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蘭,張春光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1)
隨著網絡技術不斷提升以及政府政策的推進,陳舊的金融模式已不足以拉動鄉村經濟增長。數字金融作為現代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依靠其迅速、高效和開放的特點,將傳統的金融業務與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合,解決了傳統金融的時空限制,不僅從技術上化解金融機構與鄉村經濟融合的問題,也從經濟上拉動農業、農民和鄉村經濟發展。但從數字金融融合鄉村經濟發展實踐成果看,數字金融促進鄉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及農業產業轉型的同時,也給農業多元化、農民思維數字化、農村現代化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以人工智能為特征的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推動了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離不開數字化技術的運用。數字金融作為一種新型智能信息金融,在提升鄉村經濟水平、農業產業升級、農民收入增長等方面發揮了數字化發展高效且快速的優勢。眾多學者在對數字金融融合鄉村經濟發展中,集中對數字金融發展經濟的優勢進行研究。黃益平等(2018)將傳統金融與數字金融進行比較,定義數字金融是在傳統金融基礎上融入數字技術,互聯網公司利用數字化平臺對客戶投放融資、投資及其他金融產品服務,這種數字化金融憑借其高效、共享、低成本的服務優勢,改進了傳統金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借貸業務。王瑤佩和郭峰(2019)對不同區域數字金融效應進行研究,數字金融高效、平等、全覆蓋共享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城鄉間金融發展差距,增大城鄉間金融資金供需數量和規模。Kapoor(2013)認為數字金融在城鄉經濟發展中具有資源分配均等、增加就業和緩解社會壓力的優勢,對促進資本化經濟自由發展起著一定作用。溫濤和陳一明(2020)將國內外數字金融與產業融合模式進行對比,國外鄉村經濟發展較早,將數字金融融合農業訂單模式、金融服務模式、農業保險模式及“三農”智慧化模式等方面,有效將信息化技術融入農業、農村及農民主體,形成多元一體的智慧化鄉村經濟發展體系。金融服務多元化的創新,使鄉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經濟增長,更快地促進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將“數字金融”納入發展鄉村經濟的關鍵詞,為增強數字化與鄉村經濟的融合,鼓勵支持鄉鎮一級充分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發展鄉村經濟,村鎮干部支持構建數字化金融共享數據庫,試點數字金融信用系統,保障鄉村金融借貸安全性。肖旭和戚聿東(2019)在對數字金融進行約束性研究時發現,數字金融與鄉村經濟融合,依賴于鄉村數字基礎設施的規模,數字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數字化平臺的信息傳播、信息共享及金融體系運用,而鄉村地區金融發展不具備數字化條件,很大程度上限制鄉村經濟與數字金融融合。楊儒楷(2021)通過對鄉村振興實踐項目的研究發現,數字金融與鄉村經濟融合過程中存在老百姓意識薄弱、農業經營方式分散、抵押擔保模式陳舊、金融體系不完善、數字金融缺失、服務方式粗放、銀企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章成等(2021)對農業現代化與數字金融進行線性關系研究,數字金融與農村產業并非簡單的數學線性關系,而是隨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呈現非線性特征。因此,要充分利用數字金融優勢,使農村金融向農業多元化、農民思維數字化、農村現代化方向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政策推進和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各大互聯網平臺開放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陸續在農村地區涌現,具有共享性和全覆蓋性的金融服務平臺為蘇北農村地區的農業規模、農民收入及農村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源和資金。但數字金融融入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傳統實體金融、鄉村農業改革、鄉鎮監管體系帶來巨大挑戰。由于蘇北地區村民數字金融意識薄弱、數字信息共享設施欠缺、風險控制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數字金融與鄉村經濟融合面臨著新的發展困境。
