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亮
(北京中金萬瑞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68)
農業廢棄物的處理與資源化利用不僅關系到環境問題和資源利用問題,而且關系到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生態循環農業通過搭建循環鏈條,形成“農業生產—農產品及廢棄物—再生資源”的經濟環路,是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徑,同時能夠拓展各環節產業的發展空間,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有效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我國農業現代化目標:到2025 年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2035 年農業綠色發展基本實現。綠色生產是現代農業的主旋律,生態循環農業有利于推動資源利用高效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能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對實現農業綠色發展意義重大。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適合當地的農業生態循環發展路徑,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將綠色發展理念植入農業現代化進程。2021 年9 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印發了《“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對國家農業綠色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綠色發展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生態循環是發展綠色農業的關鍵,也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的內在要求。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領頭羊”。芮城縣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以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為引領,以芮城縣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花椒、蘋果、屯屯棗、香椿、菊花為特色主導產業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全縣農業走綠色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的現代化道路。
芮城縣南磑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位于南磑鎮境內,涉及南磑鎮6 個行政村,園區占地912 hm,核心區占地306.67 hm以上。核心區規劃設計為“一心五區”?!耙恍摹奔垂δ苤行?,占地13.33 hm,以標準化養殖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依托,突出生態循環發展模式,是園區的總引擎?!拔鍏^”,包括設施農業區,重點發展設施果蔬和觀光采摘等,推廣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占地66.67 hm;特色種植區,以花椒、蘋果新品種推廣和新技術應用為重點,打造全縣標準化種植樣板,占地33.33 hm;糧食示范區,重點示范小麥綠色、優質、高效生產模式,推動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占地133.33 hm;七彩農業區,將農業科普示范、農業景觀與創意農業有機融合,建設七彩農業區,培育種植既具經濟價值又有景觀效果的不同色塊作物,占地46.67 hm;綜合服務區,配套建設園區管理中心、小麥研發中心、培訓中心、電商物流中心、加工區等,承擔加工、物流、交易、管理、培訓等功能,為整個園區提供綜合服務,占地13.33 hm。
園區依托縣域龍頭企業的現代化標準養殖場,形成了以“三沼”和秸稈為紐帶的生態循環模式。以循環農業為基,芮城縣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圍繞糧、果、畜、菜四大產業,突出安全、優質、特色農產品,打造綠色產業集群,培育芮城特色農產品品牌,不斷拓展農業功能,積極發展休閑農業、科技農業、創意農業等,發揮農業的生產示范、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科普教育功能,以功能拓展帶動業態融合,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等產業高位嫁接、交叉重組、滲透融合,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道路。目前,芮城縣南磑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發展呈現循環體系不斷完善、一二三產加快融合的良好局面,示范園區的各種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帶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社會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
南磑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依托綜合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耀升飼料有限公司的現代化規模養殖場,將畜禽養殖廢棄物、農作物作為沼氣基料收集、處理,沼氣用于企業發電,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用于園區內糧、果、畜、菜的種植,增強土壤肥力,推動綠色種養循環,有力保障了園區畜牧產業和果蔬產業綠色優質發展。示范園區同時創建標準化養殖場,嚴格養殖污染監管和防治要求,培育壯大畜禽糞污利用產業。
南磑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以秸稈為紐帶,推廣秸稈還田模式,小麥秸稈直接還田,玉米秸稈用于生產有機肥料,以提高園區土壤肥力。園區構建起“秸稈—飼料—養殖業”產業鏈,農作物秸稈用于豬飼料加工,為養殖業提供優質飼料,進而生產出優質畜產品。農作物秸稈在實現秸稈資源化利用的同時,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環境,形成區域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體系。園區還積極鼓勵秸稈的基料化利用和包裝材料的原料化利用,不斷壯大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循環模式見圖1。

圖1 區域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圖
循環經濟是一項戰略性系統工程,其中高效利用資源是核心,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系統的根基。南磑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搭建“養殖—有機肥—綠色糧果菜—秸稈—飼料—養殖”循環產業鏈條,通過農業廢棄物多級循環利用,形成區域農業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體系,輻射生態循環農業基地912 hm,為整個園區綠色循環發展提供保障。同時,園區建設三大服務平臺,分別為沼氣沼液綜合利用服務平臺、有機肥加工營銷服務平臺和農業廢棄物回收服務平臺,構建秸稈收儲和供應網絡,推動循環產業逐步實現市場化運作,為生態循環農業的有序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芮城縣通過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帶動,整縣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升全縣農產品質量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以芮城蘋果、花椒、屯屯棗為依托,以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為重點,建設綠色化、標準化、規?;厣r產品生產基地,持續推動“三品一標”,打造全縣標準化種植樣板。開展大棚蔬菜“豬—沼—菜”農業循環經濟技術集成示范,實施沼渣沼液還田和秸稈粉碎還田項目,打造芮城綠色果蔬品牌。
