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莎 武 榮 關 婧
(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冠心病的疾病因素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現粥樣硬化所致,進而致使血管腔閉塞或狹窄,誘發心肌的缺氧或缺血,甚至壞死。目在臨床中,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多,冠心病成為危及我國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1]。而且此病的發病率與病死率長期以來居高不下,據有關統計指出,2018年時我國現有的心血管患病者共計高達2億以上,其中冠心病占據1100萬[2]。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作為一種炎癥性的疾病,此病的誘發因素相對較多,例如抽煙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等,從而誘發血管內膜的損傷以及繼發性的炎癥反應,致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而此病在炎癥以及應激反應的雙重作用下,血栓形成誘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而炎癥以及相關因子在冠心病的發生以及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對于炎癥因子的定性和定量監測也為冠心病的預測提供思路。
目前在冠心病的診斷過程中,常用的診斷指標包括血清肌鈣蛋白T以及肌鈣蛋白I,尤其在早期予以診斷檢測時,對于預后的評估有著重要作用[3]。另外,考慮到冠心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在臨床中指出有多種血清生化指標可以被納為冠心病的預測指標,例如基質金屬蛋白酶9、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等,不過以上引進的檢測指標標志物測試費用相對來說十分昂貴,并且不易獲取;且由于研究的時間較短,因此無法確定統一的診斷標準[4]。而血常規作為實驗室中的經典檢測項目,其中諸多指標的檢測證明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潛在發生機制以及疾病嚴重程度相關,這些指標均有望成為心血管疾病的檢測指標,因此本文對血常規在冠心病中的診斷價值展開深入討論,現綜述如下。
紅細胞的分布寬度屬于一項紅細胞異質性指標,在以往的臨床診斷中,通常被用于貧血性疾病和血液系統疾病的診斷中。當紅細胞分布寬較高時,提示著紅細胞的大小出現不均勻;而體積的差異性較,則提示了紅細胞正在加速破壞,也說明患者的造血功能已發生異常。在臨床大量的研究中,也進一步指出紅細胞分布寬度的診斷和冠心病預后密切相關。在王宇鵬[5]等人的研究中發現,冠心病患者的紅細胞分布寬度要明顯高于健康人群,并且表明了紅細胞分布寬度和冠心病之間存在的關系。而盧群[6]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冠心病患者中紅細胞分布寬度較高時,心源性死亡的發生率要明顯高于紅細胞分布寬度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所以這也從另一方面指出,紅細胞分布寬度對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的影響極大。另外也有部分研究指出,紅細胞分布寬度的變化可能受到患者血管內的炎癥因此影響,因為炎癥因子會導致紅細胞穩態改變,并進一步通過影響鐵代謝來抑制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縮短了紅細胞的存活時間,致使紅細胞分布寬度水平上升。而除了炎癥反應外,氧化應激反應也會這紅細胞分布寬度和心血管疾病出現關聯。而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均屬于炎癥因子相關。在未來的臨床研究中,應當將紅細胞分布寬度納入冠心病檢測中,不過對于具體的檢測數值應當做進一步深入研究。
在當前研究中發現,冠狀動脈血栓的形成通常是由于血管內皮損傷以及粥樣斑塊破裂導致。而血小板的激活通常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而血小板活化狀態和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密不可分的關聯。因為血小板在高水平的血栓烷A2、表面促進蛋白以及β-血栓球蛋白作用下,其體積將逐漸變大,并進一步發生形態學以及功能學的變化。從而參與到血栓形成以及血小板體積變化,可能反映血管內血栓形成趨勢。在當前大量研究中進一步指出,平均血小板的體積能夠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程度。當然,這一指標也被認定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標志物,同時也能夠被應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監測以及預后評估中。在趙孟利[7]等人的研究中指出,冠心病患者中平均血小板體積較大時,患者容易進展為高危性的心肌梗死,同時平均血小板的體積水平也直接關切到冠狀動脈病變的危險程度,在后續的隨訪中發現,平均血小板體積和不良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也呈現正相關。
