交通景觀所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探討出大學校園交通景觀設計方案。
2)校園景觀環境對步行道路系統的影響研究 康利平[4]歸納總結影響校園步行適宜性的主要制約因素,結合主成分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構建校園步行適宜性戶外環境評價體系,并從步行路徑、步行空間、室外家具與設施設計和政策驅動4個層面提出了校園步行適宜性戶外環境規劃設計策略;方正[5]基于著名建筑學家諾伯格·舒爾茲的場所精神理論,分析校園中場所精神的產生和營造方式,以華東交通大學南區為例進行道路景觀的提升與改造,以延續并提升校園場所精神。
校園道路影響和引導校園各功能分區之間的交通流線,根據動態和靜態交通的組織管理進行主路、次路和支路分級,需要妥善處理機動車、非機動車和人行道路之間的關系,保證校園交通的安全通暢。基于校園不同級別道路的通行需要,通過植物綠化帶的封閉和通透性設計打造人性化的出行空間,對于以車行為主的道路空間,應合理設置行道樹和綠籬,對機動車起到導引和防噪防塵作用,減少對周邊建筑的不良影響,最大程度上消除步行安全隱患。對于以步行為主的道路空間,可以設置高大喬木形成林蔭道,為夏日通行提供良好的通行體驗。此外,對于機動車、非機動車停放空間,宜通過種植喬灌木與其他區域相對隔離。
當校園景觀環境的相關信息對學生形成有效刺激時,會使學生不自覺地產生好奇和關注等心理和行為活動,并產生本能的情感和動作反應。現代高校需要為師生的自發性活動提供不同種類、不同尺度的開放或私密的環境空間,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激發思維。應根據不同人群、不同活動對空間的使用狀況,通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設計對不同空間進行形態、尺度、功能等方面的處理,可以結合景觀庭院、雕塑小品、綠植花卉等設置,滿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營造促進學術交流和人際交往的氛圍,提升校園活力。
環境育人第3個層面的作用機制體現在人文景觀對使用者的精神引領,實現使用者精神思想的飛躍提升。高校的校訓校風等所代表的歷史傳承和校園文化,需要通過校園景觀環境進行融合體現,其精神內涵集中反映了高校獨有的品質和個性,凝聚著大學校園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社會價值,影響著每一位身處校園的莘莘學子。校園交通空間是場所精神的載體,需要通過不同空間的塑造和聯系來體現場所精神,實現思想引領,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見圖1)。

圖1 校園景觀環境對校園交通空間的作用機制
應建立校園景觀環境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地劃分校園道路等級和密度,優化動態交通和靜態交通流線組織,以學生為中心,創造安全舒適的交通空間,構建完善的步行道路連接系統,以線串點,串聯起校園各個功能區域,營造安全便捷的交通環境。道路兩側景觀空間應強調生態特質,選用富有地域特點的無毒無害植物,在保障學生身體健康的同時盡量展現植物生態群落的層次搭配,充分發揮道路綠化的生態效應,融合道路和周邊自然環境,引導機動車駕駛員的駕駛行為和觀念,在維護校園安全的同時塑造和諧的校園道路交通特色景觀。此外,設置標識、解說、照明燈等道路交通環境設施,傳遞和導向校園空間信息,提升道路的可達性,賦予其校園文化內涵的外在形象。
充分尊重場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地域文化和生態環境,通過道路交通、開敞空間的串聯實現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相融合,營造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育人環境。在規劃校園交通空間時,要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自然景觀資源,并通過系統設置景觀綠地、水體等開放空間來體現校園環境價值,不僅可以提供宜人環境,還能陶冶師生情操。例如,沈陽建筑大學的稻田景觀重新演繹了耕讀文化,成為校園的新名片。同時,可以借助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材料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北京交通大學運用海綿理念,在學校主干路上設計鋪設透水瀝青路面,南北向的次級道路以及小徑上鋪設彩色透水混凝土,雨水來臨時道路上的雨水就地入滲,多余的雨水也可匯入周邊的雨水花園,補充植物用水。
環境育人需要強調交往空間的塑造,應將校園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進行歸類整合,在增強文化景觀辨識度的同時創造更多的校園交往空間,并針對校園內學習區和生活區的交通空間需求進行專項景觀設計,達到環境育人的效果。學習區的交通空間應注意私密空間、半私密空間和開放交往空間的設置,利用圍合、隔斷、滲透等設計手法,提供宜人的學習和交流場所,滿足師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再通過景觀元素的藝術運用豐富學生的視野,利用松、竹等象征高尚人格修養的植物,引導學生優秀品格的培養。生活區是學習區的延伸,其交通空間應注重營造舒適輕松的氛圍,與休閑、娛樂、運動相結合,設置景觀小品和植被群落,重視多樣性、便捷性和親人尺度。
在校園入口、中心廣場、道路交會點集中體現校園文化理念,在校園道路的景觀軸線上通過構筑物、雕塑、水體和綠植景觀呈現高校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步行系統注重結合建筑、廣場、綠化景觀構成公共空間序列和富有特色的綠色景觀廊道,結合各類道路景觀元素進行串聯,賦予校園歸屬感和人文特質。新時期“環境育人”“以人為本”“步行優先”的新要求、新準則需要我們更加關注校園開敞交通空間的營造,以優美的校園物質環境催生豐富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文化場所。因此,在校園景觀環境設計中,要在交通空間延續校園歷史文脈,發掘校園文化精神。例如,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在校園中心設置啟真湖生態帶,串聯各類主題景觀空間,形成學校“山水園林”的獨特文脈內涵,校友捐贈的雕塑小品分布其中,將學校精神、軍工文化有機融入景觀環境。
大學校園是擔負人才培養使命的重要場所,不僅需要一流的教師隊伍和科研設備,也需要優質的景觀環境保障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校園景觀環境作為育人的隱形要素,潛在地影響著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隨著新時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在未來新校園環境建設或者改造升級過程中,要把握景觀環境與交通空間的整體關系,注重校園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以交通空間作為載體營造具有學府氣質和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既在基礎功能層面合理,又在心理和精神層面具備愉悅心靈、陶冶情操的特質,達到校園人文精神引領學生思想的效果。校園道路景觀要在環境育人理念的指導下,將學生行為與景觀環境有機結合,創造安全舒適的步行交通系統,構建復合立體的道路景觀生態系統,充分融合人對空間環境的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凸顯校園的文化特質和視覺形象,逐步改善和優化我國大學校園的交通空間環境現狀,實現通過環境景觀設計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凈化心靈的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