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精睛,李玥桐,李紅玉*,黃 芳
1.錦州醫科大學,遼寧 121000;2.臺州學院醫學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斷增高,預計到2045 年全球20~79 歲人群中糖尿病患病人數將達到7.832 億人[1]。糖尿病已成為全球主要健康問題之一。近年來,我國糖尿病患病率持續增長且速度加快,糖尿病病人數量已達1.14 億人,占全球糖尿病病人總數的1/3,其中2 型糖尿病病人數占總人數的90%[2]。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給病人自身造成一定的健康威脅,同時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行為(包括堅持藥物治療、改變生活方式、情緒管理和并發癥的管理等[3])已經被證明可以有效幫助病人改善血糖控制,減緩并發癥的進展[4]。本研究旨在調查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的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為提高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便利抽取2021 年4 月—2021 年12 月在遼寧省錦州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內分泌科就診的339例2 型糖尿病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②年齡≥18 歲;③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嚴重溝通障礙者;②有急性合并癥或者伴隨其他嚴重疾病者;③有嚴重精神疾病者。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包括病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居住方式、家庭月收入、醫療付費方式、病程、合并癥數量等。
1.2.2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SDSCA) 該量表包括5 個維度,共11 個條目。采用Likert 7 級計分法,以最近1 周內做過各類行為的天數作為得分依據,得分越高,表示病人對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強。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 為0.823[5-6]。
1.2.3 家庭關懷度指數測評表 用于粗略、快速地檢測某個家庭成員對其所在家庭功能的評價。由于回答的問題少,評分容易,適宜在基層工作中使用。問卷以“經常(2 分)”到“幾乎從不(0 分)”為評分標準。評分結果0~3 分說明家庭功能嚴重障礙,4~6 分說明家庭功能中度障礙,7~10 分說明家庭功能良好[6]。
1.2.4 自 尊 量 表(Rosenberg Self - Esteem Scale,RSES) 中文版RSES 由我國學者王孟成等漢化修訂,用于評價病人的自尊水平。量表由10 個條目組成,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計1~4分,其中第3條、第5條、第8條~第10條為反向計分條目。總分為10~40 分,分數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本研究該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02[7]。
1.3 調查方法 由研究者與所在課題小組成員組成調查小組,發放問卷前對工作人員進行統一培訓,對調查過程中的注意事項進行仔細說明和解釋,提高有效回收率。無法獨立完成病人,由小組成員協助復述條目問題,代為填寫。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50 份,回收有效問卷339 份,有效回收率為96.8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描述,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線性回歸分析。
2.1 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家庭關懷度指數測評表、RSES 得分情況 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自尊量表、家庭關懷度指數測評表總分分別 為(40.83±12.51)分、(28.27±4.50)分、(5.72±2.65)分。339 例病人中,自我管理水平較差72 例(21.2%),自我管理水平中等253 例(74.6%),自我管理水平良好14 例(4.1%)。
2.2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得分比較(±s) 單位:分

表1 不同人口學特征的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得分比較(±s) 單位:分
項目 分類 例數 得分 統計值 P性別男女t=-2.257 0.025年齡F=8.011<0.001文化程度F=3.698 0.012婚姻狀況t=0.879 0.380居住方式<45 歲45~59 歲≥60 歲小學及以下初中高中專科及以上未婚已婚獨居與父母或子女同住其他110 229 79 121 139 58 83 112 86 85 254 63 256 20 38.63±12.37 41.88±12.46 45.65±13.15 39.61±11.65 39.14±12.24 39.74±12.84 40.23±11.23 38.96±12.87 44.57±12.40 41.86±13.08 40.48±12.32 34.51±11.98 42.32±12.39 41.55±9.66 F=10.461<0.001

