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鄭路鎮中心衛生院 山東 濟南 251600)
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體現在各種疾病治療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檢驗檢查技術上,更是隨著高新技術的問世而飛速變化,呈現日新月異的良好發展前景。作為大部分內科疾病的重要的檢驗途徑,尿液檢查的技術一直在不斷的探索優化中。而近年來尿液分析儀的逐步應用,也讓尿液常規檢查的價格、檢驗時間、人力消耗等都得到大大降低,對于提高患者的診治水平具有重要價值。從尿液常規檢驗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其優勢在于操作簡單、準確率高,具有相當程度的實用價值的用于測試腎臟功能的實驗方法,尿常規檢驗具有標本采集方便、操作簡單等優勢,對于患者和醫護人員來說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的風險和損傷。同時尿常規檢驗還能夠對患者體內多種器官功能的情況進行提示,包括患者的腎小管集合管健康狀況,以及分泌排泄功能、重吸收功能、腎小球過濾功能是否正常等[2]。這對于嚴重腎臟疾病的預防非常關鍵,能夠幫助患者在疾病初期就得到及時的治療,減少死亡率。雖然該檢驗項目也會受到患者的體液及神經影響,但是憑借較高的準確率仍然作為當下檢測疾病過程及療效的必要項目,同時在健康人體檢中也能夠幫助其明確生理狀況,及時發現疾病風險[3-4]。作為臨床上目前一種相當重要的一線輔助診斷,其在臨床方面的應用相對廣泛。而隨著該技術的使用頻率不斷提高,所存在的缺陷也有所顯現。因為檢驗尿液標本涉及到取樣、送檢、保存、檢驗等多道程度,而每個環節之間又存在較大的變量,這也導致尿常規檢驗的準確性會受到較多的影響,導致診斷的誤差。為此,可以在不同環節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以確保檢驗的有效性。本研究將探究檢驗前質量控制對于提高尿液常規檢驗準確率的價值。具體為:
1.1一般資料
從本院采集檢驗的尿常規標本中,隨機挑選2019年1月-2020年2月期間的100例標本作為對照組,再隨機挑選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間的100例標本作為觀察組。具體見表1。兩組經對比,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控制,按照正常的送檢程序進行送檢,做好途中防污染操作。觀察組則采用尿常規檢驗前質量控制。在送檢前要對樣品質量進行評價,避免送檢后樣品無法使用,主要內容包括: (1)樣品污染:樣品中混有白帶、糞便、經血等。被煙灰等異物污染。 (2) 采集時間不當:當患者服用了影響尿液分析儀工作的的食物或藥物。劇烈運動后或喝大量水后取樣。 (3)樣本不足:尿量<12mL。 (4) 容器未經認證,不符合要求與規格。 (5) 超時檢驗:正常情況下,樣品交付時間為2小時或以上,如果冷藏6小時或更長時間,則交付檢驗。在患者取尿前,臨床工作人員必須指導其正確取尿的方法,告知收集時間、注意事項。在送檢之后,工作人員還需在分析樣品之前對樣品進行質量管控,排除質量不佳的樣品。在這個階段,為了進行感興趣的質量控制,有必要在對樣品進行檢驗和分析之前明確可能導致不合格的原因。此外,我們將加強我們的質量控制環節。樣品的合格與否關系到實驗室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因此在檢測前應制定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要求工作人員認真學習、具體落實,確保檢測前質量控制環節能夠以嚴格的標準、扎實的作風開展工作,減少因工作人員主觀因素所導致的失誤。醫院相關責任人員應做好協調工作,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流程示范等,安排好各環節的具體工作,在質量控制前與工作人員進行全面溝通,吸收工作人員的意見,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同時,我們有針對性地培訓員工。通過這個過程,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工作水平和專業技能得到提高。同時,我們將重點培訓質量控制的內容和學習管理方法。在采集測試樣本時,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保持耐心,以便他們了解如何采集并避免影響測試樣本質量的因素。
1.3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兩組的樣品不合格率,分析不合格原因。
1.4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是本研究中重要數據,需要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處理,故使用計算機錄入所有資料并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使用n(%)進行描述,比較時使用X2檢驗,若(P<0.05)則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比較兩組尿液常規標本不合格率
