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婷坡,陳小平
(湖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圓滿收官,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更好地實現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之間的有效融通,應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系統梳理。鄉村振興戰略與社會現實高度契合,應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擘畫“三農”新藍圖。
鄉村振興戰略有著深厚的理論邏輯、實踐邏輯和現實邏輯,其與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我國傳統重農思想、中國共產黨對“三農”問題的探索實踐和國內外現實環境等關系緊密。
1.1.1 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
城鄉關系相關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同時是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通過深入剖析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鄉關系經歷著由“城市和鄉村的一種無差別的統一”到“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直至“城鄉的融合”的歷史進程,這一思想對于我國城鄉關系發展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正是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相關理論中國化的鮮活實踐,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思想的基礎上黨中央集體智慧的重要成果。
1.1.2 我國傳統重農思想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中國是人口大國,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是最基本的問題。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直接關系到民之生計和國之興存,因而歷朝歷代極為關注和重視農業問題,通過各種舉措推動農業發展。戰國時期商鞅主張“重農抑商”,西漢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三國時期興修水利,李世民主張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等施政思想。各種政策與舉措為農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與我國傳統重農思想關系密切。農業是文明的基礎,同時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根基。農村仍是當前我國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繼承和創新中國傳統重農思想的基礎上,黨中央創造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
在革命斗爭以城市運動為主時期,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1928 年12 月,毛澤東同志總結土地革命經驗,主持并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領導農民完成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950 年,鄧小平同志提出“農業發展是工業化的必要條件”。1978 年,鄧小平同志充分肯定包產到戶,有力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胡錦濤同志強調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務農重農,國之大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戰略視角和指引。
中國共產黨人對“三農”問題的探索與實踐,使得“三農”發展的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奠定了深厚根基。
1.3.1 國際環境
鄉村振興思想的產生與“鄉村衰退理論”息息相關。不少人認為,城市的發展必然導致鄉村的衰敗。為破解這一難題,美國、歐盟等西方發達經濟體通過立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等綜合性的政策手段,形成符合自身特征的鄉村發展道路,從而有效遏制了鄉村衰退。與此同時,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逐步提升,西方國家對我國虎視眈眈,貿易摩擦越發尖銳。嚴峻的國際形勢使得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積極應對。
1.3.2 國內環境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擁有著較好的發展前景,同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現階段我國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國家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需要各個方面的協同發展。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然而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農業基礎不牢固、科技化水平較為低下、發展相對滯后、農業勞動力人口流失等問題尤為明顯。中國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發展問題,成為實現社會現代化國家的關鍵一環。
城市與鄉村之間有著天然紐帶,二者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相互聯系、缺一不可?,F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作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一環,鄉村發展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鄉村振興戰略如同一劑良方,將推動鄉村繁榮發展,實現城鄉協同狀態。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在清醒認識現階段我國的國情、社情和民情,深刻把握城鄉關系發展規律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同時鄉村的繁榮發展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中央作出的各項政策決定始終是站在人民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廣大農民群體的利益需求始終被黨中央密切關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是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舉措。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開展,破解城市與鄉村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不斷提高農民群體收入、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和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重大。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可確保社會穩定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鄉村振興戰略把“三農”問題放到了戰略目標的高度進行謀劃,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堅定立場,描繪了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的全新藍圖和推進思路。因此,應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推動“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促使農業、農村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民群體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鄉村振興戰略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當前,多極化趨勢深入發展,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依舊盛行,西方國家對我國懷有敵意。我國作為一個消費大國,每年有眾多農產品依靠進口。農業作為衣食之源,習近平同志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情況下,通過推行鄉村振興戰略,必將使得我國發展內驅力有效增強,更加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我國創造性地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世界農業的發展提供路徑啟示。城市規模擴張致使鄉村衰敗似乎成為一個公認的“鐵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是要打破這個鐵律,向世界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有能力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干好鄉村振興事業,本身就是對全球的重大貢獻”。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正朝著全方位振興深入發展。有了中國這一良好的典范,世界各國農業勢必朝著現代化農業方向不斷推進。
當前國內外形勢紛繁復雜,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并結合鄉村發展的實際情況,尋找切實可行的路徑,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要落到實處,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做好頂層設計,研究制定鄉村振興戰略的系統、長遠規劃。尤其是做好“十四五”期間的規劃工作,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引與導向作用。應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制訂科學合理的規劃,以良好的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另外,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除制度瓶頸。其中土地流轉等政策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敢于破除弊病,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提供動力支持。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引領。在社會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必將被時代所淘汰。鄉村振興戰略涉及“五大振興”,“五大振興”的貫徹落實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引領。
通過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引領作用,創新生產模式,打造社會化大生產產業模式,提升相關農產品的競爭力,建立健全可持續的收入增長長效機制,真正實現富農興農。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在新時期的關鍵節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應切實保障好人才資源。第一,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呼吁廣大青年到廣大基層地區去譜寫生命的華章。第二,以各種優惠政策做好人才的吸引工作。通過住房優惠等政策傾斜吸引各種人才,不僅“引資”更要“引智”。第三,做好本土人才的相關保障工作。通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和軟硬件設施,在教育、醫療、公共衛生等方面向農村傾斜,實現城鄉發展均衡化。
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離不開優美的生態環境。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走深、走實的過程中,應把生態問題放在首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內容的重要論述,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之美關鍵看鄉村,鄉村之美關鍵看生態。生態環境一旦慘遭破壞,后果不可估量。實現鄉村振興,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可或缺。
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推進,必須構建內外動力機制。第一,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鄉村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深入發展。第二,培育鄉村發展內生動力。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其自身的發展動力尤為關鍵。必須依托鄉村發展優勢,打造特色產業,增強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