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陽 揚,周 雁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部分,傳統的農村金融主要包含信貸補貼與金融市場兩部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金融市場呈現出被干預與抑制的情況,農村開始實施低利率政策,并在政府的扶持下推出與經濟發展相互適應的農村金融深化改革措施,從而構建合理的農村金融體制,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
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營業網點以及從業人員支撐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隨著金融機構貸款與存款規模的擴大,推動了農村金融發展,使農村金融機構趨于穩定,經營管理水平有所提升。經過完善產品制度和創新新產品,不僅盤活了閑置資金,也解決了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但近年來,農村縣域存款余額卻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農村貸款在A 市范圍內所占比例不超過19%,涉農貸款與農業貸款余額較少,可見農村金融供給不足,金融發展需求沒有達到滿足,近幾年某市農村貸款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A 市農村貸款情況
了解農村金融發展情況,一般使用金融相關率與貸款占生產總值比例指標進行農村金融發展程度的衡量。金融相關率是指金融資產占生產總值的比例,如果占比較大,金融發展程度較高,結合A 市實際情況,股票與基金等金融工具占比較少,所以金融資產可以用縣域金融機構的存款情況分析,生產總值可以用當地農業生產總值表示。近年來,當地農村金融發展態勢良好,A 市金融相關率從2018 年的0.82 提高到了2021 年的1.42,農村的金融相關率從0.48 提升到0.88,但是農村地區的金融相關率卻低于全市,可見當地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存在滯后的現象。再以農村貸款與生產總值的比值指標為例,該指標可以用來衡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如果比值較高,說明金融發展情況較好。經過分析得知,當地農村貸款占比逐年上升,但是城鄉之間差距較大,城市金融發展水平較高,而農村卻有所下降,可見農村貸款和生產總值的比值依然較低。
從農村存貸款差額入手,衡量農村地區資金外流情況,差額越大,農村資金外流問題越嚴重。一直以來,A 市農村貸款都小于存款,存貸款之間的差額逐年增大,2018 年農村存貸款的差額為69.57 億元,到了2021 年已經提升到422.56 億元,可見當地存在著嚴重的資金外流問題。
從農村貸款與存款的比值入手,衡量農村當前金融效率,比值越高,說明當前農村資金中存款轉化成貸款的比例越高,此時金融效率也比較高,居民有更多的存款可以變為貸款,貸款投放充足。農村金融存貸比逐年降低,直到近年才有所回升,2020 年存貸比提升到0.67,可見農村資金外流程度有所緩解,但是銀行監管部門要求的存貸比為0.75,說明當地農村金融效率還有待增長,農村金融對于農業經濟的增長支持度依然不足。
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主體,企業也是振興農村經濟的關鍵,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金融機構的支持,從而擴大經營規模,帶動農村就業,推進經濟發展。從當前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情況來看,金融資源有限,金融機構需要將資源在企業與個人兩方面分配投放,如果金融機構向企業發放的貸款較多,說明非金融企業的發展程度較高,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貸款有著較強的投放意愿,金融資源可更好地發揮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將農村非金融企業得到的貸款比例衡量當前農村金融結構情況,比值越高,說明金融結構更加合理,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越好。近年來,某地鄉鎮企業貸款在農村貸款余額中占比逐漸降低,2020 年已經降低到32.93%,受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影響,農村金融貸款多數為個人住房貸款。從金融結構來看,該地區農村金融結構還有待完善。
從某種程度來講,擴大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當前農村金融環境還不夠完善,金融機構規模較小,難以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保障。因此,加強農村金融環境建設,優化金融體系,加大金融機構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為農業生產提供充足且穩定的后備資金,從而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要想優化金融環境,就要確保金融體系合理,農村地區采用信用聯社的辦法創新金融系統,從而避免資源配置不合理。由此可見,農村金融與經濟發展有著相互促進的關系,具體體現如下:一是金融業務增加帶動經濟增長。金融業務的發展能推動金融機構的進步,為了滿足農村居民的需求,農村金融機構推出適合農村居民的金融產品,而增加金融業務能更好地發揮農業經濟實體的積極作用,從而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產生良性循環。二是提升金融機構效率,推動農村經濟增長。在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運行效率主要體現在信貸業務、產品銷售等方面,如果金融機構運行機制簡單,業務辦理程序較少,可以采用信息技術提高業務辦理效率,增強客戶對金融產品的黏度,可以有效解決居民的資金問題,提升經濟水平。
一方面,農村經濟增長會對金融發展產生約束。隨著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一部分人選擇離開農村,前往城市購置房產,并在城市內的金融機構購買金融產品,導致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減少,對信貸業務造成發展約束。與城市相比,國際對于農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偏小,雖然推出了相應金融政策,但業務發展主體為城市人群,對農村地區的金融發展產生了限制。
另一方面,農村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產生制約。個別金融機構從業人員自身素質不高,對農民群眾的服務意識不強,業務辦理效率較低,影響了農民辦理貸款的熱情。同時,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分布零散,主要集中于鄉鎮街道,農民辦理貸款業務難度較大,特別是居住于偏遠地區的農民,難以享受高效率的金融服務,抑制了農村居民創業的積極性,間接限制了農村經濟增長。
