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拖拉磨蹭的孩子總讓家長又愛又恨,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使出渾身解數,也還是有“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
童童是一名“資深”的拖延癥“患者”,從小學低年級開始,他的拖拉磨蹭就曾氣哭過外婆,氣得爺爺奶奶連連嘆氣,也讓爸爸媽媽無可奈何。童童的拖延癥從他會吃飯時就開始顯露端倪。小時候的童童早晨起床穿衣服用了20 分鐘只穿上了一件上衣,不管父母怎么數落甚至訓斥,童童的慢性子還是那樣,全家人都束手無措,只好認定他天生就是這種“慢騰騰”的性格,很難改變。童童的奶奶總是說:“孩子現在還小,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利索起來。”
如今,童童的拖延癥不但沒有絲毫好轉,反而愈發嚴重。每天放學回家吃完晚飯,媽媽催促他去寫作業,他總是說:“等一會兒。”可是等了無數個“一會兒”,童童依然坐在沙發上紋絲不動,只有在媽媽“忍無可忍”發動“獅吼功”時,他才不情愿地“挪”到書桌前。好不容易坐在書桌前,童童也并不會立刻拿起筆來寫作業,他先是慢悠悠地從書包里拿出要寫的作業,再慢悠悠地拿出文具盒,慢悠悠地拿出筆……每一次監督童童寫作業對他媽媽來說都是煎熬,童童每一個“慢悠悠”的動作都給媽媽心中的怒氣添柴加油。幾乎每天晚上,童童家都回蕩著媽媽的怒吼與童童的哭泣……
童童現在已經11 歲了,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現在學習時間緊任務重,而拖延癥讓他經常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影響了學習也影響了生活。正是因為這個情況,童童的家長找到我,商量一定要齊心合力幫助童童改掉拖延癥。
根據我們的分析,童童的拖延癥主要有兩點原因:首先,童童對自己的學習缺乏責任意識,由于每次家長都舍不得讓他因交不上作業而受批評,于是當他無法按時完成時,家長就會幫他“代寫”。其次,童童嚴重缺乏時間觀念。
為了幫助童童改掉拖延癥,在我的建議下,家長制訂了一個嚴格的計劃:給每一件事情規定完成的時間。童童吃飯拖延,于是就規定30 分鐘結束晚餐。當童童還在聚精會神一粒一粒“數”碗里的米飯時,晚餐時間結束,家長立刻收好碗筷。看著桌子上的菜肴在頃刻間被端走,抱著飯碗“觀察”的童童傻眼了。童童寫作業磨蹭,家長就規定每天晚上10:00熄燈,如果有特殊情況最多延遲到10:30。童童正一邊寫作業,一邊往草稿紙上畫小鴨子,時間到了,家長準時關燈睡覺。漆黑的房間里,童童坐在寫字臺前看不清一個字,又傻眼了。
第二天,因為磨蹭而且沒有家長的幫助,童童沒有及時完成作業,被作為老師的我批評了一頓。后來,在家長和我的教育幫助下,童童漸漸地改變了。他時刻注意時間,生怕因為自己磨蹭而耽誤了事情。而且通過此次事件,童童也對自己的責任有了明確的認知,知道自己應該認認真真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在老師和家長的“狠心”管教下,童童的拖延癥慢慢地被“治”好了,他從一個“慢”孩兒,變成一個“快”孩兒。讓孩子告別拖延并不難,難就難在挖掘孩子拖延的根源,并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去實施具體的解決辦法。作為老師,我覺得在根治孩子拖延的問題上,或許只需要三步:第一步制訂規則,第二步遵守規則,第三步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