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磊
(桓臺縣唐山鎮邢家衛生院 山東 淄博 256408)
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變了飲食習慣,導致原發性高血壓發病率顯著上升。患者長期患高血壓,有可能會引發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并發癥,隨著疾病發展,還有可能造成靶器官損壞,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所以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盡早通過檢查措施確診,對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病情,有極大的臨床意義。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從所有患者中選擇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應用心電圖診斷,分析診斷效果,特進行如下報道。
1.1患者基線資料
收集2020年8月-2021年8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從所有患者中選擇8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配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患者。實驗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最大年齡75歲,最小年齡41歲,平均年齡為(58.35±1.28)歲;對照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最大年齡75歲,最小年齡42歲,平均年齡為(58.37±1.29)歲。將兩組患者一般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進行計算,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患者納入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表示對研究內容知情,是自愿參與到研究過程中,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2)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并且治療依從性較高;(3)該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同意。
1.2.2排除標準:(1)排除精神疾病患者;(2)排除合并重大并發癥患者;(3)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并且治療依從性較低患者。
1.3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使用儀器:MECG-200 型 12 導聯心電圖儀(麥迪克斯十二道心電同步分析系統):患者采取平臥位,在靜息狀態下進行檢查,掃描速度為 25 mm·s-1,維持基線平穩,避免干擾檢查結果。
實驗組:研究組患者接受 24h 動態心電圖監測,儀器:動態心電圖記錄器與工作站(美國迪姆公司動態心電圖及心電工作站);方法:將右上電極貼于病人右緣胸骨鎖骨中線的第一肋,右下電極貼于病人右鎖骨中線的劍突,左上電極貼于左緣胸骨鎖骨的第一肋間,中間電極貼于左鎖骨中線的劍突。確保電極板與肌膚緊密貼合,不會掉落。
1.4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心肌缺血與心律失常檢出率進行比較,包括心肌缺血室上性心律失常與室性心律失常檢出率,對比兩組患者ST-T改變與房室傳導阻滯的檢出率,包括ST-T 改變、I°傳導阻滯、II°I傳導阻滯型傳導阻滯及II°II型傳導阻滯檢出率。將兩組患者的心電圖診斷率與臨床診斷進行對比,對比檢出率。心肌缺血診斷標準:ST 段 J 點后位 80ms 處出現降低 0.1mV 或抬高﹥0.2mV,持續時間超過1分鐘,臨床判定即為陽性。
1.5統計學方法
本文數據均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標準差描述計量資料,用t值對比組間數據;采用(%)描述計數資料,用x2值對比組間數據,檢驗結果P<0.05驗證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2.1對比兩組患者心肌缺血、室上性心律失常與室性心律失常檢出率。
實驗組患者心肌缺血檢出率為(80.0%)、室上性心律失常檢出率為(91.4%)、室性心律失常檢出率為(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39.4%、44.1%、56.7%),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檢出率(n/%)
2.2對比兩組患者ST-T改變、I°傳導阻滯、I°傳導阻滯、II°I傳導阻滯型傳導阻滯及II°II型傳導阻滯檢出率。
實驗組患者ST-T改變檢出率為87.5%、I°傳導阻滯檢出率為66.7%、II°I傳導阻滯型傳導阻滯檢出率為78.2%及II°II型傳導阻滯檢出率為65.7%,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檢出率(n/%)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發生了變化。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增加,且有明顯的年輕化傾向。高血壓病人血壓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容易受到心臟、腎臟、大腦等重要器官的損傷,從而引起一系列的并發癥,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響,危及他們的生命。心肌缺血是心肌缺血、心肌纖維化、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心肌纖維化等原因造成的。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心肌缺血早期表現不典型,如果不進行高強度的鍛煉,很容易出現心源性猝死。
根據相關的研究結果,我們知道原發性高血壓病人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較高,對臨床的診治具有重要意義。分析其原因為:心律失常不顯著,心律不齊程度較輕,而血壓較低。在靜止時,血液循環基本恢復,沒有明顯的心肌缺血。常規的 ECG檢查容易出現漏診,從而導致了治療的延遲。動態心電圖主要是對病人進行長期、持續的、動態的觀察,能清楚地反映出早期復極的情況,同時還能反映出ST、J段的特定的動態改變。在動態觀測中,病人處于靜止狀態, J波明顯,ST段在J點出現了明顯的改善。病人在衛生間行走時,ST段向下移到等電位,J波消失。J波改變能清晰地反映病人24小時ST段的特性。如廁時,能及時發現其異常,從而降低誤診率。對病人進行24小時動態心電監測,可以對暫時性或暫時性心律不齊進行有效的診斷。動態心電圖可對各類心律失常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為臨床診斷、預后、減少猝死危險提供重要依據。由于外部環境、樣本數量等因素的影響,ECG對高血壓患者的費用、臨床療效和預后都有一定的影響。
動態24h心電圖,即“24h心電圖”,是連續記錄患者在該狀態下的24h心電圖波動,獲取24小時內的最大和最小心率、心律失常類型數等指標,跟蹤高血壓患者的24h心電圖,觀察其動態演變過程,綜合評價24h心電圖變化。該24h心電圖技術可以彌補傳統24h心電圖記錄時間段不能反映整體心率和節律、缺乏動態曲線等缺陷,提高陣發性心律失常的發現成功率,獲得較低的24h心電圖波動錯誤率。
動態心電圖能對高血壓病人進行實時監測,動態地反映患者心電圖變化的幅度,并能捕捉到異常波段的起伏,從而減少誤診、漏診的危險,為臨床治療及預后的預報奠定基礎。不同程度的高血壓病人有不同的心肌缺血危險。血壓不穩定、心電圖異常、血壓不穩定是高血壓的主要原因,晚上血壓會明顯增高,早上可能會有心肌缺血。對高血壓病人進行動態監測,并對其進行實時的心電圖記錄,可以對其病情進行準確的判斷,從而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監測能很好地反映患者的血壓波動、心電圖和臨床表現之間的相關性。研究顯示,高血壓的早期峰值與諸如中風、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相關。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時間的維持治療,因此,對其進行有效的監測是非常必要的。動態心電圖能準確的反映病人的病情,不局限于時間節點,增加了對病人病情的詳細、準確的研究,同時結合病人的實際狀況,將動態心電圖和血壓監測結合起來,為臨床迅速找到誘發的原因提供依據。本文研究結果,實驗組患者心肌缺血檢出率為(80.0%)、室上性心律失常檢出率為(91.4%)、室性心律失常檢出率為(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39.4%、44.1%、56.7%),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實驗組患者ST-T改變檢出率為87.5%、I°傳導阻滯檢出率為66.7%、II°I傳導阻滯型傳導阻滯檢出率為78.2%及II°II型傳導阻滯檢出率為65.7%,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目前,心電圖已被廣泛用于高血壓的診斷工作。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早期診斷及預后的良好效果,已成為眾多病人及醫師的首選。在心電圖檢測中,常用的心電圖、動態心電圖、運動測試心電圖是目前常用的心電圖檢測方法。通過靜態心電圖的變化,對高血壓的發生機理進行動態的追蹤,有助于早期防治高血壓相關的心血管疾病。這些技術能更好地對疾病進行診斷和預測。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對ECG的技術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以提高其診斷效率,并制訂標準化的標準工作。臨床動態心電圖在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可提高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檢出率,為臨床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