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 山東 濟南 250022)
冠心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進而導致患者冠狀動脈出現狹窄或者閉塞,進而出現心絞痛、心悸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據臨床醫學統計發現,導致患者出現冠心病的因素主要包括一下幾個方面:第一,飲食不當,患者長時間攝入過量的鹽、脂肪等食物,暴飲暴食等情況都會導致患者發病。第二,缺乏運動,大部分冠心病患者身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肥胖情況,主要是缺乏足夠的運動導致。第三,生活習慣不健康。很多患者存在長期吸煙、熬夜、酗酒等習慣,導致機體血管加速老化,并提高血液黏稠程度。第四,心理壓力較大。截止目前,我國國內發生冠心病的概率越來越高,對病人身心健康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損害。為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積極實施有效的診斷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價值[2]。現如今診斷冠心病的方式可分為多種,以心電圖為主,而心電圖可分為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鑒于此,本研究于2020年2月~2021年6月期間選取100例冠心病病人展開分析研究,對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的診斷效果予以了分析探究。
1.1一般資料
將2020年2月~2021年6月作為本次研究展開時間段,從中選取冠心病患者共計10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表法為原則分為對照組(n=50,行常規心電圖診斷)和觀察組(n=50,行動態心電圖診斷)。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6:24例,患者年齡最小為42歲,最大年齡為85歲,年齡均值為(53.5±2.9)歲,病程最短為0.3年,最長為7年,病程均值為(2.42±0.92)年;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5:25例,患者年齡在41歲至8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2±2.5)歲,病程介于0.7年到9年之間、平均病程(2.54±0.52)年。基線資料兩組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具備=可比性。
納入標準:(1)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2)所選研究對象的年齡大于18周歲,同時心功能NYHA分級介于Ⅰ~Ⅲ級之間[3]。
排除標準:(1)所選研究對象屬于過敏體質;(2)所選研究對象伴隨存在肝腎功能異常、重型感染、免疫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以及惡性腫瘤疾病患者;(3)所選研究對象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4)所選研究對象存在精神障礙、難以自理生活或活動受限;(5)所選研究對象曾接受過動脈搭橋手術或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5)所選研究對象最近一段時間內應用度過免疫抑制劑或激素,會對診斷結果產生影響的情況。
診斷標準:(1)所選研究對象具備典型心絞痛發作或心肌梗塞癥狀,且不能采用其他心血管疾病進行解釋。(2)所選研究對象年齡大于40歲,伴隨存在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臟擴大,且不能用心肌病或高血壓進行解釋。(3)所選研究對象在休息狀態下存在十分顯著的心肌缺血癥狀表現,或采用心電圖二級梯雙倍運動試驗結果顯示為陽性。上述三項內容滿足1項時則可診斷為冠心病。此外,年齡大于40歲,血脂水平增高,疑似存在心絞痛發作史等情況,則可定義為可疑冠心病患者,應該進一步觀察與檢查。
1.2方法
將常規心電圖診斷應用于對照組患者,具體內容如下:選擇ECG-1350P十二導聯心電圖儀(日本),選擇平臥位并放松身心,將濃度75%酒精涂抹在導聯位置上,之后持續描記常規12導聯,控制心電記錄走紙速度,以25mm為最佳,保證基線在穩定狀態,減少感染同時確保心電圖足夠清晰。
將動態心電圖診斷應用于觀察組患者中,詳細方法如下:采用3通道模擬導聯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同時采用動態心電圖記錄分析系統[MIC-12H-3L(北京令科)],選擇平臥位并放松身心,將濃度75%酒精涂抹在導聯位置上,控制電壓為10mm/mV。預檢查階段具體主要指檢查前1到2分鐘,于這個階段內進行有關設備校準與調整。維持全部工作沒有差錯的情況下,調整并校對該階段中實施相關設備。當各項內容沒有差錯的情況下實施正常檢查,實施24小時的3通道模擬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查。
1.3臨床觀察指標
以心肌缺血陽性率和心律失常檢出率作為此次研究的觀察指標展開分析。心律失常主要可包括心肌缺血陽性率和房性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室型心律失常得、矩陣室上速、室性早搏二聯律、三聯律以及房性早搏二聯律等癥狀表現檢出率[4]。
1.4統計學方法

2.1心肌缺血陽性率比較分析
其中對照組陽性率為80.00%、觀察組陽性率為9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心肌缺血陽性率兩組差異比較(n,%)
2.2心律失常檢出率
三聯律以及房性早搏二聯律檢出率觀察組患者分別為38.00%、42.00%、88.00%、86.00%、46.00%以及48.00%,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心律失常檢出率組間差異(n,%)
在我國,冠心病屬于一種十分常見且對我國居民健康產生十分嚴重影響的心臟疾病,誘發冠心病的主要原因為冠狀動脈硬化,繼而在病情持續惡化的情況下,致使疾病血管腔不斷變窄,導致心肌出現缺氧和缺血,最終產生壞死[1]。在我國,中老年人群為冠心病的主要發生人群,嚴重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由于我國冠心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發生率不斷增高,導致冠心病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高血壓和冠心病屬于基礎疾病,兩種疾病之間相互影響,若同時產生,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并且在發病期間兩種疾病之間存在著共同點,均是在血管收縮、硬化及痙攣的基礎上發病[5]。通過對患者的疾病情況進行了解可知,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極易遭受到代謝功能影響,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6]。早期積極采取有效的診斷措施,及時發現并明確患者病情與病理特征,并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具有重要意義。臨床診斷冠心病主要應用血管造影術,存在創傷性大、耐受能力差等缺點,嚴重限制了重復實施該診斷措施的次數。CT冠脈呈現雖然診斷效果較好,創傷較小,但價格過于高昂。因此,積極探尋一種更加有效的診斷措施具有重要意義[7]。因而心電圖診斷則成為了人們重點關注的診斷措施。
此次研究結果提示,對照組行常規心電圖診斷后所得心肌缺血陽性率為80.00%,觀察組行動態心電圖診斷后所得心肌缺血陽性率為9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聯律以及房性早搏二聯律檢出率觀察組患者分別為38.00%、42.00%、88.00%、86.00%、46.00%以及48.00%,顯著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冠心病臨床診斷經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效果優于常規心電圖,不僅對心律失常具有高度敏感性,而且可靈敏檢查心肌缺血,分析原因:冠心病通過心電圖診斷時可發揮良好作用價值,心電圖方式可分為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就常規心電圖而言,具有費用低廉,能夠對心臟興奮波動情況具有良好的檢測作用。就動態心電圖檢測而言,能夠持續24小時的度心電圖信號予以記錄,可持續強化檢測非持續性心律失常,對臨床檢出率具有提升作用。動態心電圖的優勢可分為多種,操作方便、設備價格低廉、創傷較低[8-10]。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分別應用常規心電圖與動態心電圖均具備診斷疾病的價值,但動態心電圖的臨床效果顯著較優,卻對心肌缺血的靈敏度較高,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