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喆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05 年聯合國宣傳國際小額信貸年,經過了多年的不斷探索和實踐。2014 年,央行推行普惠金融政策,2015 年國務院制訂普惠金融五年規劃,隨之多部委推動落實,各大國有銀行相繼建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各項政策全面升級。2020 年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發布《中國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認為,當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呈現4 個特點:首先,銀行保險機構是普惠金融發展的主力軍;其次,數字普惠金融已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再次,非銀行金融機構積極踐行普惠金融戰略;最后,在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越來越重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河南作為中原農業大省,經濟腹地廣,人口密集,在北方經濟發展失速的局面下爆發出巨大潛力。然而,金融體系相較南方地區不健全、不活躍,主要依靠政策引導,金融產品單一,內生性差。因此,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會對河南農村的經濟實力注入一劑強心劑。如何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數字化轉型,是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
為了詳細了解河南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情況,本次調研選取河南村民作為調查對象,具體調查關于河南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情況。村民是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直接受益者,對于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有最直接的感受,因此以村民為調查對象可以充分反映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現實情況,有利于調研結果的分析。
本次調研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并且對于一些具體問題與被調查者進行深入溝通,旨在得到河南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真實情況,收集真實的數據信息,便于后續進行全面的分析。
本次調研中問卷設計主要分為河南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廣度分析和河南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深度分析兩部分。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廣度分析中涉及辦理基礎銀行業務通常采取的方式、使用的移動支付軟件、手機銀行安裝情況、信用卡使用數量、使用網絡進行理財情況、網絡理財渠道等。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深度分析中涉及每天使用移動支付軟件進行支付的平均次數及金額、使用手機銀行辦理業務頻率、使用手機銀行主要辦理的業務類型、“螞蟻花唄”功能開通情況、利用網絡進行投資理財活動類型等內容。
調查問卷設計完畢后,選取河南100 個行政村進行問卷發放,并對于一些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在調研實施過程中,耐心解釋了被調查者對問卷問題產生的疑問,確保回收的調查問卷數據真實可靠,能夠反映河南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真實情況。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 556 份,回收問卷5 448 份,其中41 份問卷因填寫不規范或未完成全部問題視為無效問卷,最終實際有效問卷共5 407 份。
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金融服務。在這一背景下,基礎金融業務的辦理方式也由以往單一的線下辦理擴展為線下、線上多種方式共存。辦理基礎金融業務的方式可以反映出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廣度,辦理基礎金融業務時選擇數字化方式的比例越高,說明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廣度越高。
在調查問卷中設計“您辦理基礎銀行業務通常采取的方式”問題,設置“銀行柜臺”“ATM機或VTM機”“手機銀行或其他網絡方式”及“其他”4 個選項。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中有58.1%的人選擇使用網絡或手機銀行辦理基礎金融業務,有21.6%的人選擇ATM機或VTM機,14.53%的人選擇銀行柜臺,剩余5.77%的人選擇其他,見圖1。由此可以看出,數字化的金融業務辦理方式受到了大多數人的青睞,傳統的銀行柜臺業務辦理量正在逐步減少。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變化,村民選擇基礎金融業務的辦理方式也隨之改變。年齡越大,使用數字化辦理方式的人越少,更多的人選擇到銀行柜臺辦理業務,雖然數字化方式更為便捷,但年紀相對較大的村民由于不熟悉網絡基本操作,無法享受這一便捷方式。年輕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較強,對于各類數字化金融業務辦理方式嘗試度高,這一群體更多的人選擇手機銀行等網絡方式辦理業務。

圖1 辦理基礎銀行業務采取的方式
移動支付在目前生活中被廣泛應用,其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廣泛需求,解決支付的時間和空間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支付的便利性。村民使用移動支付軟件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廣度,使用移動支付軟件的人數越多,說明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廣度越高。目前市場上的移動支付軟件類型較多,其中支付寶是涉足移動互聯網支付行業較早的企業,擁有大量的用戶;微信支付基于微信龐大的用戶群迅速發展,近年來用戶數量大幅增長;云閃付作為銀行業統一APP,自2017 年底發布以來也獲得了一定的用戶量。
本次調查問卷中設計“您使用的移動支付軟件”問題,共設置“支付寶”“微信支付”“云閃付”“其他”及“無”5 個選項。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中使用支付寶的比例為82.5%,使用微信支付的比例為88.83%,明顯高于其余支付軟件的使用比例,只有25.51%的人使用過云閃付支付,18.25%的人使用過其他支付軟件。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8.94%的人未使用過任何移動支付軟件,見圖2,通過了解,其中大部分人是由于不會操作智能手機而未使用這類支付軟件。調查中發現,一部分人雖然使用過移動支付軟件,但其最初下載只是因為優惠活動或其他原因,并未經常性使用,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移動支付使用情況,還需進行其他維度的分析。

圖2 移動支付軟件使用情況
移動支付作為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重要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現金使用量越來越少,移動支付的便利性更加凸顯。在“您每天使用移動支付軟件進行支付的平均次數”這一問題中,有23%的被調查者平均每天使用1~3 次移動支付,60%的被調查者平均每天使用4~6 次移動支付,8%的被調查者平均每天使用7 次或7 次以上移動支付,此外還有9%的人群平均每天使用移動支付的次數為0 次,見圖3。

