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嚴冬麗,任晨騫,仇輝康
(景寧畬族自治縣生態林業發展中心,浙江 麗水 323500)
在市場經濟繁榮、城建事業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正式進入平穩發展的新階段。以科技為主導的新業態悄然興起,為社會變革和產業升級注入了活力。
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是當代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產物,整體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原則和導向,主張摒棄粗放型生產模式,以長遠眼光看待區域規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最終在探索、發展中形成協調、綠色的共享格局。以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為依托推進林業發展,主要有以下兩大優勢。
一是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森林是地球陸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總面積占陸地面積的32.6%以上,整個系統復雜而有序,具有排氧固碳、調節氣候等功能。森林內部環境優良,為稀有樹種、珍稀動物等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空間和物質基礎。積極踐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摒棄亂采濫伐的經營管理手段,可有效緩解森林資源縮減的趨勢,為優化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助力。
二是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現階段,在林業經營管理中,產業結構單一、經營模式閉塞等情況較為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倡導資源優化利用,反對違背自然規律亂采濫伐的經營管理模式,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單一產業結構面臨巨大挑戰,必然催生出生態旅游、混農經濟等多元資源規劃方式,有助于緩解木材生產壓力,提升產業結構合理性。
近年來,社會變化、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更新了生態環保理念,我國林業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在造林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這些成就并沒有徹底根治林業資源總量減少的問題。
從2020 年普查數據看,我國森林覆蓋率僅有23.04%,遠低于日本的64%、美國的33%,我國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9.42 m,世界排名相對靠后。受地形、地勢以及氣候等因素的制約,我國森林資源表現出了分布不均衡的態勢,東部地區森林覆蓋率達30%以上,而西部地區林業資源相對匱乏,森林覆蓋率僅為12.54%,東西部地區之間差異極大,這種不均衡阻礙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資源匱乏,管理理念及技術體系滯后,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突出,給森林資源埋下了隱患。
現階段,我國林業產業結構失衡問題較為突出,經濟創收嚴重依賴于木材市場,單一結構給經營實踐帶來較大壓力。很多林場為滿足經濟創收需求,片面關注眼前利益,亂采濫伐的現象極為常見,森林生態系統恢復速度跟不上采伐速度,林分更新及再生難度極大。
完成采伐作業后,部分林場未能及時補充林木資源,供應量小于需求量,水土流失面積持續擴大,林分結構失衡問題逐步凸顯。新栽植苗木難以通過土壤獲得充足的養分、水分,生長遲緩且質量下降。森林系統內部穩定性遭受明顯破壞,打破生物鏈結構,樹木病蟲害發生概率明顯上升。土壤被水流沖蝕帶入河流后,會在下游堆積抬高河床,降低區域防洪能力,最終影響了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森林資源占地廣袤,內部情況復雜且存在較大差異,監管保護工作量大、難度高,無法及時發現盜伐現象,難以完全杜絕違規用火行為,導致森林火災等現象頻發,阻礙了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部分區域存在保護意識不到位、宣傳力度薄弱等問題,周邊居民對森林防火重要性認知較少,存在隨意農業用火、野外用火的行為,基層管理沒有配套的宣傳教育機制,埋下了發生火災的隱患。推行現代精準林業技術體系雖然簡化了監管流程、提升了監管效率,但部分林場基礎設施落后,難以為建設3S 技術防護體系提供支撐,整體信息渠道較為閉塞,響應速度慢且監管范圍極其有限。
