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麗 吳秀華 余小琛 黃燕青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福建省腫瘤醫院乳腺外科,福建福州 350014
目前治療乳腺癌的首選方式之一則為手術,雖有一定療效,但也存在臨床無法避免的弊端,如術后多并發癥、患者患側上肢功能障礙等。因手術過程中需大面積剝離,會損傷血管、肌肉、神經纖維等組織,術后也會發生程度不同的瘢痕組織和水腫,影響患者運動功能和肢體感覺,對其身心均有不利影響。因此,如何協助患者恢復上肢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目前醫學界學者研討的重點問題之一。已有報告顯示,乳腺癌患者術后接受循證護理,可顯著改善其上肢功能、淋巴水腫、生活質量。但目前此方面權威性報告非常少,循證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已在多種疾病治療中均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共納入福建省腫瘤醫院以往收治的80 例乳腺癌術后患者進行分組論述。
回顧性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福建省腫瘤醫院收治的80 例乳腺癌術后患者,按護理方式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中,未婚4 例,已婚36 例;年齡24~68 歲,平均(42.35±1.32)歲;疾病類型:非浸潤性癌、浸潤性癌各20 例。觀察組中,未婚5例,已婚35 例;年齡23~69 歲,平均(42.58±1.33)歲;疾病類型:非浸潤性癌19 例,浸潤性癌21 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標準:①各患者均滿足手術指征,且接受手術治療;②患者和其家屬均簽字接受此干預方式。排除標準:①精神、智力異常,無法配合本研究者;②疾病復發者;③患側肢體原發性疾病者。本研究方案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做好疾病知識講解,告知其術后鍛煉的重要性,并指導其鍛煉,培訓其鍛煉方式。鍛煉期間,將患肢適當抬高,按摩局部,減少淋巴水腫,促進血液循環。并指導其做爬墻活動、上舉運動、擴胸運動等,促進其恢復上肢功能。
觀察組接受循證護理:
(1)提出問題。由科室護士長、數名護士組成循證護理小組,結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提出問題,如干擾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因素有哪些等。
(2)疑問循證。將“上肢功能”“改良根治術”“乳腺癌”等作為此次搜索的關鍵詞,檢索文獻,分析文獻內容的實用性和可靠性,篩選優質文獻閱讀分析。手術切口長、切除病灶附近纖維結締組織多、清掃腋窩皮下組織和鎖骨上下組織、創面大、術后出現瘢痕和皮膚精索、限制上肢關節活動、手術破壞神經和血管等均對術后康復有影響。此外,若患者術后接受化療治療,也會造成瘢痕、肌肉攣縮、水腫形成,上肢功能障礙加重,表現為程度不同的肢體后伸、前屈、外展困難,其上肢功能受到影響。
(3)循證護理。①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掌握其心理狀態,與其交流溝通,糾正其負性情緒,并普及疾病知識,協助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明確告知其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升治療依從性,使其保持樂觀積極心態接受此次護理。②康復性鍛煉:術后用2步走的方式,從遠至近,依次鍛煉腕部、肘部、肩部,主動運動腕部,可順時針、逆時針旋轉,指導其做摸高動作,抬高上肢,再屈曲運動和伸展前臂,用逆時針和順時針方式做旋轉運動,3~5 次/d,每次鍛煉時間>2 h。③牽拉和手法按摩:首先,按摩胸壁皮下清掃范圍和手術野,用手掌覆蓋胸壁,環形、順時針按摩,捏揉崗下肌、崗上肌、肩袖附近肌肉、斜方肌。其次,護士指導其被動背伸肩關節,把患側手掌朝著對側并在耳后交叉放置,護士向后上方牽引其肘關節,牽拉時間10 min/次,3~5 次/d。此外,患者為坐位,護士站在其患側肢體后,兩手握住腕關節,患者不感疼痛則可,10 min/次,3 次/d。
兩組患者均持續接受1 個月護理。
本研究主要考核患者接受護理后3 個月的肘關節功能、患肢淋巴水腫狀況和生活質量。
①用Mayo 肘關節功能評分(Mayo elbow-performance score,Mayo)評分評估肘關節功能,分值0~100 分,評分越低越良好;②用臂圍總和法(arm circumference summation method,SOAC)評估其患肢淋巴水腫狀況,測量肘關節上下各5、15、20 cm 臂圍值,加上掌指關節和腕部周長的總和;③用36 條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判定患者干預前、干預后(即護理1 個月后)的生活質量,分值0~100 分,包含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等方面,得分越高越理想。

護理前,兩組患者Mayo 評分、SOAC 總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護理后的Mayo 評分高于護理前,SOAC 總長低于護理前,觀察組SOAC 總長低于對照組,Mayo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Mayo 評分、SOAC 總長的比較(±s)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護理后的SF-36評分高于本組護理前,且觀察組的SF-36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 評分的比較(分,±s)
近年受多種因素影響,乳腺癌發病率逐年增高,對患者生存質量和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現主要采用保乳手術治療,其效果理想,但術后需給予有效、科學的護理干預,在降低患者心理負擔,促進康復等方面有積極意義。因此,不少學者倡導重視乳腺癌患者術后護理質量,認為可改善其上肢功能,促進術后康復。
已有報告顯示,循證護理可降低乳腺癌圍手術期患者上肢功能、淋巴水腫狀況,改善其生活質量。循證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主要依據全面掌握和了解其身體狀況和具體病情、臨床實踐狀況、護理經驗,查閱文獻制定護理計劃,確保護理計劃完善、系統。此護理模式的基礎為“大數據”,設定預解決問題,依據查閱的文獻、總結經驗,以多種方式匯報科研成果,實際護理中結合護士護理技巧、切實可行科研依據等,制定全面、科學的護理計劃。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Mayo 評分、SOAC 總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OAC 總長低于對照組,Mayo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循證護理可提升乳腺癌患者術后護理質量,改善其上肢功能和術后康復狀況等。此護理模式逐步取代常規護理模式,在多并發癥、危重疾病護理中得到應用和重視。乳腺癌根治術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術后出現上肢功能障礙較為常見,此與放療損害、術后肌肉攣縮、手術創傷等因素有關,其心理和生活質量均受到影響。護士利用循證護理,采集證據,評估護理計劃實施方案,培訓各護士,確保護理過程規范,并利用牽拉、手法按摩、康復性鍛煉等方式實施干預,并與患者溝通,讓其保持良好、積極心態接受治療,進而改善其上肢功能和水腫狀態,這點也從本文Mayo 評分高于對照組,SOAC 總長低于對照組中有所體現。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患者接受新型護理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孫婭也在報告中分析了乳腺癌保乳手術患者50 例,區分護理方式,試驗組A 組接受循證護理后,其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評分比對照組高(P<0.05),表明循證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乳腺癌保乳手術圍手術期患者生活質量,且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接受循證護理后,其肢體功能得到改善,逐步具備生活自理能力,可自我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無需他人協助。保持積極樂觀心態,對其社會交往能力有積極影響,進而改善其生活質量,對疾病康復更為有利。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術后接受循證護理,可顯著改善其上肢功能,降低淋巴水腫狀況,進而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