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劉 晶
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在教育全球化短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進入了后疫情時代。當下,疫情仍在全球范圍內時有起伏,遷延反復,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必將產生長久且深遠的影響。《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冠狀病毒之后的世界》一文中寫道:“人類正在面臨全球危機——也許是我們這代人經歷的最大危機。”而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國際化品牌——魯班工坊將會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如何應對?筆者在本文中對魯班工坊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中回應新時代需求的應對之策。
魯班工坊的建設起源于天津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的建設任務,是為探索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新模式,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國際產能合作發展需求而設計創立的國際型合作模式。在品牌建設過程中,天津一直發揮著引領和示范效應。截至2021年底,天津已在亞非歐三大洲19個國家和地區,落成了20家魯班工坊,建立了新能源、云計算、機器人等49 個合作專業,累計開展社會培訓超過10000人次。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分別會見土庫曼斯坦總統別爾德穆哈梅多夫、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吉爾吉斯斯坦總統扎帕羅夫時,都提到了“魯班工坊”,在和塔吉克斯坦總統拉赫蒙的會晤中還強調中方愿加快在塔建成中亞首家魯班工坊。魯班工坊已從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拓展到布局中東歐及“上合組織”國家。隨著2021年10月18日,全球首個魯班工坊——泰國魯班工坊評估驗收順利通過,魯班工坊用堅實的步伐走完了打造品牌的第一個五年。
第一,各國因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尚未消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的預估,世界經濟2020 至2022 年的平均增速明顯低于疫情前,僅為1.9%,這將導致政府部門相應削減教育支出,使承辦魯班工坊的境外院校、機構,辦學經費有所縮減。疫情引發的“二次衰退”還將使教育全球化進一步抑制需求。第二,邊境開放錯位將使得全球化重啟受阻。謹慎的簽證政策、嚴格的隔離措施、航班限制等因素仍使跨境流動不暢,障礙著境內外線下活動。第三,世界政治環境在后疫情時代劇烈變化。魯班工坊等跨境辦學機構面臨著國際關系形勢變遷的考驗。極端情況下,在外人員和設備甚至可能受到當地安全局勢等方面風險的威脅。種種疫情引發的負面影響為魯班工坊的海外運營管理增大了難度。
從“一帶一路”倡議到2021年“全球發展倡議”,教育資源全球性流動的重新啟動,全球教育共享技術的擴大應用都需要以高質量發展的眼光科學統籌。目前,職業教育內在提質培優、賦能增效的發展勢頭和職業教育國際化需求擴大相伴,又與外部世界因疫情導致的全球交流受阻并行發生,“走出去”的“時間窗口”比疫情前更為狹窄,這就進一步要求魯班工坊的發展強化頂層設計,系統布局,政策導向。
后疫情時代,魯班工坊還面臨著規模化和可持續化的雙重壓力。第一,國內辦學主體能力參差不齊,教育資源投入有限,且受海外開設魯班工坊國家的經濟水平、職業教育水平限制,造成不同地區魯班工坊的辦學效果存在差異。第二,企業主導的校企協同海外辦學模式和高職院校主導的校校合作模式,仍為高職院校海外辦學的主流,占海外辦學項目的41%和38%,由政府主導的魯班工坊項目僅占13%。品牌發展期的魯班工坊任重道遠。
魯班工坊向世界呈現職業教育的“中國方案”時,也應進一步考慮如何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講好中國故事”,如何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進行“軟實力”的人文交流。一直以來,中國對發展中國家都在提供教育援助,但東方智慧的價值并未充分體現,人文交流的內涵并未充分拓展。這更有理由使我們自警:職業教育國際化的“中國模式”不是把技術和課程以“照相機”“傳聲筒”的形式照搬到國外。
疫情期間“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全球新技術賦能表現突出。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產業對數字化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僅成為國內職業教育的新熱點,也給國際合作帶來了新機遇。魯班工坊一方面應充分重視目標國多元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職業技能人才需求方向,以培養出具有全球勝任力的技術開發、應用和管理人才為目標;另一方面,還應有意識地將新發展熱點下國內職業院校對接職業標準、課程內容的探索盡快用于專業和課程設置上。諸如設立魯班工坊信息化標桿建設試點,持續開發優質數字教學資源,開放一批可投放“空中課堂”的精品課程,加快境外虛擬仿真實習實訓中心的建設等。
魯班工坊發展的頂層設計應貫穿始終。魯班工坊在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拓展中的“頭雁”作用還未完全發揮。首先,各級地方政府還沒有對魯班工坊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意義有更為充分的認識,應進一步推廣魯班工坊的“天津模式”,鼓勵擁有區位優勢的各級地方政府借鑒“天津經驗”,以政策牽引形成靶向合力。其次,魯班工坊現階段主要集中在“一帶一路”國家,魯班工坊的空間治理還需進一步優化,盡量避開地緣政治風險度高的熱點地區,更具選擇性和策略性地考慮地緣政治敏感度低的地區,同時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魯班工坊的準入和退出機制。
魯班工坊的長期任務與挑戰是提高我國職業教育全球影響力。這就要求魯班工坊在國際化進程中繼續加強教育治理,鼓勵境外的企事業單位、基金會、境外華僑等社會力量參與;嘗試和孔子學院及其他海外辦學機構開展合作。魯班工坊可借助孔子學院及其他辦學機構的場地、設施、管理人員等來達到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反之,孔子學院及其他辦學機構可利用魯班工坊的硬件資源及授課教師的工科素養,推動“中文+職業技能”教育。魯班工坊和境外孔子學院等機構的合作,氛圍互補,效益疊加,待條件成熟,還可升級為境外分校等辦學主體。
后疫情時代,國內外形勢發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國際合作、產業結構、社會分工等格局在疫情催化下加速調整,魯班工坊作為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的亮眼“名片”,人文交流的功能成為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需要走好的“最后一公里”。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走出去”的堅實后盾,在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中嘗試把中國的教育思想貫穿到課程中,把中國的成就和作為有效傳播,讓目標國家的民眾、尤其是青年人在魯班工坊能全面認識真實的中國。
魯班工坊向世界分享中國教育話語體系與解決方案,成為服務職業教育國際化高質量發展的起點、支點與基點。魯班工坊只有在實踐中立足自身,堅持“七個標志”引領,完善建設標準,拓展辦學內涵,加強品牌韌性,才能真正達成初心。后疫情時代,魯班工坊應努力化解新時代挑戰,在微觀層面考量和體恤受教育個體的職業規劃發展,在宏觀層面積極探究職業教育“走出去”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真正做到讓“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