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海
(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偏癱在生活中又被稱為半身不遂,是腦卒中后最為常見的一類后遺癥,患者主要表現為患者一側上下肢、舌肌下部、面肌的運動障礙,患者的癥狀程度不一,其表現也各具差異,癥狀較輕者往往表現為患者進行上肢屈曲、走一步劃半圈、下肢伸直等活動的時候存在障礙,該部分患者能夠勉強自理生活,癥狀較重的患者則會喪失生活能力、臥床不起,日常生活需要家人服侍,會增加其家人的負擔,同時也會對患者心理造成較大的負擔[1-2]。病理研究表明,由于腦卒中偏癱的發生發展與患者腦部及相關部位神經損傷有著一定的關系,因此對于腦卒中偏癱的糾正,一方面要積極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還需要通過運動等療法激活患者機體的細胞因子,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因此臨床上常通過運動療法進行糾正[3-4]。本旨在分析針灸聯合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的康復效果,特選取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納入研究對象,進行臨床研究,現將研究過程及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根據患者治療方式的差異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7-83歲,平均年齡(58.69±11.26)歲,體重49-80kg,平均體重(63.71±11.19)kg,病程最短6 d,最長22d,平均(13.12±3.45)d,其中有26例為腦梗死,14例腦出血;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最小38歲,最大82歲,平均(58.95±11.43)歲,體重48-81kg,平均體重(63.68±11.34)kg,病程最短5 d,最長23 d,平均(13.25±3.39)d,其中有25例為腦梗死,15例腦出血。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內科治療,主要包括營養神經、抗血小板凝聚、活血化瘀等,并給予運動指導,例如下肢被動訓練,取健側臥位為訓練體位,訓練過程中保持動作輕柔,并遵循由遠至近、循序漸進的原則,依次對患者開展內旋、屈伸、外展等方式的活動,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逐步提升下肢活動幅度,協助病人開展合適的運動鍛煉,內容包括:翻身鍛煉、上下樓梯運動鍛煉、扶床站立鍛煉、平衡性鍛煉等,叮囑患者逐步自主進行如廁、穿衣、洗漱等生活行為;觀察組患者采用針灸聯合強制性運動療法,針灸治療措施為:本次針灸針應用1.5寸針,針刺穴位則選擇患者的頭部穴位百會、水溝、風池等穴位進行針灸,進針深度為0.8~1.0寸,常消毒后開始進針,并在完成進針后快速攆轉,得氣后留針20 min,每日1次,另選合谷、極泉、尺澤、內關作為上肢穴位,選2寸針作為本次灸針,下肢針灸位置選擇合谷、足三里、梁丘、極泉、陽陵泉、尺澤、環跳、內關等穴位,進進針深度為0.8~1.0寸,常規消毒后開始進針,并在完成進針后快速攆轉,得氣后留針20 min,每日1次,持續治療15 d為1個療程,患者均治療2~3個療程;強制性運動療法為:(1)限制健肢:在運動治療期間為病人的健側肢體佩戴夾板,約束時間保持在清醒時間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行為技術:臨床治療人員積極鼓動患者家屬,將其聯合起來加強患者的病情監測,充分調動其家人的力量督促患者積極開展運動,幫助病人有效的維持已經獲得的日常活動能力,同時將這種能力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進一部使其能力得到提升;臨床人員告知患者應積極反復的使用患側肢體,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打電話等生活行為盡可能的自主完成;(2)塑形技術:評估患者的基本情況,特別是其功能缺損情況,并由此制定有效的塑形方案,該方案的重點內容是明確病人在某一時間段內完成某項動作的次數以及完成某一項任務需要的時間,結合研究資料,制定符合實際的時間標準,并由此嚴格規定動作完成以及操作標準。同時,在患者開展塑形訓練過程中,需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指導,從而取得患者對運動鍛煉的理解和重視,以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消除對運動鍛煉的抵觸心理和行為,并積極主動參與到運動鍛煉之中,同時指導患者規范訓練;在開展強制運動療法期間,訓練人員應積極加強與患者家人的溝通交流,要求患者家屬明確強制性運動的相關內容,從而聯合患者的家人一起對患者進行監督和協助, 一般患者每天的訓練時間應保持在六小時以上,訓練的時間為一個月。
1.3觀察指標
完成治療后統計兩組患者的總體療效并進行組間對比,同時評估記錄患者出院時運動功能評分、偏癱恢復評分、綜合功能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并應用簡易生活量表[5]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將以上的評價結果與患者入院時的評估結果相對比,同時檢測患者的NGF、NSE、BDNF等血清生化指標,并將治療前后的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6]。偏癱恢復評分采用Brunnstrom偏癱恢復分期法[7]進行,綜合功能評分采取FCA綜合功能評定法[8]進行,下肢運動功能評分采用FMA積分法[9]進行,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偏癱恢復、綜合功能、下肢運動功能越良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10]進行,分值越低表示生活活動能力越強。顯效:患者的偏癱顯著恢復、能夠自理生活;有效:患者的偏癱得到明顯改善、勉強能夠自理生活;無效:無以上改善者。
1.4統計學方法
2.1兩組患者整體效果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整體效果對比(n, %)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偏癱恢復評分等評分比較
同時,觀察組偏癱恢復評分、綜合功能評分、下生活質量評分、肢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偏癱恢復評分等評分比較 分)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繼發癥,患者的癥狀主要為上下肢、舌肌下部、面肌的運動障礙,使得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對于偏癱的治療,運動訓練是常用的方式,臨床表明,對于偏癱早期患者進行運動訓練能夠促進相關神經元的發芽,從而形成新的突觸,最終實現中樞神經功能重組,而大部分患者由于病情的刺激以及鍛煉引起的不適,往往無法很好的堅持運動鍛煉,所以,近年臨床上逐步推出了強制運動療法,以保障患者能夠依據康復訓練方案持續的配合康復運動的開展,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中醫治療偏癱歷時悠久,而在所有的中醫療法中,針灸在偏癱的治療上優勢獨特,臨床表明,針灸治療能夠產生良好的調和陰陽、活血化瘀、疏經通絡、祛邪扶正作用,以實現雙向性調節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針灸的刺激作用可以改善周圍循環狀態,促進損傷部位的血液流量得到加強,進一步緩解組織缺血與腦血流障礙的狀態,最終改善顱內血液循環,除此之外,針灸產生的刺激作用還能夠改善大腦皮層的活動,促使患者的痙攣癥狀得以緩解,最終減少康復訓練過程中出現的不利因素。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偏癱恢復評分、綜合功能評分、下生活質量評分、肢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針灸聯合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具有良好的康復效果,能有效改善偏癱患者運動功能、下肢能力,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