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斌
(聊城市莘縣中心醫院 山東 聊城 252400)
腦梗死又叫缺血性腦卒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腦血管病變導致腦部血液供應發生障礙,使局部組織產生缺氧缺血性壞死,從而出現與該病相對應的神經功能缺損的臨床綜合征。在臨床上,西醫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使用藥物進行抗凝、減少血小板的聚集。從而改善微循環建并立側支循環。在近些年來醫藥學領域依舊在對藥物進行研發,但是治療效果依舊是不盡人意。該病的病程長,發病急,屬于易發病,患病人數也在不斷上升[1]。在臨床上該病的效果表現為,忽然暈倒,意識產生模糊,發病之后患者在智力和與人交流上發生障礙,甚至有可能導致肢體的偏癱。目前,臨床上使用靜脈溶栓為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以便達到緩解癥狀的作用,所以該方法已經在臨床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現我院為觀察靜脈溶栓對腦梗死治療方法中的效果,進行分析討論,報告如下。
1.1對象
選取我院2020年6月和2021年6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70例,使用電腦將70例患者打亂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5例,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使用靜脈溶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約52~69歲,平均年齡為(59.64±4.77)歲,觀察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約35~64歲,平均年齡為(55.44±6.2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本的資料中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本次觀察實驗中,所有患者以及其家屬均知情并同意,且我院倫理委員會已經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擁有其他慢性疾病以及重大疾病的患者;②肝腎功能異常患者;③藥物過敏患者;④嚴重精神病患者;⑤語言障礙患者。
1.2 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使用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療法進行治療。
1.2.2觀察組患者使用方法
觀察組患者使用靜脈溶栓進行治療。在患者入院之后立刻減輕患者的顱內壓力,將20%的125毫升甘露醇進行靜脈滴注。在常用治療方法的基礎上使用150萬U尿激酶溶于100毫升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并且在半小時之內進行滴注完畢。將500毫升的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滴注,24小時之后統計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病情改善程度。在進行治療時兩組患者均使用了腦保護劑,并且24小時之后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服用,防止血小板發生匯聚現象[2]。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凝血酶原時間(P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有效率以及腦出血發病率。判斷患者的有效率,有效率高表示治療效果好,腦出血發生率低表示治療效果好,觀察患者治療前、治療六小時后的各項凝血功能數值。使用我院自擬生活質量評分表,評分包括語言能力、肢體功能、定向能力、精神狀態、定向能力、執行能力。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治療效果越好。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n代表例數;生活質量評分、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凝血酶時間使用t和“ˉx±s”表示計量資料,有效率以及腦出血發病率使用x2和%表示計數資料,P<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PT、PIB、TT指標水平對比
兩組患者在治療之后各項凝血指標均獲得改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PT、TT、FIB指標分別為(17.50±0.25)、(2.09±0.23)、(28.27±4.03),對照組患者治療后PT、TT、FIB指標分別為(15.78±1.26)、(3.28±0.44)、(24.74±5.99)。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凝血指標優于對照組,且兩組數據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T、PIB、TT指標水平對比
2.2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語言能力、肢體功能、定向能力、精神狀態、定向能力、執行能力評分分別為(92.38±4.21)、(89.86±3.74)、(85.76±5.67)、(80.94±4.75)、(85.99±4.62),對照組患者評分分別為(72.54±3.54)、(70.45±5.46)、(69.32±4.17)、(65.19±5.04)、(70.64±3.38)。觀察組患者評分比對照組高,且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對比
2.3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以及腦出血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顯效率、一般有效率、無效率分別為60.00%、31.43%、8.57%,總有效率為91.43%;對照組顯效率、一般有效率、無效率分別為31.43%、40.00%、28.57%,總有效率為71.43%。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且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腦出血發生率31.43%,對照組患者腦出血發生率為11.43%,觀察組比對照組腦出血發生率高,且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腦出血發生率[n(%)]
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日漸提高,生活習慣以及作息時間也逐漸混亂起來,造成現在腦梗死發病人群的年齡正在逐漸年輕化,但是發病率的數值每年都在上升趨勢。而且腦梗死發病快、急。在我國腦梗死患者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患者是死于急性的血栓形成,該疾病在發病時會出現溝通障礙、吞咽發生困難、肢體運動障礙,以及其他癥狀。腦梗死又被成為缺血性腦卒中,指的是各種腦血管病變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使局部腦組織呈現缺血缺氧性壞死,并且快速出現神經功能缺損等綜合征。腦卒中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大約占腦血管疾病的70%。根據腦組織發生壞死的機制可以分為三個類型: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血流動力學性腦梗死。腦栓塞和腦血栓是由于急性動脈閉塞或狹窄導致的,前者是因為局部血管本身已經病變,從而成為繼發性血栓所致,所以稱之為腦血栓形成;后者是因為血管本身沒有發生病變,或者沒有明顯病變,是由于栓子阻塞了動脈,所以才叫腦栓塞。[3]。在前期腦梗死發病時,會存有一瞬的語言不清以及意識模糊,還會出現頭疼以及頭暈,因為血管發生堵塞的面積不同,時間也不同,所以就導致腦梗死的程度不同[4]。所以一旦出現語言、行動以及意識模糊的時候要警惕起來,去醫院就醫,而且恢復之后致殘率高。在臨床上使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不但用藥劑量大,治療漫長,而且間見效速度非常慢,所以很容易會因為耽誤時間久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5]。
靜脈溶栓治療腦梗死的在醫學臨床上一直受到關注,該策略已經在臨床上成為相比其他治療手段來說最合適的方法。在靜脈溶栓治療中,常常使用內源性纖溶物質來促進溶解,或者是使用脫水劑讓腦中的水腫消除,使血液從已經受損的血管壁中流動,該做法最明顯的副作用就是發生腦出血[6]。靜脈溶栓在治療腦梗死中,雖然效果顯著,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會發生一些副作用,所以在進行靜脈溶栓之前,要對患者的各項指標以及身體健康程度進行檢查,避免因為體質原因發生不良反應。持續性的血管閉塞會使腦部組織發生不可逆轉的壞死,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所以要盡快將患者腦補缺血的狀態進行改善,使血栓溶解吸收,將阻塞的血管疏通,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將缺血狀態進行改正[7]。所以對進行靜脈溶栓的時間有要求,將傳統治療方法和靜脈溶栓法對比發現,傳統治療方法是很緩慢的,從察覺患者發病到進行治療時的時間很長,在后期又因為治療藥物的不適應會影響患者的恢復效果,更有可能導致患者的出現腦出血現象,最導致患者死亡。對腦梗死產生影響的因素非常多,致病的因素也有很多,大部分時間是因為醫療器械對患者病情檢測的不夠及時,后期治療的時候使用的方法可能會不合適,所以就造成患者的病期延長,造成無法治愈的現象或者是死亡[8]。在本次觀察研究中,觀察組各縣凝血指標都比對照組患者接近正常值,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1.43%,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1.43%,且兩組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靜脈溶栓相比常規治療確實具有很好的療效,可以提高有效率。在進行治療中,觀察組的肌力有明顯的提高,言語障礙方面也有改善,具有良好的效果。溶栓后是否發生腦出血也是考察療效的重要指標,在本次觀察中,觀察組患者的腦出血發生率比對照組高,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進行靜脈溶栓的時候容易發生腦出血,要做好積極應對。
綜上所述,靜脈溶栓在治療腦梗死患者中,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率,改善凝血指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進行靜脈溶栓的時候會有發生腦出血的危險,所以要制定對應的措施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