農村生產結構、GDP 組織結構與經濟發展存在內在聯系。農村產業結構是指生產系統職能構造間的關聯。農村GDP 是指經濟產業和領域內在架構上的聯系,即農村各經濟產業的組成與聯系。農村GDP 架構內包含多個產業,比如農業、畜牧業、農副產品行業、林業等,這些產業比較相似,生產模式多樣化。農村生產結構與經濟組織結構如果發展態勢良好,對經濟增長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農村地區經濟增長與其分配、消費結構存在內在聯系。農村分配結構就好比生成成果在生產組織的分布情況,消費結構好比居民對衣食住行、文化教育投入的額度情況,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緩慢會對社會與生產單位的分配制度造成影響,從而影響居民各方面的消費支出。在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影響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居民和產出機構之間形成了積極的關系,對衣食住行、文化教育等項目的支出逐漸提高,從而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重視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內部控制,采用人臉識別技術完善用戶身份信息。電商平臺應加強對農產品銷售資質的審查,不斷完善相關金融法規,對違約的商家采取嚴厲的處罰措施。比如完善《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貸款公司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條例,將電子商務相關政策融入其中,擴大政策試點范圍。
從農業稅收角度入手,頒布一系列優惠政策,明確農村金融發展的法律地位,降低金融準入門檻,大力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加強政策與資金兩方面的支持,持續加大對農業財政的投入力度,鼓勵個體農戶和農村企業投資,全方位改善生產條件,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積極引導商業保險機構進入農村,為當地居民提供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優質化服務。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勞動力開始涌向城市,在城市中找工作并購置房屋,農村勞動力逐漸流失,導致農田嚴重荒廢。對此,國家出臺了關于深化農村土地改革的政策,也提出了耕地資源期限的變更舉措,從原本的30 年轉為永久性承包,顯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實現了農業生產力的解放。應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引入機械設備,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利用民間資本,拓寬農村產業融資渠道。通過政策宣傳,吸引民間資本進行投資,對民間資本采取人性化管理措施,正確看待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減少勞動力流失,積極關注電商產業發展。
為了推動農村經濟增長,應持續擴大農村金融供給,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首先,進一步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拓寬農村金融服務渠道。鼓勵金融機構打通服務于農村的“最后一公里路”,向偏遠地區的居民提供服務,采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方式,優化營業機構,創建互聯網服務平臺,引導居民通過網絡享受多樣化金融服務。完善金融機構的獎勵機制與約束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將資源投入縣域地區,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防止農村金融機構為了規避風險而造成農村資金分流。從政策角度出發,豐富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主體,比如村鎮銀行或小額貸款公司,滿足當前農村經濟特色化發展的實際需求。其次,豐富金融產品,創新金融工具,全方位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比如采用信貸產品與擔保方式,解決農村對于住房財產權為擔保的問題,盤活所有農村集體產權,打通產權與林權金融市場的阻礙,盡可能將存量資產與資金盤活,提高現有資源利用率。
與此同時,還應創新保障方式,擴大金融機構的抵押擔保范圍,推出農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抵押擔保形式,發揮保險在信貸中的作用,擴大農業保險保障范圍,避免再次發生資金外流的問題。此外,優化金融服務模式,簡化服務流程與貸款審批流程,向居民提供網上銀行服務,引導居民通過手機銀行辦理業務,全方位提升金融交易效率。
A 市主要產業為石化與電子產業,農村產業規模小,且產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同質化問題。此外,產業用地也有一定的矛盾,農業在經濟增長中占比較低,當地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金融機構對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不大。由此,有必要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盡可能提高產業對資本的吸引能力,發揮金融效率提升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
首先,推進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尋找農業發展的新動能,根據當地核心產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創新涉農金融產品,為小微企業搭建金融服務渠道,合理進行資源優化,加大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實現農村增收的目標。
其次,優化農村產品與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融合,以產業鏈思維實現金融創新,聯合產業與金融,推進資源共享,鼓勵農產品深加工與特色產品生產,從而延伸產業鏈條。再次,培育發展農村新業態,創新現代化產業發展體系,將第二、第三產業高效融合,積極推動電商、民宿旅游以及康養文旅等產業的發展。
首先,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科技的創新,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圍繞農村龍頭企業建立產業鏈金融體系,創建信息化數據平臺,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解決中小規模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問題,提高“三農”貸款投放效率。
其次,加強農村征信體系建設,為農村金融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現階段,居民的信用意識與還款意愿明顯提高,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和金融機構展開高效協作,致力于征信體系建設和信用村建設,創新信用評價體系,比如農村商業銀行加強對農戶信息的建檔工作,規避道德風險。
再次,針對失信行為完善監管制度,從而在農村中營造良好的金融秩序。建設信用體系時,應尋找合理的失信行為監管制度,對失信人員采取限制獲取金融服務成本的方式,提高失信違約成本,從而對相關人員造成個體行為的約束作用。加大對從業人員的監管力度,謹防道德風險,盡可能地優化農村信用環境。
推動農村金融改革深化,有利于強化農村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發揮二者的相互促進作用。充分意識到農村經濟發展關乎國家經濟發展全局,有必要增強農村資本金融活力,優化金融資金結構,增強金融機構的風險防控能力,謹防金融風險,推動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