營林造林是豐富林業資源、擴大經營范圍的重要手段,能夠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其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能力?,F階段,我國城建事業不斷推進,林業資源總量不斷下降,部分經營者卻只顧眼前利益,隨意開發、采伐新林,人工林更新頻率加快,天然林更新滯后,無法有效優化林分結構,林地低產情況屢見不鮮。在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背景下,要摒棄傳統的粗放理念,完善營林造林技術體系,為林業資源的蓄積奠定基礎。
一是人工造林。該方式是提升林業資源覆蓋率的主要路徑。開始造林前要及時開展整地工作,徹底清除灌木、野草等雜物,為提升造林的成活率做好鋪墊。采取植苗造林法,選擇成活率較高、適應能力較強的苗木,在運輸、假植等環節做好保濕工作??刹捎貌シN造林法,在操作時運用撒播、條播等技術將種子播種于林地中,省去育苗工序,該技術對種粒的要求較高,適用于核桃、油桐等種粒較大且發芽率較高的樹種。此外,還有分殖造林、插條造林等方法。分殖造林法在插條時應選擇春季、秋季,合理控制枝條粗細,枝條直徑在1.5~2.0 cm,剪去側枝后,修理插穗,長度為30~40 cm,按照預定好的株行距進行扦插,上部露出2~3 cm 為宜。插根造林法與分殖造林法類似,但使用插穗的長度略有差異,最好選擇直徑在1 cm 以上的枝條,長度在15~20 cm,插入環節傾斜45°,整體埋入地下。
二是更新造林。人工更新、自然更新均是常見手段,部分情況下天然林更新緩慢、林分結構不佳,也需要人工干預促進林木更新。應在郁閉度0.7 以上的林分中開展間伐工作,防止人工干預造成不當損傷。此外,還有封山育林、飛播造林等方式,在營林造林中可結合具體情況選用。
混農林業是現代生態學原理持續更新、優化的產物,通常以環境保護、經濟創收等為目標,將各單元有機整合、集成,并構建出協調統一的復合系統。該系統并非簡單疊加,而是木本、農本植物之間相互協調、共促生長的過程。在設計混農結構時,應當著重關注物種組合原則,被選擇的農業植物應當具有一定的耐性和早熟性,能夠較好適應貧瘠土壤,不與樹木爭奪養分、水分,嚴格避免使用生化相克的農作物。整個混農過程遵照輪作機制,避免在同一地塊上連續種植同種作物。同時,關注垂直、水平結構的設計。通常選擇固氮能力較強、適應性較好的樹木作為主要樹種,占據整個林分的上層,副層選擇互補性植物。注意做好不同品種的協調和搭配工作,比如深根性植物與淺根性植物相搭配,喬木與灌木、草皮相搭配。
水平方向上主要控制好栽植密度、行列排序等,根據林間光輻射情況決定具體參數。此外,要做好協調時間,利用好共生期,最大限度提高管理資源配置效率,最終達成一次種植、常年收益的目標。以銀杏混農機制作為例,設計環節可采用寬窄行方式安排水平結構,假設原本定植銀杏苗地塊中,行距為2~4 m,3~10 行為一個單元,單元內部為密植,外部間距為6~10 m,能夠為蔬菜等植物的間作提供空間。間作環節選擇的農作物要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生長期最好相互銜接,比如小白菜、西紅柿等作物安排在第一輪間作,結合地膜覆蓋的方式提升保溫性能和成活率,收獲后改種黃瓜、絲瓜等中熟作物,同時間作蘿卜、菠菜等晚熟蔬菜,實現全年收益不斷的總目標。也可間作經濟果樹,選擇的樹種不能與主要樹種產生競爭,樹冠要盡可能偏小,草莓、獼猴桃等均是可選項,協調好栽培時間。
撫育與管理是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在實踐過程中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狀況制定可行的撫育方案,著重保護天然稀有樹種,保障生態林健康、平穩生長。幼林階段內部生態系統尚未穩定,很多苗木根系尚未發展完全,因此,需要做好除草松土工作,避免土質過硬、雜草生長旺盛造成根系呼吸不暢、爭奪養分等問題。幼齡樹木在生長過程中,要及時補充水肥,根據樹高、胸徑確定水肥施用量,可以采用溝施方式提升吸收率。為避免林分密度過大,在管理過程中應適當采取間伐手段,較為常見的方式有3 種。一是透光間伐。間伐對象為5~6 年生苗木,間伐后林間郁閉度在0.6,不得低于該限值。二是生長間伐。樹木進入高速生長期后,其對養分的競爭愈發激烈,處理不及時容易影響林木的正常發育,此時可間伐,郁閉度不低于0.6。三是衛生間伐。主要對象為病蟲害侵蝕樹木、火災焚燒、風折樹木等,間伐過后適時補株。
除撫育技術外,監測管理技術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研究內容。舊有模式中,林業資源調查、災害監測等過度依賴人力,給工作人員帶來極大負擔,難以保證工作成效。在現代林業發展的進程中,可以引進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簡化作業效率,提升測算精準度?,F階段,3S 技術是林業科技體系中較為先進的技術。其中RS 技術精度高、輻射范圍廣,可以對森林開展實時影像采集,為后續的處理分析工作提供依據;GPS 以衛星定位為依托,實時更新目標樹種的三維坐標,在面積界線劃分、目標樹種定位應用中有著較為突出的表現;GIS 技術具有強大的存儲分析能力,可在回饋數據的基礎上,生成地圖、報表等,制訂管理策略。將3S 技術應用于林業管理,可提升森林資源清查、病蟲害預報及火災監測工作效率。