當平均血小板體積增大時,人體血小板的代謝活性相較于健康人群有明顯提升。所以也有學者推測,血小板的體積增大后會進一步導致血栓的形成,由此也可以進一步發現,血小板體積從側面能夠反映出患者對于血小板治療的反應性。劉文武[8]等人針對老年冠心病患者潛在危險因素進行研究時發現,結果提示低、中、高阿司匹林血小板反應性患者的平均血小板體積相比較而言,并無統計學差異。目前在大部分的研究中也指出,平均血小板體積值通常和血小板的積壓除以血小板總數得出。但是由于臨床檢驗中的計數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而且不同的實驗室參數范圍不同,且平均血小板體積的數值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患者的性別、年齡、遺傳因素等。如女性平均血小板體積通常要略高于男性,而這些外部因素也導致平均血小板體積作為獨立預測因子時具有不確定性,所以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平均血小板體積可以作為預后預測的因素。但是在受介入治療的患者中,平均血小板體積可以在長期的隨訪中得到檢測,而平均血小板體積的檢測臨床價值,仍然需要在后續展開大規模的臨床研究,對該項指標應用于冠心病患者的診斷中深入討論。
在冠狀動脈斑塊形成期間,炎癥反應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發病早期時,炎癥因子能夠促使聚合細胞的增生,致使血小板增多病活化,進一步激活凝血瀑布效應,致使機體血栓形成。同時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在發病后,他們的體內通常會產生兒茶酚胺、皮質醇等激素,這是淋巴細胞數值顯著下降。再選擇血常規檢測時,血小板和淋巴計數比值將淋巴細胞和血小板整合成一個指標,一方面可以反映凝血功能是否亢進,與此同時也能夠監測炎癥反應是否增強。所以在選擇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比值檢測時,對于患者機體內的炎癥反應能夠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在殷昌斌[9]等人的研究中,發現針對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比值水平和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有著相關性。在研究結果中指出,針對嚴重的冠狀動脈病變患者而言,他們的血小板淋巴細胞計數比值的水平顯著高于普通人群。白云[10]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在手術結束后,血小板和淋巴細胞計數比值上升與死亡率明顯相關。
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過程中,炎癥反應是極為常見的特征。在選擇血常規檢測時,指標中的白細胞各亞型通常可以作為炎癥反應的觀察指標,其中血型炎癥標志物和冠心病之間存在的聯系較大。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計數比值能夠準確地反映患者炎癥反應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而且這一檢測指標也廣泛被應用于臨床驗工作中。除此之外,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計數比值,在當前的研究中發現同樣和冠心病患者的關系十分密切。例如耿碩章[11]等人的研究中指出,淋巴細胞計數能夠顯著降低心血管風險,而單核細胞計數升高,會導致老年心血管死亡危險因素上升。段金霞[12]等人的研究中應用超聲計數來評估冠心病患者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計數比值的關系,發現這一檢測指標和斑塊的易損性呈正相關。其中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計數比值,能夠間接地反應冠心病患者血液斑塊狀況,靈敏度超過70%。蘇虹[13]等人在研究中指出,相較于健康人群,冠心病患者的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計數比值降低,與Syntax評分成負相關,所以這一指標通常可以應用于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和復雜程度的鑒別中。
血小板體積和淋巴細胞計數常常作為血常規檢測中的常用項目,而MVP和淋巴細胞計數比值往往能夠反映患者體內的炎癥過程以及血栓形成水平。在帕麗達·阿布來提[14]等人的研究中發現,MVP和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有著較高的預測價值。另外MVP和淋巴細胞計數比值,也和冠心病患者的院內死亡率相關。當MVP和淋巴細胞計數比值大于4.31時,患者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患病率將顯著上升。而左心室射血分數較低,死亡率顯著上升。呂浙棋[15]等人在研究中還發現,當冠心病患者MVP和淋巴細胞計數比值上升時,冠狀動脈血栓的負荷相對來說更重。在選擇治療后發生無復流現象的風險更高,死亡率增加。由此可見,MVP和淋巴細胞計數比值可以作為冠心病患者長期或短期的獨立預測因子。近年來,在國內的一些學者研究中也進一步指出,MVP和淋巴細胞計數比值用于評估冠狀動脈病變患者中,對于病變的嚴重程度有較大價值,但是針對這一指標在冠心病的研究中仍然處于初步階段,所以在后續需要經過大量的研究來證實其臨床的使用意義。
血常規在臨床中屬于十分常見的檢測項目,它的特點具有檢測快捷方便,同時不會增加臨床成本,無論在城市或基層醫院均能有效開展。人體血液中幾乎所有的細胞成分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潛在發生機制相關,而這些指標也逐漸成為預測冠心病以及評估冠心病的關鍵標志物。除此之外,這些指標還能夠對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對于臨床預后有著重要意義。但是從當前的臨床研究來看,針對這些標志物是否參與了心血管疾病病理和生理過程,對于他們的相關機制實際上尚未得出統一定論,在后續仍然需要經過大量的研究來進一步證實。總體而言,針對冠心病患者而言,通過選擇血常規各項指標協助檢測時,對于疾病的早期預防有著重要的意義,也能夠對治療方案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