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金 高銀鳳 徐冬梅
廣東省惠東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廣東惠州 516300
顱內動脈瘤是臨床神經外科中一種常見的頭部疾病,多發生于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腦血管意外中,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顱內動脈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近年來,我國顱內動脈瘤的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病癥具有較高致殘率和致死率,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生存質量均造成較大威脅。臨床通常采用介入療法治療顱內動脈瘤,但是該治療方案周期長、費用高,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容易產生焦慮不安、恐慌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臨床療效及患者術后康復效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提高治療效果及患者取得良好的預后均具有積極意義。現多將敘事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干預用于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于達到預期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84 例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敘事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對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心理狀態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選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惠東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84 例顱內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分為研究組(42 例)與參照組(42 例)。研究組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齡48~63 歲,平均(55.5±1.5)歲;疾病類型:腦后動脈瘤4例,腦前、中動脈瘤11 例,顱內頸內動脈瘤22 例,其他部位5 例;Hunt-Hess 等級:Ⅳ級1 例,Ⅲ級2 例,Ⅱ級29 例,Ⅰ級10 例。參照組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齡50~63 歲,平均(56.5±1.8)歲;疾病類型:腦后動脈瘤5例,腦前、中動脈瘤10 例,顱內頸內動脈瘤21 例,其他部位6 例;Hunt-Hess 等級:Ⅳ級2 例,Ⅲ級3 例,Ⅱ級28 例,Ⅰ級9 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Hunt-Hess 等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被診斷為顱內動脈瘤;②所有患者均符合介入治療臨床指征標準。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者;②意識不清晰、語言溝通困難、難以配合本研究者;③患有嚴重肝腎臟疾病者;④腫瘤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倫理批號2022EWJJ038)。
參照組接受傳統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簡單介紹臨床治療流程同時安排患者接受常規指標檢查,以心率指標、脈搏指標、血壓及血脂水平為主,將所有指標詳細記錄并遵醫囑對患者用藥指導。
研究組接受敘事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①敘事材料。護理人員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基礎信息其中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等,為每位患者建立個人檔案;同時詳細查閱患者的患病資料其中以病癥類型、臨床表現、患病周期及程度等為主;另外還要了解患者的個人文化程度、社會背景、生活習慣及家庭經濟狀況等,將上述所有資料整理歸檔。安排患者入院兩天后,邀請患者及家屬進行面對面一對一訪談,主要詢問其是否了解顱內動脈瘤病癥、是否知曉介入治療流程及相關注意事項等,通常該訪談時間控制在40 min 以內,將資料數據詳細記錄。②敘事內容。護理人員對歸檔整理的資料信息進行分析篩選,選取與患者心理狀態變化及生存質量改善的相關信息,將其作為重點分析討論,確定哪些是促成因素信息,將其作為日后臨床護理重點,確定哪些是阻礙因素信息,在臨床護理中有效規避。③敘事編輯。上述收集篩選的敘事信息,將其進一步提煉分揀,同時編輯成不同主題內容的腳本,護理人員對腳本內容主題及意義進行反復推敲,還可邀請科室其他人員對腳本細節提出意見,綜合調整后錄制微視頻。④視頻播放。護理人員添加所有患者微信,并建立微信群,護理人員將錄制視頻的主題內容及意義等均向患者講解,保證所有患者知情并認可后,護理人員將微視頻上傳群內,并鼓勵患者積極觀看。⑤視頻觀后訪談。通常微視頻上傳三天后,護理人員預約患者與其進行面對面訪談,詢問患者微視頻的觀后感,與其探討微視頻內容引起共鳴以此引導患者進行情感傾訴,在這一過程中護理人員保持微笑傾聽不打斷患者講話,患者傾訴后,護理人員向其介紹腦動脈瘤介入治療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項及預期效果等,同時向其講解既往的臨床治療成功案例,提高患者對腦動脈瘤介入治療的認知度,以此緩解其緊張、焦慮等情緒,提高治療自信心及依從性。⑥心理及生理放松。護理人員盡量為患者安排安靜病房,每天定時定點對病房進行消毒通風,及時調整病房溫濕度等,為患者營造良好舒適的病房環境。護理人員了解患者的興趣愛好多與其溝通,同時可播放其喜歡的電視節目及音樂等,使患者焦慮情緒得到舒緩。另外護理人員還要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肌肉放松訓練,其中以肩頸及下肢為主,通常每天早起訓練一次即可,訓練時間控制在二十分鐘內最適宜。⑦社會支持。護理人員囑咐患者家屬及親朋好友多來看望患者,多與其溝通安慰,多傾聽患者內心感受,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感受到家庭及社會的溫暖。