近年來,我國高度關注生態保護和林業建設問題,出臺了諸多鼓勵政策,林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張,相應的管理維護技術優化,但結構單一等問題逐漸暴露。很多林場片面依賴于木材市場,一旦材積、產量下降,林場將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與壓力。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為該種狀況指明了解決思路,實踐環節要正視實際,積極樹立風險意識,引入生態林業旅游模式,開辟經濟創收渠道,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在開發進程中,要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深入挖掘林場局部生態特色,確保旅游場地擁有穩定客源、交通便捷且具有長期的開發價值。確定開發模式后,拓寬社會資金來源渠道,完善商店、特產店等景區資源,配套開發酒店住宿、休閑娛樂功能區,讓游客獲得更加舒適、美好的旅行體驗。
針對當前生態旅游開發規模擴張、開發模式趨同化等問題,還應著力提升景區定位的精準性,明確林業景區特色優勢,設計林業采摘等特色項目,大力宣傳林區無公害生態食品,推廣山野蔬菜等聯合經營模式,最終實現區域林業產能的集成化、綜合化發展?,F階段,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和環境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旅游也得到了諸多商家、消費者的關注,相應的競爭格局發生變化。推行林業生態旅游時,應加大宣傳力度,借助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平臺發布景區廣告、展現景區自然風光和美景,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傳遞景區信息、介紹景區特色。對于生態旅游淡季游客量驟減、營收明顯下跌等現象,可與當地旅行社、老年團體等建立合作關系,實現高效引流的目標。生態旅游必然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前提,開發環節要做好長期規劃,嚴格禁止掠奪性開發等行為,最大限度降低旅游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保護力度不足是林業資源受損、減少的重要因素,嚴重制約了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違背了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內涵。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應加大林業資源的保護力度、拓寬宣傳渠道,為增加林業資源保有量提供助力。在實踐過程中重點把握防盜、防火兩個要點。林地采伐必須嚴格提交備案,獲準審批后方可開始作業,同時借助3S 技術開展監管,嚴厲打擊亂砍濫伐等行為。在林場內部撫育采伐時,要做好規劃與分析,結合樹種、生長期等確立科學的間伐方案。加強野外火源監管工作,所有野外用火需提交審批,若確有煉山造林等用火需求,需要提前做好規劃與防護,最大限度減少森林火災隱患。尤其關注周邊農業用火行為,以林地邊緣為界,300 m 內不能有焚燒秸稈等行為,避免發生火災事故。
深入挖掘3S 技術在防火、防盜伐方面的潛能,比如以GPS 技術為依托開展視通性分析,提升瞭望塔布局科學性,以RS 技術為支撐監測林地內部溫度、煙霧信息等。在此基礎上建立應急預案,深入分析區域歷史森林火災案例起因、經過,從時間、季節等維度清晰梳理和羅列風險因素,劃分重點防護和管控區域,比如雷擊多發區、可燃物聚集區等,闡明防火線等技術應用要點,建立消防、公安遠程聯動機制。切實關注基層管理人員滅火、防火技能掌握情況,定期開展實戰演練和救火器械使用培訓,提升森林火災響應速度,防止火情蔓延和擴張。此外,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闡明禁伐、防火等要點,在林區醒目位置拉橫幅、標語等,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積極宣傳護林防火知識,在電視、廣播、微信公眾號以及短視頻等平臺上投放防火宣傳短片,樹立保護森林、自覺防火的意識。
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是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的產物,能夠較好緩解當前資源枯竭、能源緊張等矛盾,從而為林業經濟的良性發展提供助力。實踐環節務必正視其內在價值,積極引進造林、管護技術,加大林業資源開發管理力度,制訂混農經濟機制,適時推行生態森林旅游產業,緩解傳統單一結構經營壓力,增強風險抵御能力,借助新媒體渠道宣傳普及保護理念,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