2022 年1 月,為進一步發展數字金融,推動鄉村經濟發展,中央網信辦聯合農業農村部等10 個部委發布《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 年)》文件,旨在通過互聯網技術拉動蘇北地區農村、農業及農民的發展,縮小蘇南與蘇北、城市與鄉鎮間經濟差距。從調查結果看,傳統金融和數字金融利用率相比,鄉鎮村民更傾向于將積蓄投入農村商業銀行、郵政儲蓄及各大信用社等實體機構,數字金融在鄉村儲蓄中占比極低,這一趨勢阻礙了數字金融與鄉村經濟融合的步伐。究其原因,鄉鎮村民對數字金融認知較淺,對數字金融的內涵及實用性認知度低。目前,針對蘇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特色,鄉村民居多以種植業及養殖業為主,產業性質較單一,農民對產業要素需求和資金需求較低,難以形成產業資金鏈。鄉村產業性質及農民收入來源特征使村民大多借貸于穩健的傳統實體金融機構。
走訪蘇北樣本農村地區,鄉鎮多是年紀大、勞動力弱、受教育水平較低的村民,勞動力強的年輕人迫于社會壓力大多外出打工,農村流出人口較多。針對這些農村主體,數字金融宣傳推廣受限,難以發揮其在鄉鎮各大網點的作用。融合主體受限,高風險、高收益的數字金融產品很難得到鄉村網點的支持,進一步限制了農村個體戶資金需求,循環往復,數字金融與鄉村經濟融合面臨信息不對稱和供給不對稱的困境。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鄉村地區產業改革。數字金融的發展依賴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在較偏遠的農村地區,村民對村鎮數據網絡的需求低。通過調查蘇北農村地區移動及電信網絡寬帶發現,村民對網絡寬帶的使用率較低,增加了數字金融的推廣難度。數字信息共享系統欠缺,不僅影響著數字金融對鄉鎮企業和個體戶的資金供給問題,還影響著鄉村農業產業鏈的形成。鄉鎮數字信息共享設施建設基本是由各大銀行下派營業網點,服務人員較少或存在專業問題,使村民對數字金融設施的應用性較差,阻礙鄉村農業發展。
由于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長期勞動力、資金及生產機器的投入,加上農業回報率存在風險高和收益低兩大因素,導致各大鄉鎮網點推廣的數字金融服務農業產品種類稀少,村民可獲得的貸款類別不完善。數字金融已成為振興鄉村經濟的重點發展對象,蘇北地區雖位置偏僻,但土地資源較多,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融合數字共享系統,不斷創新農村產業改革,將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向數字化產業結構轉型。
數字金融已在鄉鎮企業投融資領域形成快速通道,增強鄉鎮企業和農民個體戶的資金力量和生產壓力,但數字金融攜帶的不穩定性和風險性增加了農民信用風險和收益風險。數字金融以及數字保險、網上信貸及數字化擔保業務紛紛受到農場主和個體戶青睞。但實際農場主利益受損時,網絡自身虛擬化的特征卻呈現出來,特別是天災人禍時,網絡虛擬性弊端使農場主農保受益險難以在較快時間進行補償。數字金融融合鄉村經濟還需要鄉鎮監管部門構建相應的風控及信用體系。
蘇北地區的鄉村經濟融合發展還處于不完善階段。在產業融合方面,受限于數字基礎設施薄弱;在信用體系方面,受限于借貸主體的信息不對稱;在投資方面,受限于風險控制體系不完善。同時在風險控制過程中,還可能出現信息技術成本和法律監管問題。
數字金融的發展不僅需要政策鼓勵,還需要對蘇北農村地區村民進行思想教育。鑒于鄉鎮地區農村教育水平較低,可通過多元化數字金融教育方式,加強對蘇北農村地區數字化網絡及金融產品的宣傳。教育宣傳離不開政府、金融服務主體及村民參與,政府部門可加大對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為各大金融機構提供宣傳場地和推廣平臺;金融服務主體可借助各大網絡平臺、媒體機構或者村鎮網點,對數字金融體系進行介紹和講解;村民要充分利用數字化網絡資源,將數字化利好資源運用到自家農業生產過程中,節省生活和生產成本。
