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和祥
(山東省臨清市人民醫院 山東 臨清 252600)
踝關節骨折較為常見,該病多因創傷而引發,青中年群體易發該病。在踝關節骨折患者治療中,對于癥狀較輕者,臨床一般應用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而對于癥狀較為嚴重者,通過需接受手術治療,常用術式為ORIF,此術式療效確切,但此術式創傷性較強,患者術后易發生多種并發癥,不利于患者預后[1]。本次對踝關節骨折患者應用經皮微創閉合復位與ORIF治療的效果做對比分析。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300例踝關節骨折患者(2018.10-2021.06),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150例)、觀察組(150例)。對照組男:女為87:63,年齡19-69(43.74±5.68)歲,骨折原因:高空墜落43例、重物砸傷73例、車禍34例。觀察組男:女為89:61,年齡20-67(43.91±5.77)歲,骨折原因:高空墜落36例、重物砸傷70例、車禍44例。兩組一般資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較?;颊咧榍易栽讣{入本研究,并與研究人員簽訂知情同意書。醫院倫理委員已批準本研究。
1.2方法
1.2.1對照組
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具體如下: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在患者踝關節外側開一個切口(8-10cm),復位完成后,將鋼板放置于患者腓骨遠端,并應用螺釘固定。隨后,在患者踝關節內側開一個切口(3-4cm),復位完成后,應用可吸收螺釘固定。手術期間,需盡量減少對患者患處與周圍軟組織的創傷。術后為患者提供抗生素治療。
1.2.2觀察組
行經皮微創閉合復位治療,硬膜外麻醉,指導患者取仰臥位,應用手法、點式復位等方式進行治療,于C型臂X線機輔助下,在腓骨遠端開一個切口,長度0.5cm左右,將2枚克氏針置入,操作完成后,開展經皮空心螺釘處理,與此同時,將1枚可吸收螺釘擰入外向脛骨中。若患者產生骨折塊旋轉改變,將加用1枚空心螺釘。固定完成后,應用X線對復位情況進行觀察,閉合切口,包扎處理。術后為患者提供抗生素治療。
1.3觀察指標
(1)記錄對比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包含術中出血量、開始不完全負重活動、住院、手術及骨折愈合時間[2]。
(2)對患者并發癥發生狀況(內固定松動、切口感染、皮緣壞死、踝關節僵硬)展開記錄對比[3]。
(3)利用Baird-Jackson評分標準對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狀況進行評估,100分滿分,優(95分及以上)、良(90分至94分)、可(80分至89分)、差(80分以下)[4]。
1.4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26.0統計分析,計量、計數資料分別由t、x2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比較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
相較對照組,觀察組開始不完全負重活動、住院、手術、骨折愈合時間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2.2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狀況
與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17.67%)相比,觀察組(6.67%)更低,組間比較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狀況比較[n(%)]
2.3比較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狀況
相較于對照組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80.67%),觀察組(92.67%)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狀況比較[n(%)]
踝關節結構復雜性較高,其為人體承重的主要關節之一,易受外力作用產生骨折、扭傷、脫位等損傷,會使患者產生踝部疼痛、腫脹、瘀斑、肢體功能受限等表現[5]。踝關節骨折損傷機制復雜性較高,及時接受有效治療是促進患者踝關節恢復、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6]。一般情況下,手術治療需選取踝關節骨折患者軟組織腫脹前或消腫后進行手術,并且要依據患者實際狀況選取適宜的手術時機與術式,例如未發生移位的患者,可采用外固定治療,發生輕度移位者,可采用手法復位、石膏固定的治療方式,重度移位者,需采用手術治療。當前,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常用術式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此術式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但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創傷,患者術后易發生多種并發癥,影響患者預后。經皮微創復位為一種微創治療方式,此術式創傷性較小,并且復位效果較為理想,并發癥發生風險較低,可加快患者踝關節功能恢復速度,利于患者預后。
本次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開始不完全負重活動、手術、住院、骨折愈合時間更短,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出血量更少,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更高(P<0.05),說明于踝關節骨折患者治療期間,與ORIF相比,經皮微創閉合復位治療可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在治療踝關節骨折患者期間,與ORIF治療比較,經皮微創閉合復位治療效果更為理想,可促進患者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