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芬
(昌樂縣人民醫院 山東 濰坊 2624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它是一種發生在呼吸系統上的疾病,其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人們感染該疾病應及時來院接受治療。臨床經驗表明患有慢肺阻的病患多表現出呼吸較難、咳嗽嚴重、氣喘程度較大等,實施針對性的、有效性的治療,可逐漸緩解病情,提高治愈速度。此外,還可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系統化的護理措施,可讓患者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對于改善預后效果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2]。本文將研究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內由我院收治的84例慢阻肺患者施以不同護理方式,對比分析護理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入研究的84例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肺功能檢查等確診為慢阻肺,選定時間為2019年8月-2021年3月,基于抽簽法的原則,將患者均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齡層為40~60歲,平均年齡(49.65±3.24)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2.93±0.25)年。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齡層為38~59歲,平均年齡(48.89±3.68)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01±0.22)年。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即基于患者身體狀況及病情發生程度,展開健康教育;注重了解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遵循醫囑要求指導患者進行規范用藥,同時實施低流量吸氧、止咳化痰、呼吸機輔助呼吸、抗感染及擴張支氣管等措施,直至患者出院。
觀察組則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延續性護理,常規護理和上組一致,延續性護理具體護理做法為:
1)構建優秀的護理小組。①為保證延續性護理到位,組織科室護士長、優秀的主治醫師及經驗較為豐富的責任護士共同組成延續性護理小組。系統地學習慢阻肺相關知識、護理方式、護理技巧。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進行考核評價,具體包括理論知識考核和臨床操作考核,逐步提高他們的專業水準。②在患者出院之前,護理小組護理人員叮囑出院在家修養期間須知事項。比如盡量避免到含有過敏原、亦或人群比較密集、亦或煙霾嚴重、亦或刺激性氣體含量較多的場所;盡量避免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日常生活中注意清潔口腔,保證口腔干凈;如若患者感覺呼吸比較困難、咳嗽越來越嚴重、發熱跡象等癥狀,應及時來院復查。另外,系統地教授患者及家屬家庭養療方法,以便他們能夠規范使用制氧機和呼吸機,讓患者能夠吸收足夠氧氣,保持身體狀況良好。③慢阻肺患者出院后,護理小組護理人員需要跟蹤護理,即構建慢阻肺患者QQ群或者微信群,邀請即將出院的患者加入。在患者居家養病期間詢問病情發展情況,實施針對性的指導,同時為患者解惑,促使患者身體逐漸恢復,重新擁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2)心理方面護理。因受病痛的折磨,患者身體狀況不佳,進而影響心理狀態,使之產生多種負面情緒,比如抑郁、煩悶、焦躁等等。這會導致患者不配合醫師治療。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之后定期打電話或家訪,實施心理護理,即保持良好的態度,關心患者,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循循善誘,讓患者傾訴自身的不良情緒,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讓患者心理狀態得到改善,能夠用平和的、正常的心態看待疾病,為改善自身身體狀況而努力。
3)呼吸功能訓練。為了使患者能夠呼吸順暢,身體舒暢,護理人員在了解患者疾病發生情況,待到病情穩定后,通過隨訪指導患者進行針對性他們的呼吸訓練,即教授患者適合的呼吸訓練方法,比如縮唇呼氣法,讓患者在呼氣時足以保持腹部內陷的狀態,胸部前傾,同時嘴部做吹哨動作,盡可能地延長呼氣時間,盡可能地將呼吸比例控制為1:2,每日可五次訓練,每次控制在20分鐘。比如腹式呼吸法,讓患者先將雙手分別放在胸部和腹部,放松腹部,用鼻子緩緩呼氣,如若患者感覺腹部上抬,接觸到雙手,可以停止呼氣,之后吸氣,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在家中實施霧化吸入治療。叮囑家屬在照顧患者的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咳嗽癥狀表現情況,如若有粘稠的痰液導致咳嗽無力,需要利用電動吸痰器幫助患者吸痰。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患者身體狀況有所改善,可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身體運動;如若病情加重的跡象,則實施床上運動,提高他們身體免疫力。
4)飲食方面護理。為了提高患者自身免疫系統,護理人員在隨訪期間還應指導患者進行健康飲食。在入院治療期間,建議患者多食用蛋白質較高、維生素較高、熱量較高的食物,盡量不食油炸類食物、酒等,避免患者出現腹脹、腹瀉、便秘等情況,建議患者多喝熱水。
1.3觀察指標
觀察組間肺功能變化情況,肺功能評價標準為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最大呼氣中段平均流速(MMEF)、用力肺活量(FVC)數值越高,說明護理效果越好。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分析護理前兩組FEV1、MMEF、FVC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3個月后兩組FEV1、MMEF、FVC數值有明顯變化,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組間肺功能各項指標變化分]
臨床分析慢阻肺疾病為呼吸系統方面的慢性炎癥,患者如若不能及時采取治療,那么很可能阻礙機體其他功能,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最終病死[3]。統計分析顯示慢阻肺的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所以患者應盡早來院接受治療。因病痛的折磨,患者身體不適,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表現出諸多負面情緒,在治療患者期間應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稍诹私饣颊呱眢w狀況及病情的基礎上,在患者出院后為其實施多方面護理,讓患者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積極面對疾病,配合治療,逐漸改善身體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在護理慢阻肺患者方面積極推廣應用延續性護理方式是非常適合的、可行的。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肺功能各項指標均無明顯差異,而護理3個月后,觀察組FEV1、MMEF、FVC數值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給予慢阻肺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延續性護理,可提高護理有效性,使患者肺功能改善[4-5]。
綜上所述,對于慢阻肺患者,除了給予患者常規護理之外,還應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提高護理質量,促使患者肺功能各項指標提高,改善肺功能,讓他們重新擁有高質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