圖3 每天使用移動支付軟件進行支付的平均次數
使用次數為0 的被調查者年齡相對較大,部分人表示他們也希望使用移動支付,但支付時操作并不簡單。這也導致部分人群雖然已經使用了智能手機,但并未在消費時選擇移動支付。
為了進一步了解移動支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情況,調查問卷中設置了“您每天使用移動支付軟件進行支付的平均金額”。調查結果表明,在使用移動支付的人群中,14%的被調查者平均每天移動支付金額在10 元以下,48%的被調查者平均每天移動支付金額在10~50 元,27%的被調查者平均每天移動支付金額在51~100 元,剩余的11%被調查者平均每天移動支付金額在100 元以上。
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個體的消費能力不同,使用移動支付意愿相同的條件下,消費能力越強的人群移動支付的金額越多。另一方面是不同個體使用移動支付的意愿不同,與被調查者溝通發現,一部分人雖然使用移動支付,但只限于日常小額消費使用,當需要支付的數額較大時,他們出于對資金安全方面的考慮,更偏向使用傳統的支付方式。今后移動支付平臺應在采取自身安全措施的同時,對自身安全性進行宣傳,增強用戶對產品的信任,提升其使用意愿。
提高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的滲透率,要增強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推廣。針對當前河南村民使用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情況,可以從以下幾點宣傳推廣。
首先,加大手機銀行APP 的宣傳力度,向村民宣傳手機銀行APP 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無紙化、數字化辦公的時代,力爭讓手機銀行APP 全面覆蓋。在推廣手機銀行APP 時不能僅教會村民安裝,應增加村民使用手機銀行APP 的多樣性,普及其功能使用知識,提高手機銀行APP 使用頻率和深度,使村民線上實現支付、轉賬、物流、交通、理財、保險、就醫等。在推廣時可以對村民進行分類宣傳,把60 歲以上、收入偏低的人群作為重點對象,培養他們使用手機移動支付的習慣,初期可以通過物質獎勵來進行有效刺激,比如下載手機銀行APP 或電子支付賬號可以領取大米,每次支付后進行紅包返還,給予每天簽到以及線上學習手機銀行各類使用功能的村民理財紅利或者支付優惠等,帶動這部分長期不使用數字金融產品的人群加入數字化發展隊伍,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在農村的滲透率。還要注重線上線下的有效結合,線上制作宣傳視頻推送給村民學習,線下設置營業點利于他們咨詢,可以在農村學校或者醫院附近設置,專門針對老年群體。推廣時要照顧對傳統金融服務有情節的個別群體,可以針對他們推出更簡單的數字金融工具,讓他們慢慢適應。
其次,針對信用卡滲透率不高的問題,應做到精準推廣,先調查,多走訪、多分析,再有效推廣。根據問卷調查訪問發現,有部分真正需要信用卡的人不知道信用卡的使用原理,更無法獲取辦理信用卡的渠道,因此農村信用社和商業銀行可以針對農村機構和個人成立專門的信用卡宣傳指導機構,進行精準有效的推廣。
再次,網絡貸款、電子理財、數字保險等產品的使用缺陷大大降低了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在河南農村的滲透率。對此,政府應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加強網絡監管,加大違規懲罰力度,保證金融產品數字化的安全性和規范性,取得村民的認可。同時鼓勵年輕人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產品,促進他們創新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實現數字普惠金融真正的“普惠”。
河南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廣度與深度問題離不開宣傳教育。由于人們的信任度和認知度較低,相關知識欠缺,導致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滲透率不能全覆蓋、使用深度偏低。因此政府應從長計議,構建數字普惠金融教育體系。
首先,對于年齡較大的人群,可以重點普及金融知識和風險知識,對于過于復雜的信息技術知識可以只進行簡單操作,具體做法可以落實到各社區,以點帶面地逐一攻克,教會他們對數字普惠金融工具的應用,讓他們用起來安心,從而提高河南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廣度與深度。
其次,不能忽視金融從業人員,構建教育體系的前提是要培養一批優秀的教育者。要從國家理念角度讓金融從業人員知悉普惠金融數字化的宗旨,提高金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能力,包括金融理論、衍生金融知識及計算機科學技術等相關知識,只有金融從業人員掌握高端的普惠金融數字化理論,才能有效服務廣大居民。
再次,構建數字普惠金融教育體系要精準,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和培訓。對于年齡偏大的人群,要提高他們的防詐騙能力,讓他們在使用現代化金融產品的同時注意風險防范;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是河南農村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的中堅力量,每天在不同程度地接觸各類金融產品甚至衍生金融產品,如何培訓他們區分產品的安全性和正規性是關鍵;對于少年和兒童來說,可從思想著手,建設完善的金融理財教育體系,培養新一代普惠金融數字化發展精英,為日后工作奠定基礎。這些活動都可以通過公益講座的形式有效宣傳,把宣傳點設置到村委會或者農村娛樂場。
針對普惠金融產品仍需線下完成辦理的問題,建議進一步完善手機銀行、相關互聯網金融平臺體系建設,同時可以開展服務進農村等路演活動,使村民能就近享受高質量金融服務。發展數字化普惠金融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需要金融服務供給方不斷提高服務水平、服務質量;需要金融服務需求者提高自身數字化金融意識。河南農村數字化普惠金融的發展不僅能體現經濟效益,更能體現長遠的社會效益,對于河南輻射中原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