對照組中不合格的尿液常規標本有29份,不合格率為(29.00%),對照組中未發現不合格率的尿液常規標本,兩組不合格率相比,存在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尿常規檢查標本不合格率比較n(%)
2.2 分析對照組中100份尿液檢驗樣本中不合格樣本的原因
對照組中共100份尿液檢驗標本,其中不合格的標本共有29份,不合格率為(29%),不合格樣本中出現的樣本污染現象共計12例,樣本污染率在總不合格人數中所占的比例為41.38%,另外還有部分不合格率是因為樣本量少導致,共有10例,樣本數量在總不合格率中占34.48%;此外有3例因送檢超時導致的樣本不合格,送檢超時導致的不合格樣本在不合格率中占10.34%;除此之外,還有4例標本是因采集時間錯誤導致不合格,在總不合格的樣本標本中占13.79%。見表3。

表3 對照組尿液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統計n(%)
為判斷人體健康情況,尿常規檢查是最為常用的簡單且有效的檢查手段,通過檢測尿液的顏色、透明度、酸堿度、尿比重及尿液成分進行檢測、觀察以及分析,從而幫助臨床醫生對相關臨床疾病進行診斷。要提高尿常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實驗室工作人員首先要控制檢測工作的質量,這也是實驗室工作中的一個重點。據相關研究表明,在臨床中對患者的尿液進行定期的檢查對于身體健康的檢測來說是具有相當程度的價值的。定期對患者進行尿液分析不僅可以反映泌尿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的健康狀況,還可以檢測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然而,測試過程主要集中在不合格的尿液樣本上。導致檢驗結果不合格的原因有很多。在檢查過程中,它可能發生在多個鏈路上。醫院的尿標本量往往很大,數量的龐大會帶來不可避免的錯誤,難免會出現錯誤的化驗結果。如果出現問題,檢測結果將與患者的實際情況不符,混淆臨床診斷。質量問題直接影響測試結果的準確性[5]。
對于女性患者,在定期的尿液檢查中,臨床發現陰道分泌物會對實驗結果造成較大的影響。如果在取陰道前尿液樣本沒有清洗,與清洗過程后的測試結果進行比較。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6]。因此,指導女性患者在常規尿液檢測前清潔陰道分泌物,從確保常規實驗室尿液檢測的準確性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到白帶對定期尿檢結果的影響,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具體措施如下。(1)定期尿檢前,請對女性患者,尤其是有婦科病史的女性患者進行宣傳教育。有必要提高對女性患者的認識,并傳播白帶對定期尿液分析結果的影響。在尿液采集過程中,女性患者遵循醫務人員的指導,進行規范的采集。(2)指導女性患者如何正確清潔陰道口和正確使用尿杯,并在收集尿液前提供呋喃西林溶液進行會陰消毒和抗菌處理。
因此,在常規尿液分析過程中需要加強各個環節的質量控制。尿液分析異常的常見原因主要是樣本污染、樣本量、樣本供應時間和收集時間錯誤。因此,明確常規尿液樣本的合格因素,并教會患者如何在檢測過程中收集尿液樣本非常重要。同時,在采集尿樣前,應指導患者對尿道和會陰部進行清潔衛生,積極組織化驗人員對患者進行指導。這一系列操作毫無疑問能相當程度上提高尿檢質量控制水平,從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合格的尿液分析結果的發生。快速的經濟和科學發現顯著提高了醫療水平和技術,使常規尿液臨床試驗技術人員越來越完善,質量控制研究不斷深化。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使用常規控制的對照組中共有100份尿液樣本,其中不合格的樣本有29份,不合格率為(29.00%),使用尿液常規檢驗分析前質量控制的觀察組100份尿液樣本中不合格率為(0.00%)。觀察組樣本污染率減少得更明顯,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樣本污染原因進行分析,對照組不合格率較高多是由于送檢時間過長、標識錯誤、采集時問不足與容器不合格、標本量不足與標本污染,而觀察組未出現上述情況。由此可見,臨床尿常規檢驗的結果會受到送檢時間、保存條件、人員操作、室內污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加強其質量管理,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率。
綜上所述,通過在檢驗前提前進行質量控制,除了可以更大程度地減少樣本污染之外,也能夠規范送檢流程,減少不必要的檢驗前風險,對于降低檢驗不合格率具有積極意義,并能夠提升院內檢驗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