對于傳統金融機構,可借助數字化平臺優勢,宣傳各行貸款業務、存款業務及其他投融資業務,擴大傳統銀行業務范圍,增強數字金融利用率。為提高數字金融利用率,蘇北地區金融機構應采取多元化、針對性的教育模式解決數字信息不對稱問題。對于收入水平較低的貧困戶,應相應宣傳基礎存貸款業務,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和積蓄收益;對于收入水平較高的農民個體戶,應適當宣傳數字金融投融資業務,擴大個體戶農業生產結構,增加數字金融資金供給量,增強數字金融在收入水平高人群中的使用率。專業化、針對性的數字金融宣傳教育對提高數字金融使用率、促進鄉村經濟融合有重要作用。
數字金融融合鄉村經濟發展需要依賴網絡技術,數字基礎設施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影響著數字金融在蘇北農村地區的發展。針對蘇北地區農民資金供給不足的現象,可增加各鄉鎮金融服務網點,完善網點數字化服務平臺,引進教育保險、醫療保險、農業保險、網購服務、銀行金融產品服務等多元化APP 系統。通過多元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數字金融共享平臺的開放,使村民可以更快、更高效地獲取數字金融信息,降低村民基本生活成本,間接增加村民收入。
蘇北地區數字金融設施水平較弱,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蘇北地區經濟水平,結合蘇北各鄉鎮地區位置特征,各地政府需加強對“數字金融下鄉”文件的執行力度,從政策方面推動數字金融融合蘇北各鄉鎮經濟發展。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需要各級政府在政策補貼方面支持,還需金融機構發揮其數字化功能的服務優勢。人們生活和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時,對金融投資的能力和需求也在不斷提升,金融機構可針對不同客戶群體,制訂不同的金融投資決策和設計相應的投資軟件,既解決了客戶信息與需求不對稱問題,也保證了投資的成功率。在擴大數字金融覆蓋面的同時,通過創建信息安全機制,使村民既能享受數字金融的信息化優勢,也能保證自身的財產安全。
數字金融的虛擬化使村民對數字金融的安全性存在擔憂,各地政府部門應針對數字金融現狀實時制訂數字金融監管政策,以保障村民的合法權利和財產安全。
在對數字金融案例的調查中發現,蘇北地區數字金融監管力度較弱,監管存在人浮于事、權責不明的現象,同時村民對數字金融普法知識欠缺,故需要對蘇北地區數字金融體系建設進行不斷創新和完善。數字金融監管需要加強數字金融征信平臺建設,將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及村民個人信用納入數字金融平臺,以便村民選購數字金融時對機構和產品進行信用查詢。同時完善行業信用進出金融市場機制,從制度層面保證村民權益。數字網絡的自由和共享特性使“數字金融下鄉”離不開政府部門政策和機制的監管,蘇北地區各級政府部門需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對數字金融推廣工作進行監管和改革。
信用保障體系平臺的建立需考慮多方利益,將金融機構、農民及鄉鎮企業三方利益綜合納入系統,同時將抵押、違法行為及個人家庭征信融入信用保障平臺,使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在發生借貸交易時,根據各方征信情況考慮其投融資的風險和收益。
數字金融監管從制度層面需要政府部門的約束和保障,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數字金融的安全性,需金融機構、企業及村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構建真實、準確的數字金融征信平臺,使數字金融能夠高效服務鄉村經濟。
通過對國內外文獻回顧和蘇北農村地區數字金融的研究發現,蘇北鄉村金融發展落后的很大原因是地理位置偏僻。完善數字化信息基礎設施是實現數字金融與鄉村經濟融合發展的先決條件。同時數字金融對蘇北農村地區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數字金融與鄉村經濟的融合發展能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數字金融助推蘇北鄉村經濟發展,需加強數字金融風險防控,優化法律法規配套措施,促進數字金融與鄉村經濟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