芮城縣通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提升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農產品品質,在綠色安全的農產品生產基礎上,通過產業多維度“耦合”,促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融合發展,拓展農業功能,提升農業文化價值、休閑價值、品牌價值等,以產業融合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
南磑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依托紅河谷家庭農場建設鄉村旅游示范基地,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依托利農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設農業高科技產業園,開展大棚蔬菜生產配套技術集成示范和信息化管理技術集成示范,提升設施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利用毗鄰芮城通用機場的區位優勢,加強景觀農業基礎設施和休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使南磑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成為集景觀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農事體驗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區,努力建設縣域鄉村旅游目的地。依托世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打造“小麥育種—種植—加工—倉儲—銷售”全產業鏈,促進小麥提質增效,為全面打響“運城面粉”品牌作出貢獻。
在向現代精品農業轉型發展的路上,芮城縣南磑萬畝循環示范園區已經成為特色標桿,循環農業成為該縣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亮點,但是芮城縣生態循環農業還存在一些問題。雖然廢棄物綜合利用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良好的成效,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還不健全,市場化長效運營機制有待完善,廢棄物綜合利用中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產品成本偏高等問題依然突出。在秸稈利用方面,秸稈收儲和供應網絡不健全、秸稈綜合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限制了農民利用秸稈的積極性??傮w而言,芮城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農民普遍缺乏生態循環理念,部分經營主體對綠色農業認識不夠深刻,基于農產品安全和品質的品牌意識比較淡薄,生態循環農業在縣域發展實踐中還需引導、示范和推廣。
芮城縣政府在園區頂層設計、基礎設施、招商引資、主體培育、專家指導等方面不斷完善扶持政策,統籌農業、水利、扶貧等部門資源,整合農業資金和項目,支持生態循環示范園區建設,為全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積極與原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山西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對接,邀請各專業領域專家來現代農業產業園實地考察、“把脈會診”,確保每個產業都有一個科研團隊精心指導、提供幫助。
芮城縣以龍頭企業為抓手,完善產業鏈條,發展循環農業,打造綠色、安全農畜產品,發揮龍頭企業在畜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將農業產業的增值收益帶給農民,帶動全縣科學種養水平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提升。在沼渣沼液利用方面,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為主,配合技術培訓,提升農戶對有機肥和沼液的認知和利用意愿,促進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圍繞堅持規劃先行,建立以農業部門為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建立適合縣情的循環發展模式,尋求資源優化配置,形成政府引導、龍頭帶動、農民主體、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格局。在規劃、項目、資金、技術、土地流轉、基礎設施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把培訓重點放在健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積極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調動經營主體和農戶的積極性。
培育和支持全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服務的企業和各類生態循環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強主體、樹典型,構建全縣生態循環農業的中堅力量,推動廢棄物綜合利用市場化運行,促進縣城范圍內的“三沼”利用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龍頭企業要把重心放在輻射帶動和功能拓展上,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讓生態循環農業實現生態與效益“比翼齊飛”。
生態循環經濟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也是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生態循環農業不僅是資源循環利用,更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要在全社會樹立農業生態循環發展理念,發揮電視、報紙、新媒體等平臺的作用,充分展示生態循環農業的新成果、新成效,提高基層和農村對生態循環農業重要性的認識,積極營造各經營主體與廣大農民主動參與的良好氛圍。
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生態循環農業為基準,通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開發利用實現綠色發展和產品安全,積極構建生態循環和“三產”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縣域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宣傳和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責任,重視經營主體的培育,推動循環農業產業的市場化運作和長效機制的建立,起到引導、規范、監督、管理的作用;龍頭企業要在生產經營中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品質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深入挖掘農業價值鏈和產業鏈,緊密聯系農戶,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承擔規范和推動行業發展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