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花霞
(博鰲超級醫院 海南 瓊海 571400)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經過外周靜脈進行穿刺置入生物相容性較高的導管,并且使其尖端在上下腔靜脈的一種深靜脈導管植入的手術,優勢是穿刺成功的幾率較高,操作也比較簡便,并且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比較小,留置導管時間長[1]。PICC在重癥監護室(ICU)的患者使用較多,能改善患者的預后[2]。但是很多患者在長期PICC應用中可出現不適應情況,為此對于護理的要求比較高[3]。特別是PICC置管后患者常發生穿刺部位的感染,還可誘發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從而影響患者康復。隨著醫學觀念的進步,護理干預得到了廣泛重視,特別是針對性護理可以積極解決患者現存的健康問題,通過人際間的情感輸送,給予角色與功能實現的信息支持來調節情感應激等,能夠提高患者的心理調適能力,使其生活質量得以改善[4]。同時其可以采用批判性思維尋求最佳的護理行為,實施全面護理質量改進程序、最終達到提供最優質的服務的目的[5-6]。本文探討與分析了針對性護理預防ICU患者PICC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的價值。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在本院ICU內進行PICC置管的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預計生存期≧1個月;適應PICC置管治療;年齡20-80歲;意識清楚;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對研究內容熟悉明白,同意參加且簽訂有效的協議書。排除標準:處于哺乳、妊娠期的女性;患有其他的惡性腫瘤;存在嚴重的臟器、組織系統疾病者;患者具有精神疾病的病史、認知不正常者。
根據1:1隨機數字表法把患者分為針對性組與對照組,各33例,針對性組中男17例,女16例;年齡范圍上到78歲,下到23歲,平均年齡(56.22±4.23)歲;平均體重指數為(24.21±1.89)kg/m2;平均ICU住院天數(8.16±1.48)d;平均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評分(24.98±3.12)分。
對照組中男18例,女15例;年齡范圍上到78歲,下到23歲,平均年齡(56.14±3.98)歲;平均體重指數為(24.45±2.45)kg/m2;平均ICU住院天數(8.14±3.28)d;平均APACHE Ⅱ評分(24.23±1.83)分。兩組的性別、年齡、ICU住院天數、體重指數與APACHE Ⅱ評分比較差距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為護理查房、護理操作時的解釋,健康教育及一般性心理護理。
針對性組:在此之上給予針對性護理,具體方法如下:(1)成立針對性護理小組:實施小組成員共5人,都具有護師以上資格,小組成員通過咨詢護理學專家及查閱相關文獻,對針對性護理的研究進展、內容、技巧及注意事項進行整理、學習,從而具備強化溝通的能力。(2)護理內容:積極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由于患者的認知有限,對疾病以及治療方法都不是很了解,需要使用通俗的語言向患者介紹,進而使其對疾病的康復過程形成比較科學的認知,緩解心理障礙;同時告訴患者怎樣識別自己的不良情緒,一旦出現要及時的與工作人員交流,共同分析情緒出現的原因,了解患者的真實需求,盡可能的滿足,鼓勵患者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疾病,減少疾病給其帶來的影響和煩惱,指導其積極適應疾病帶來的生活狀態。(3)在情緒調節方法指導中,引導患者從多方面來看待問題,對于已經發生的事情要勇敢的面對,指導患者采取接受患病現實、積極面對的情感調適策略;鼓勵患者對負性情緒盡量采取忽視和抑制的方式,引導患者對待事物以“感恩”的心態進行干預。(4)指導患者積極進行放松訓練,通過自我對話的方式或者自我冥想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一天練習一次,一次在15-20分鐘最佳,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幫助其掌握其中的一種。要求患者親友給予患者多方面的支持,及時給予鼓勵、幫助和安慰,指導親友積極關注患者的生理、心理變化,提高其支持度。
1.3 觀察指標
(1)觀察與記錄患者在護理期間的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的發生情況。(2)所有患者在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調查量表(Anxiety Self-Rating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Depression Self-Rating Scale,SDS)進行調查,分界線分別是50、53分,分數越高,心理狀越差。(3)生活質量評定:所有患者在護理后采用生活質量核心量表進行評定,其中包括軀體功能、睡眠、認知活動、飲食、精神等5項,滿分為100分,分數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軟件為SPSS 15.00軟件進行分析,P<0.05代表差異顯著,計量資料利用平均數和標準差的形式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對比采用卡方分析。
2.1 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發生情況對比
針對性組護理期間的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發生為3.03%,低于對照組的15.15%(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期間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發生情況對比(n)
2.2 焦慮與抑郁評分對比
相比于護理前,護理后兩組的焦慮與抑郁得分均有明顯的降低,(P<0.05),同時護理后針對性組的焦慮與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焦慮與抑郁評分對比(分,均數±標準差)
2.3 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后針對性組的各項生活質量得分均比對照組有顯著的提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均數±標準差)
當前ICU患者中采用PICC置管比較多,能有效改善預后。但是PICC置管作為異物對患者血管具有刺激性,容易產生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不利于患者康復,甚或導致治療失敗[7]。有研究顯示,造成患者出現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自行移動,不注意對置管端的保護、患者自身疾病認知缺乏以及護理人員護理專業性較低等。針對性護理是一種互動的溝通模式,其是在護患雙方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上,通過溝通提高了患者對情緒的認知、判斷和評價水平,護理過程中注意調動患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拓寬患者的知識面,提高患者接受干預的依從性和參與程度[8]。特別是實施心理及支持干預可增強患者的心理應對能力及減輕其負性情緒體驗,使患者掌握更為全面、合理的情緒調節方法和應對策略,增強其自我效能和信心[9]。本研究顯示針對性組護理期間的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發生為3.03%,低于對照組的15.15%(P<0.05),表明針對性護理能有效預防ICU患者PICC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
ICU中的PICC置管患者多伴有失望、自責、無助、焦慮、抑郁、煩躁、不安等負性情緒,且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從而影響了患者對負性情緒的調節[10]。本研究顯示護理后兩組的焦慮與抑郁評分低于護理前(P<0.05),同時護理后針對性組的焦慮與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主要在于針對性護理能使得護理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主觀上控制自身情緒,患者掌握更為全面、合理的情緒調節方法和應對策略,增強了患者的應對信心,從而有利于病情改善。并且針對性護理的目的在于促進雙方的了解,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礎和信任的治療性關系,重點了解患者患病后的心理感受及存在的不合理觀念,制定個體化的強化溝通實施內容和方案,從而促進患者康復[11]。
PICC置管的有效實施可以幫助ICU患者調整面對疾病的壓力和適應力,而針對性護理是基于人際關系治療理論和重癥教育的一種干預方法[12-13]。本研究顯示護理后針對性組的軀體功能、睡眠、飲食、精神與認知活動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針對性護理能有效提高ICU患者的生活質量。不過由于經費影響,本次納入患者比較少,且針對性護理措施還不夠全面,將在后續研究中探討。總之,針對性護理能有效預防ICU患者PICC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對于患者的不良情緒控制具有較好的效果,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改善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