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衛紅 黃素平 雎春芳
(1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第一人民醫院 贛州 341400;2 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婦幼保健院 大余 341500)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內科常見病及多發病之一,患者多病情危急,且進展迅速,可表現出頭暈、腹痛、黑便、嘔血及暈厥等癥狀,若無法得到及時治療,部分患者可出現周微循環衰竭,病死率較高[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發病機制復雜,報道顯示,消化性潰瘍是其主要病因,占比高達70%[2]。消化性潰瘍與胃酸過度分泌密切相關,胃酸大量分泌時可對胃黏膜產生損傷導致潰瘍發生,需及時給予止血治療,而快速抑制胃酸分泌是止血成功的關鍵[3]。目前臨床對消化性潰瘍出血治療多采用藥物、內鏡止血等方法,藥物多采用質子泵抑制劑(PPI),該種藥物對胃酸分泌具有強效抑制作用,艾司奧美拉唑是常用藥之一,其用于消化性潰瘍出血治療療效已得到臨床廣泛認可[4~5]。現階段臨床對艾司奧美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用法用量仍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選取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消化性潰瘍出血應用艾司奧美拉唑大劑量持續給藥與標準劑量間歇給藥治療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贛州市南康區第一人民醫院于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60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案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女分別為18例、12例;年齡31~58歲,平均(48.29±2.17)歲;潰瘍類型:十二指腸潰瘍14例,胃潰瘍12例,復合型潰瘍4例;Forrest 分級:Ⅰ級11例,Ⅱ級19例。觀察組男、女分別為16例、14例;年齡29~61歲,平均(48.37±2.21)歲;潰瘍類型:十二指腸潰瘍16例,胃潰瘍11例,復合型潰瘍3例;Forrest 分級:Ⅰ級13例,Ⅱ級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第8 版)》[6]中消化性潰瘍出血診斷標準,經胃鏡檢查確診;年齡>18歲;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影像學檢查及病歷等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幽門梗阻等并發癥者;合并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及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近3個月服用影響凝血功能藥物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胃腸減壓、液體復蘇等常規治療,嚴格禁食;內鏡下將劑量為8 mg/dl 去甲腎上腺素溶液(國藥準字H37020635)噴灑于出血部位進行止血治療,成功止血后給予PPI;血紅蛋白<90 g/L 及收縮壓<90 mm Hg 大出血患者給予輸血治療。對照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大劑量艾司奧美拉唑(國藥準字H20223106)行持續給藥治療,首次劑量為80 mg,后維持劑量為8 mg/h,持續泵注給藥,時間為72 h。觀察組采用標準劑量艾司奧美拉唑行間歇給藥治療,將40 mg 艾司奧美拉唑加入100 ml生理鹽水(國藥準字H20143081)靜脈滴注給藥,1 h內滴注完畢,每日2 次,連續治療5 d。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參照《內科學(第8版)》[6]中療效判斷標準評估治療效果:治療3 d 內無活動性出血,達到出血停止指征(無黑便或嘔血等現象,大便成形且轉為黃色,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穩定,連續3 次大便潛血試驗呈陰性或弱陽性,生命體征平穩),內鏡檢查顯示潰瘍消失為顯效;治療3~5 d內無活動性出血,內鏡檢查顯示潰瘍區縮?。?0%,達到出血停止指征為有效;治療5 d 后仍有黑便,存在活動性出血,內鏡檢查顯示潰瘍區未見縮小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治療情況。記錄患者止血時間、24 h 胃內pH、每日便血次數、住院時間、艾司奧美拉唑用量及治療費用。止血時間為從開始治療到嘔血或便血癥狀消失,經內鏡檢查證實出血已停止時間。(3)凝血功能。于治療前1 d、治療7 d 后采集患者5 ml 空腹靜脈血,經離心處理(轉速3 000 r/min,時間10 min)后取上清液保存于溫度為-80℃環境中待檢,測定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測定血小板計數(PLT)。(4)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患者口干、心悸、惡心嘔吐、頭暈頭痛及便秘等發生情況,計算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計數資料分別用(±s)、%表示,分別行t、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與對照組的7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治療情況對比 兩組止血時間、24 h 胃內pH、便血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艾司奧美拉唑用量、治療費用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情況對比(±s)
?
