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飛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金融法律學院,上海 200042)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著眼于廣袤的農村,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視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這為綠色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重大機遇。
農業農村部的成立以及國家下發的一系列文件,均表明鄉村振興是中央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策略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提供了明確的思路,而綠色金融是一種重要的綠色項目融資途徑,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動力和資金來源。但是我國的綠色金融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厘清綠色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找出其中存在的難點、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是實踐的迫切需要。
綠色金融能夠助力社會結構的改革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的共識。有學者認為,綠色金融能夠通過化解資源和環境的短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有學者表示,綠色金融能夠通過杠桿效應,以金融業務為杠桿來開展保險、信貸等活動,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
綠色金融能夠促進鄉村產業的發展,通過綠色金融創新的產業龍頭效應顯著。第一,綠色金融創新能夠促進鄉村產業的創新。鄉村產業在初創階段往往存在資金短缺、融資能力不夠強等問題,而綠色金融市場的跨期風險分散功能可以降低鄉村產業受到損失的概率,鄉村企業可以獲得更多的喘息機會。第二,對于一些已經存在的鄉村小微企業,綠色金融可以完善其信貸體系,減小融資難題,增強其抵抗風險的能力。第三,綠色金融能夠促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大幅滿足農業循環經濟、綠色制造業、休閑旅游業多樣化發展的融資需求。通過發展綠色金融,為農村提供綠色信貸、加大綠色基金投入,助力實現鄉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民已經不再滿足傳統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生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精神需求也在不斷提升。新農村改造已經成為各地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例如山東省提出“戶戶通工程”,要求到2020 年底實現農村地區通戶道路硬化,并取得實質成效。綠色金融的發展可以在新農村改造過程中為基礎設施的建造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同時也保障了相關產業、小微企業的資金需要。
除此之外,中央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條基本原則,而生態是農村最大的優勢。相關研究表明,我國鄉村污染仍然比較嚴重,因此,鄉村環境的治理是主要任務,通過綠色金融的發展,可以引導資金向環境保護產業靠攏,以實現農村的宜居環境建設。
鄉村不能只依靠單薄的第一產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必須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因此,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不再是城市的專屬,綠色金融的發展可以助推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扭轉城市的高污染行業向農村轉移的趨勢,保持農村的良好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等方面的融合發展,實現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利益關系網的融合,最終實現鄉村與城市共同發展,提高城鎮化率。
2020 年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央提出在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要繼續“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分好”兩手抓,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逐漸縮小貧富差距,防止兩極分化。城市中高污染、高耗能的行業已經逐漸被市場淘汰,各地政府也在積極推動本地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例如山東省提出的新舊動能轉換政策,已經實施并卓有成效。但是在農村地區,高污染仍是一大難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甚至城市的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正在向農村地區轉移,這違背了共同富裕的初衷。
綠色金融對農村地區的投資可以助力農村地區產業的升級與進步,并且逐步淘汰高污染產業,發展綠色經濟,打造宜居新農村。同時,綠色金融通過向農村困難地區提供綠色貸款、綠色保險等,解決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問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綠色金融的發展可以盤活農村地區的資金,加快農村地區資金的流通,使得農村金融真正為鄉村產業提供有力幫助。通過鄉村產業的發展,逐步提高農村地區的收入水平,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滿足農村地區的物質、精神需求,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只有短短五年,綠色金融在我國也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達到綠色金融的助推作用仍是現今面臨的難題。
現階段,我國鄉村振興的綠色金融需求與綠色金融供給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從綠色金融的供給看,綠色金融在我國起步較晚,仍然存在著期限錯配、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并且綠色金融大多為城市服務,為農村提供的金融服務與城市相差甚遠。從鄉村振興的綠色金融需求來看,宜居環境的建設、綠色制造業的生產、循環農業的發展都需要大量資金。據統計,我國農村每年綠色金融需求大約在1 萬億元,但是政府補貼僅能滿足20%,所需資金嚴重不足,這些需求在短時間內很難得到滿足,這表明我國的綠色金融供需存在嚴重失衡。供需失衡帶來的首要問題就是鄉村經濟、產業發展困難,鄉村振興戰略受到嚴重阻礙,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政府補貼終究是杯水車薪,增大供給只能從社會資金入手,刺激社會金融機構為鄉村產業提供綠色金融支持。