兩組患者均給予連續4 周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焦慮、抑郁)、并發癥發生情況及生存質量。
焦慮評分判定標準:將焦慮自評量表分發給每位患者,該量表設定20 個項目,量表總分值為100分,其中50 分為分界點,將其分為輕度焦慮(50~59 分)、中度焦慮(60~69 分)和重度焦慮(70 分及以上),分值越高患者越焦慮負面情緒越嚴重,反之越低。
抑郁評分判定標準:該量表也設定20 個分類目,滿分為100 分,該量表的分界值為53 分,其也分為三個級別分別為輕度抑郁、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所對應的分值分別為53~62 分、63~72 分和73 分及以上,分值越高患者抑郁情況越明顯,反之患者精神狀態越好。
生存質量評分判定標準:該評分量表主要選取四項指標分別為社會功能評分、軀體功能評分和認知功能評分及角色功能評分,將所有項目評分分為1~5 分級別,指標數據以分量表分值越高,患者的各功能指標生存質量越好,反之越低越差。
并發癥:包括顱內壓升高、腦血管痙攣、動脈瘤破裂出血、股動脈血栓形成等,比較兩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

兩組護理前焦慮評分和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的比較(分,±s)
兩組護理前生存質量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后生存質量指標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認知功能和角色功能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護理后的生存質量指標各項能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存質量的比較(分,±s)
研究組護理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38%(1/42),低于參照組的28.57%(12/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14.316,P<0.05)。
資料顯示,在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推進背景下,每年顱內動脈瘤患者越來越多并呈逐年攀升趨勢,該病癥多發病于中老年群體。顱內動脈瘤患者多表現出偏頭痛、眼眶痛及頸項強直等,該病癥具有較高致殘率和致死率,發病后容易導致患者偏癱、運動型或感覺性失語,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
目前,顱內動脈瘤患者多采取介入治療,但由于該治療方式復雜、患者對其了解較少,同時該病癥發病快發病兇險,患者多缺少治療自信心。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容易表現出擔憂恐懼、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患者心理壓力大臨床治療依從性低,對治療效果及預后質量等均造成較大影響。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其治療自信心是達到腦動脈瘤介入治療預期效果的關鍵。
本實驗選取84 例腦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參照組,兩組患者分別行敘事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和傳統常規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參照組;同時研究組患者的生存質量各指標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敘事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干預與其他常規護理相比最大的區別在于,該護理方案堅持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在了解患者心理負擔及家庭負擔和情感困境等多方面情況下,為患者制定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的護理方案,以此為患者提供高質量護理服務。該護理方案從制定到實施均將患者的心理變化及情感傾訴作為重點,多與患者進行一對一訪談,結合患者的生活經歷、心理情緒困境等,編輯腳本錄制短視頻。視頻觀看后與患者積極溝通,鼓勵引導患者多表達進行情緒宣泄,在與患者的訪談溝通過程中發現問題、了解其情緒浮動變化的原因,積極回應患者的情緒,與之產生共鳴。在臨床護理中應用放松療法,播放患者喜歡的電視節目及音樂等,營造良好溫馨的治療環境,使其改善焦慮情緒,身心放松;另外患者長時間臥床接受治療,忍受病痛折磨,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方案,督促其進行肩頸、肢體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實現生理放松,緩解病痛。敘事護理聯合心理護理更符合當前臨床醫學模式,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其整個護理流程均是圍繞患者從患者自身出發,了解其訴求制定相應護理方案,同時該護理方案的實施更具透明化和平等化,護患在面對面的溝通過程中,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及護理人員的關懷,有利于進一步調動患者治療自信心及主觀能動性,以此達到預期療效。
綜上所述,腦動脈瘤介入治療患者接受敘事護理聯合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達到預期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應用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