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飛
(莒縣陵陽街道衛生院 山東 日照 276521)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骨科疾病,以疼痛、下肢麻木、活動不利為主要臨床癥狀,多發生于中青年群體,該疾病以脊柱退行性病變為主要特征,若未得到及時治療,患者可能會并發腰椎生理性病變、骨質增生等疾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因此,醫學界應當持續研究該疾病的治療方法。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多通過中藥外敷,將活血化瘀藥物凝聚成膏,制成中醫敷貼貼于患處,該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腰椎疼痛感,但是,中藥敷貼療效時長較短,只能起到緩解作用,而無法延緩疾病發展進程,降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因此,研究人員應當額外采取其他治療方式,以提高疾病整體治療效果[1]。部分學者發現,中醫針刺背俞穴可以加快腰椎功能恢復,中醫學認為,背俞穴匯集五臟六腑之氣,針刺背俞穴對凝聚體內陽氣,加快疾病預后,降低疼痛具有重要作用。針灸療法的應用或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文基于此選取100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旨在研究中藥貼敷與中醫針灸聯合治療的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9-2021年所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中隨機抽取100例,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序將患者分為聯合組(n=50)和普通組(n=50),兩組男女比例接近1:1。聯合組年齡25-76歲,平均(47.98±12.62)歲,病程(6.03±1.23)d。普通組年齡28-75歲,平均(47.62±12.68)歲,病程(6.08±1.19)d?;颊吲R床癥狀及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作為研究樣本。
1.2納入標準
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癥狀及診斷標準確定本次研究納入標準如下:(1)25歲≤患者年齡≤76歲,1d≤病程≤10個月;(2)患者經X線、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腰椎間盤突出癥,且符合疾病診斷標準;(3)患者具有自我決定意識且同意參與研究[2];(4)患者及家屬同意參與研究;(5)醫院倫理委員會已審批,確認達到實驗水平。
1.3排除標準
根據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藥物及臨床分型確定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如下:(1)患者突發嚴重不良反應及并發癥,急需住院治療,無法繼續參與實驗;(2)患者存在其它臟器疾病、家族遺傳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影響實驗結果準確性[4];(3)患者近期存在疾病治療史或藥物服用史。
1.4方法
普通組步驟:(1)患者將舒筋活血湯藥物熬制成膏后,待溫度達到患者能夠接受的程度,將適當的膏狀藥物放置于患者背部,使用敷貼將藥膏裹住,使藥效充分吸收,溫度下降后及時更換藥物,熱敷15-20min,1次/d。聯合組在普通組的基礎上使用針灸療法,具體步驟如下:(1)患者在針灸穴位處消毒,并針刺腰椎部位穴位,具體穴位包括腰陽關、命門、至陽、大椎、環跳等,留針5min,1次/d。針灸完成后應當注意保暖,30min后,進行中藥敷貼。
1.5療效判定標準
本次療效判定標準如下:(1)療效:采用CGI[3]對比兩組療效評分;(2)發生率:采用副反應量表[4]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評分:對比兩組生活質量評分;(4)焦慮抑郁評分:通過SAS、SDS[5]對比兩組焦慮抑郁評分;(5)評分:對比兩組腰椎功能評分;(6)評分:對比兩組腰痛評分;(7)滿意度:采用滿意度量表[6]對比兩組治療滿意度;(8)血清因子評分:對比兩組血清IL-10、IL-β水平[7]。
1.6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20.0,研究項目為計數、計量資料,采用X2及t檢驗,P<0.05時表示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1臨床療效
治療結果顯示,聯合組療效優于普通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2.2不良反應發生率
量表結果顯示,聯合組發生率低于普通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n(%)]
2.3生活質量評分
評分結果表明,聯合組評分高于普通組(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表3 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2.4焦慮抑郁評分
治療結果顯示,聯合組評分低于普通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2.5 JOA評分
評分量表顯示,聯合組評分高于普通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JOA評分對比
2.6疼痛評分
治療結果顯示,聯合組評分低于普通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疼痛評分對比
2.7腰痛ODI評分
實驗結果顯示,聯合組評分低于普通組(P<0.05),見表7。

表7 兩組腰痛ODI評分對比
2.8治療滿意度
治療結果顯示,聯合組滿意度優于普通組(P<0.05),見表8。

表8 兩組治療滿意度對比
2.9血清因子評分
治療結果顯示,聯合組IL-10評分高于普通組,IL-β低于普通組(P<0.05),見表9。

表9 兩組血清因子水平對比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中醫學中屬于“痹癥”、“腰痛”范疇,多與外邪侵襲、內傷阻滯兩因素有關。中醫治療該疾病多通過中藥敷貼及針灸療法,中醫敷貼運用舒筋活血藥物可以消散患者體內淤腫,促進經絡運行,降低患處刺痛感,提高臨床療效。針灸療法可以改變脊柱突出方向,減輕其對神經根的壓迫,理氣散結,解除患處痙攣現象,加快機體微循環[8]。兩種療法聯合應用對降低腰椎疼痛,加快腰椎功能恢復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中藥敷貼與針灸療法聯合應用不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恢復腰椎功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血清IL-β水平,還可以提高治療滿意度及血清IL-10評分,降低疼痛感及腰痛評分,降低負面情緒,提高整體生活質量,該種治療方法安全性較高且療效好,在臨床研究中具有較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