2.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7 d 后觀察組TT、PT、APTT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FIB 及PLT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s)

表3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s)
?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43.33%(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例(%)]
消化性潰瘍發病率較高,多發生于十二指腸、胃等部位,發病機制復雜,普遍認為與胃蛋白酶、胃酸、幽門螺桿菌感染及飲食因素等密切相關。由于該類患者胃黏膜保護能力較弱,若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疾病進展,潰瘍深度可達到甚至穿透黏膜肌層,患者以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為主要特征,可出現胃灼熱、反酸等癥狀[7]。由于消化性潰瘍治愈難度大,極易反復發作,可增加并發癥如幽門梗阻、消化道出血等發生風險,甚至引發癌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潰瘍患者住院的一個主要原因,占比高達70%[8]。消化性潰瘍出血指十二指腸、胃等臟器病變引起的出血情況,以黑便、嘔血等為主要特征,屬于危急重癥的一種,少數患者伴有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報道顯示,消化性潰瘍出血病情較重者死亡率可達到10%,而年齡>60歲患者死亡率高達50%[9]。因此,需采取可靠、安全治療措施,以降低死亡率。臨床現階段對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多采用藥物治療,使用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可維持血小板聚集功能,以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達到止血目的,艾司奧美拉唑是常用藥,具有較強抑酸效果,且與其他PPI 比較抑酸效果更持久,不良反應更輕微,但該種藥物用法用量仍未得到規范[10~11]。
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標準劑量艾司奧美拉唑行間歇給藥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與對照組的7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住院時間更短,艾司奧美拉唑用量、治療費用更少;觀察組治療7 d 后TT、PT、APTT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FIB 及PLT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低于對照組的43.33%。提示艾司奧美拉唑不同給藥方法、劑量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均可取得良好療效,但相比較而言,標準劑量間歇給藥可明顯減少不良反應,降低治療費用,并促進凝血功能改善。分析原因為,艾司奧美拉唑屬于弱堿性化合物的一種,是奧美拉唑的S-異構體,可選擇性作用于胃內壁細胞,具有代謝效率慢、首過效應低等特點,抑酸作用更強且更持久,給藥后短時間內(1~2 h)即可達到血藥峰值,于胃內pH 值≥7 的環境中不易解離,可經由細胞膜在非活性狀態下進入細胞,并迅速進入高酸性環境中,對胃酸分泌發揮抑制作用[12~13]。同時,艾司奧美拉唑可降低機體損傷程度,有利于潰瘍面修復,并促進血痂形成。此外,艾司奧美拉唑可大量聚集于胃內壁,對相關H+進入胃腔產生阻斷作用,發揮出抑制胃酸分泌作用[14~16]。同時,艾司奧美拉唑并不會受到其他因素如CYP2C19 基因相關多態性影響,即便用于不同代謝型治療仍可取得相近療效。與大劑量持續給藥方法比較,標準劑量間歇給藥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良反應,以縮短患者恢復時間,保障用藥安全性[17~19]。凝血功能是消化性潰瘍出血臨床療效的重要指標,標準劑量間歇給藥可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患者耐受性,由此可提高凝血功能改善效果,以降低PT、APTT 及TT 等指標,并促進PLT 上升[20~21]。因此,臨床為避免浪費醫療資源,并減輕患者經濟壓力,可采用標準劑量間歇給藥方式[22]。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高危出血患者,臨床仍需考慮采用大劑量持續給藥方法治療[23~24]。
綜上所述,采用艾司奧美拉唑標準劑量間歇給藥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可減少不良反應,改善凝血功能,并降低治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