(續表)
2.3 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得分與家庭關懷度指數測評表、自尊量表得分的相關性分析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得分與家庭關懷度指數測評表得分、自尊量表得分均呈正相關(r=0.452,P<0.01;r=0.380,P<0.01)。
2.4 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將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合并癥數量、家庭關懷度指數測評表評分、自尊量表評分作為自變量納入線性回歸分析,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分作為因變量進行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2,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

表3 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影響因素的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3.1 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現狀 本研究顯示,74.6%的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處于中等水平,低于崔怡等[6]研究結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60 歲及以上病人所占比例較大,受到身體條件、信息獲取等因素的影響,一定程度忽略對自身健康狀況的關注和管理;部分病人在疾病發生后難以適應新的飲食結構,
認為醫護人員主導疾病治療的全過程,忽略了自身對疾病的管理。因此,醫護人員應該指導病人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尤其是老年群體,鼓勵老年病人主動進行自我監督管理,積極獲取疾病相關信息,改善飲食結構,合理運動,從而達到提高生活質量、預防并發癥的目的[8]。
3.2 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3.2.1 居住方式 本研究顯示,獨居的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得分最低,表明與他人共同居住有利于提高病人自我管理水平。獨居加重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負擔,對其心理健康亦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據報道,獨居或在養老機構居住的老年人,缺乏親人陪伴和關懷,影響其心理狀態,進而影響病人自我管理水平[9];反之,與他人同住的糖尿病病人在生活、情感、經濟等方面能得到較大的支持,為其對病情的管理提供一定的便利,促進病人自主學習相關知識,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提醒醫護人員要關注病人日常生活狀態,鼓勵照顧者、家人給予病人更多的關注和支持[10]。
3.2.2 合并癥數量 本研究結果表明,合并癥數量越多的病人,自我管理水平越差。2 型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病,病人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認知功能障礙等[11]。合并癥的產生與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有關,本研究中有并發癥的病人自我管理行為較差,可能原因是:并發癥數量的增多給病人身體和心理造成極大的痛苦,使病人出現抑郁、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導致病人缺乏對疾病的管理信心,最終導致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較差[12]。因此,醫護人員可以通過放松訓練,心理疏導、指導預防并發癥的方法等措施,增強病人自我管理疾病的信心,減輕病人負性情緒,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3.2.3 家庭關懷度指數 家庭關懷度指數測評表是用于粗略、快速地檢測某個家庭成員對其所在家庭的功能進行評價的測量工具,反映了家庭成員對家庭功能的主觀滿意程度[13],是促進病人對應激事件采取積極應對方式的有利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家庭關懷度是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的影響因素之一,即家庭關懷度越高的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越強。這與王志羽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病,病程漫長且不能完全治愈,病人大部分時間需要進行自我監督管理,家人的鼓勵和支持對其自我管理行為的完善具有巨大的幫助。家庭關懷度指數得分較高的病人,能夠更好地調節自身情緒狀態,對生活充滿希望,進而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因此,護理人員應關注病人家庭支持狀況,加強家屬健康教育,促進家庭功能的良好發揮,間接提高病人自我管理水平[15]。
3.2.4 自尊 自尊是指個體對自我價值的一種態度[16],反映了個體對其自我價值和社會角色的自我評價。本研究顯示自尊水平較高的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水平相對更高。與Wilson 等[17-18]研究結果一致。自尊水平較高的病人對其自我價值和社會角色持肯定評價,對所得疾病的態度也更加積極和樂觀,自我管理能力較強[19]。另一方面,擁有較強自尊的病人能夠更快地接納和適應現有的環境,愿意改變自身并做出嘗試,在面對應激事件時,能夠快速適應陌生的環境,充分利用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減少壓力事件對自身的影響,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提示醫護人員應持續關注2 型糖尿病病人的自尊水平,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鼓勵病人提高自尊水平,最終改善病人對疾病的管理能力。
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處于中等水平,居住方式、合并癥數量、家庭關懷度指數、自尊為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的影響因素。醫護人員應關注2 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采取個性化干預措施,積極預防糖尿病并發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