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直腸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疾病,會對機體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目前,醫學界尚未對直腸癌的具體病因進行明確,但臨床普遍認為遺傳、年齡、消化道疾病、不良飲食習慣和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直腸癌出現的相關危險因素。同其他惡性腫瘤疾病類型,直腸癌患者在病情早期也無明顯臨床癥狀,但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患者會逐漸表現出排便習慣改變、便意頻繁、里急后重、便血、不完全性腸梗阻、排便不盡感和下腹疼痛等癥狀,部分患者還伴有體重下降、消瘦和血尿等癥狀,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命[1]。因此,科學有效的對癥治療對于直腸癌患者而言十分重要。目前,患者在確診直腸癌后多采用外科手術結合靶向藥物治療和放、化療的綜合療法,以促進患者病情的緩解,并幫助患者延長生命,直腸癌造口術便是直腸癌患者常用的外科手術治療方式。但是,患者因對疾病的恐懼、手術應激和損傷等因素的影響,患者不僅在術后易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還可能因術后并發癥的影響而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2]。因此,優質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直腸癌造口術患者而言十分重要。相關研究指出,個體化護理在促進直腸癌造口術患者生活質量和自護能力的提升方便效果顯著,有助于患者的康復[3]。為此,本研究便針對性分析了個體化護理在直腸癌造口術患者術后干預過程中的作用,現總結相關研究資料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同意此研究的開展,選取因直腸癌在我院肛腸科接受直腸癌造口術進行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于2018年3月-2021年3月間在我院確診并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為便于臨床研究的順利施行,采用抽簽法的方式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中分別納入30例研究對象進行本文中各項觀察指標數據的對照研究。實驗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2-78歲,平均為(57.64±3.92)歲;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者6例、高中學歷者13例、初中及以下學歷者11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44-78歲,平均為(57.98±3.84)歲;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者7例、高中學歷者13例、初中及以下學歷者10例。經統計學軟件驗證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資料數據發現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本研究中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標準。
1.1.1 納入標準
①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直腸癌造口術手術指證;②所有研究對象均經病理檢查確診為直腸癌;③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研究內容有著詳細的了解,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所有研究對象均神志清晰,無精神疾病病史、認知障礙和溝通障礙;⑤所有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均真實完整。
1.1.2 排除標準
①排除中途退出研究或轉院者;②排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或癌轉移者;③排除合并肝、腎、心、腦等重要器官器質性病變者;④排除合并肺結核、乙肝和艾滋等嚴重傳染性疾病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圍手術期護理。首先,護理人員要于術前予以患者健康知識宣教,指導患者了解手術治療對于病情緩解的重要性,促進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提升。其次,護理人員要于術前予以患者心理干預,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治療心態,幫助患者疏導負面情緒,促進患者治療信心的提升。再次,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做好各項術前準備和檢查工作,并于術前對手術所需設備和藥劑進行檢查,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而后,護理人員要帶領患者進入手術室,與麻醉師和主導醫師進行患者信息的核對,并于術中做好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的監控,幫助主刀醫師進行術中所需器械的傳遞工作。最后,護理人員應于術后定時進行病房巡查,做好病房清潔工作,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并密切監控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予以患者相應的治療和護理,待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應做好出院宣教,叮囑患者定期復查。
實驗組患者則在常規圍手術期護理的基礎上行個體化護理。首先,組織我院高年資醫護人員進行個體化護理小組的組建,護理小組組建完成后應接受統一的培訓,目的是提升小組成員的專科護理能力、護患溝通能力、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和個體化護理相關知識掌握能力。待培訓完成后,小組成員應通過開會討論的方式對患者的病歷資料進行分析,詳細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個人資料、性格喜好、病情嚴重程度、受教育程度和手術情況,并以上述情況為依據結合自身經驗和醫院實際情況為患者進行個體化護理方案的制定與施行。在本研究中,護理人員于患者術后便予以相應的生命體征健康,并指導家屬做好患者的保溫工作,避免患者因體溫過低而影響術后恢復效果。待患者清醒后,護理人員指導其進行適量溫開水的飲用,對于存在饑餓的患者則予以少量流質食物,正常飲食則應于患者肛門排氣、排便后予以過度。患者經簡單的休息后,護理人員應幫助其進行體位的調整,并指導家屬定時幫助患者翻身,提升患者的舒適度并避免壓瘡的出現。而后,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床上運動,并于術后2d鼓勵患者進行床邊運動,已促進患者的康復。另外,在上述護理的基礎上,護理人員可通過列舉實例的方式予以患者鼓勵,并指導家屬予以患者關懷與支持,以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促進患者依從性和治療信心的提升。另外,護理人員還應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幫助患者明確造口袋的正確使用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并通過視頻宣教等方式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造口袋更換和清潔方法,提升患者的自護能力。
1.3 評定標準
比較組間護理生活質量評分、護理質量評分、自護能力評分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
生活質量: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均應用《生活質量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該調查表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護理質量:由護士長對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進行分數評定,該調查方式從護理安全、健康教育、心理干預和并發癥預防四個角度進行評價,每方面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高。
自護能力:采用《造口自我護理踐簡表》評估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該調查表包括自護概念、自護知識、自護責任水平及自護技巧等,應用1-5分評分制,總分4-20分,分數越高則造口自護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2.1 組間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差異比較結果
表1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生活質量評分差異較大(P>0.05);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意義,P<0.05。

表1 組間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差異比較結果分
2.2 組間臨床護理質量評分差異
表2顯示:實驗組的護理安全、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等護理質量評分項目得分均要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組間臨床護理質量評分差異分
2.3 組間自護能力評分差異
表2顯示:實驗組研究對象的各項自護能力評分均要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組間自護能力評分差異分
2.4 組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
實驗組研究對象未出現術后并發癥,對照組患者中則有4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13.33%,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2857、P=0.0384。
直腸癌造口術是一種臨床針對直腸癌患者常用的外科手術治療方式,該術式的應用可有效促進直腸癌患者病情的改善,對于患者健康的保障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因疾病影響和手術應激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在術后易出現嚴重的負面心理問題,且術后并發癥的出現也會對患者的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故優質的護理干預措施對于直腸癌造口術患者而言不可或缺。個體化護理是一種臨床常用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措施能通過對醫院護理現狀和患者護理需求的綜合評估,為患者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個體化護理方案,不僅能夠促進臨床護理質量的提升,還有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4]。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護理質量、生活質量和自護能力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實驗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研究結果有效證明了個體化護理在直腸癌造口術患者術后干預過程中的優質效果,同張微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5]。
綜上所述,直腸癌造口術患者術后干預過程中應用個體化護理的效果顯著,該措施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并能夠促進患者生活質量和自護能力的提升,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