我國城市的征信系統已經趨于完善,但是針對農村地區的征信卻仍處于落后地位,這導致綠色金融機構為了防范道德風險,往往減少提供甚至不提供針對農村地區的信用貸款,貸款需要一定的擔保物。農村地區的擔保物主要是農耕用具、宅基地房屋等,但是綠色金融機構很少接受此類擔保物,原因是這些抵押品缺乏可執行性,比如宅基地房屋的買賣,根據國家規定只能在本村集體成員中買賣,房屋的流通性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綠色金融機構推出的金融產品大多為信貸產品,這些金融產品之間存在著產品分散、協同效應不強的問題,并且由于沒有主線支撐各類信貸產品,增加了信貸需求者的信息搜尋成本與信息整合成本。針對農村地區的綠色金融產品以信貸產品為主,沒有呈現多樣化的趨勢,與城市的金融產品相比相差甚遠,城市與農村之間的融資渠道差異巨大,很難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資金需求。
雖然現在綠色金融推出的金融產品大多是信貸產品,但是在綠色信貸產品這一方面仍然有許多弊端。綠色信貸產品是綠色金融間接融資的主要途徑之一,我國綠色信貸產品的主要投資領域是綠色交通、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節能環保項目等,對鄉村的綠色農業等方面的投資雖然有增加的趨勢,但是與前述項目相比投資仍然較少。同樣,綠色保險產品規模雖然不斷擴大,但是仍處于較低水平。
目前,綠色金融助推鄉村振興的可操作政策嚴重不足,導致鄉村地區綠色金融發展亂象叢生,并且綠色金融的實踐層面僅存在于高能耗、高污染以及產能落后的產業,這對鄉村振興的支持遠遠不足。
2019 年中央銀行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這是一份綱領性文件,但微觀的可實操文件并未出臺,無法切實解決鄉村綠色金融的具體實踐問題。有學者研究分析,當前財政對農政策有供需匹配錯位、供給缺位兩個問題。第一,獲得政府財政補貼的門檻較高,較強的企業可能達到補助門檻,但是較弱的企業無法獲得補助,違背了扶持弱企業的初衷,使得“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第二,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事業等具有公益屬性的領域支持較多,但是對于第一產業、綠色農業、污染防治等領域投入明顯不足且分散,轉移支付分散在各個領域,無法集中力量辦大事,使得效率低下,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鄉村振興和綠色金融都是現今國家發力的重點,如何做到兩者的有益結合,讓綠色金融成為鄉村振興的幫手是解決問題的重中之重。
各大商業銀行基本在農村地區均有分支機構,要利用現有資源,促使現有扎根在農村的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向綠色金融轉型,強化綠色金融創新,為鄉村振興提供豐富的綠色金融產品。金融機構內部要設立體系化的綠色金融業務,開設綠色通道,為村鎮企業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地方政府也要做好綠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服務工作,可探索以政府為背書的信用貸款,為村鎮企業和產業提供融資便捷,同時也可以以政府為背書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鄉村,為鄉村振興的綠色項目引入多樣化融資平臺。政府也要完善各項公共政策,為綠色金融助推鄉村振興提供配套服務。
為避免綠色金融在鄉村地區野蠻發展,要加大政策供給,提供詳細可操作的綠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法規體系,健全綠色金融扶持政策,通過財政貼息、風險補償等工具發揮杠桿作用,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向鄉村振興中,如污染防治、基礎社會建設等比較薄弱的部分。同時,要采取稅收優惠措施,調動綠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要采取配套監管措施,防范金融風險,加快建設農村地區的征信體系,切實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打造綠色金融運行的優良環境。
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建立試點區域,以點帶面,引導社會資金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帶動周邊地區綠色金融的發展。完善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的認證評估標準和體系,在建立此標準和體系時,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對企業和項目進行量化評價,公共服務部門做好信息收集和公開工作,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我國的銀行機構主要是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兩大類。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以貫徹政府的經濟政策為目標,在特定領域開設金融機構。因此,政策性銀行的綠色金融產品應當在鄉村振興中扮演主要角色,尤其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要承擔起為鄉村振興提供綠色金融產品的“領頭羊”作用。同時,政策性銀行要合理布局鄉鎮一級的營業網點,扎根農村,重點支持村鎮的龍頭企業、新興產業、小微企業等綠色產業和項目。要加強對商業銀行的引導,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各地,覆蓋面廣,因此要引導商業銀行推出普惠性綠色金融服務,重點支持擴大綠色金融的覆蓋面、推動城鄉資金融通等鄉村振興環節。對企業及社會資本加強引導,引導其向農村地區的綠色產業和項目傾斜,形成綠色金融助推鄉村振興的有益補充。
對于鄉村來說,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要克服山區道路建設的難題。在高速信息化的時代,電子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信息傳遞的基礎,因此不僅要修建實體的高速路,還要大力發展農村的“虛擬網絡高速路”,減少信息不對稱,為綠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對于我國現有的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的穩定性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如果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失靈,會對金融市場造成不可預料的后果。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在鄉村地區非常重要,不僅指的是物理上的交易設施,也指為金融運作提供的服務體系。鄉村地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做好托管、交易、過戶、結算、清算等服務,使綠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后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農業農村問題是較為突出的問題,黨中央適時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且強調綠色發展。但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存在資金短缺的重大問題,而綠色金融可成為解決此問題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綠色金融如何促進鄉村產業的發展仍是難題,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宏觀層面雖然已經確定了大致方針,但是在微觀方面缺乏可執行的措施,要加大政策供給,健全綠色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強化綠色金融創新,我國要從宏觀和微觀方面同時采取措施助力綠色金融對鄉村振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