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香云
(鄆城縣人民醫院/輸血科 山東 鄆城 274000)
小兒感染性肺炎作為一種呼吸系統病變在臨床中發病率相對較高,目前臨床中主要通過抗菌藥物的應用治療該疾病,但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導致患兒所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變化較大,耐藥性較高,使得疾病的治療難度有所提升,故加強對小兒感染性肺炎病例的痰培養、痰液內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耐藥性的分析研究,對臨床用藥的合理性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提升該疾病治療效果的重要途徑[1-2]。本次選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期間收治的535例感染性肺炎患兒,為其實施痰培養以分析病原菌分布特點并了解不同病原菌對臨床常用抗菌藥的耐藥性,旨在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依據。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納入小兒感染性肺炎病例535例進行試驗,所有病例均于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期間到我院就診并接受治療,其中有321例為男性患兒,剩余214例為女性患兒,年齡最小2個月,最大9歲,均值(4.25±1.24)歲,病程最短1d,最長7d,均值(3.25±1.38)d。
納入標準:經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結合患兒臨床癥狀表現確診為感染性肺炎;均為首次就診患兒;無抗菌藥物治療史;患兒家屬已經知曉了本次研究的內容、流程和目的,明確研究的意義,自愿決定參與此次研究。
排除標準:醫院獲得性肺炎患兒;合并遺傳學病變、自身免疫性病變患兒;合并急性、慢性感染性病變患兒;合并其他肺部病變患兒。
1.2方法
對本組小兒感染性肺炎病例的痰液標本進行收集,然后開展細菌培養,在入院當天對病例口腔進行常規清潔,指導或刺激病例咳嗽并通過無菌吸痰管將其痰液吸出,獲取標本,對其密封保存并在2h內送到微生物實驗室進行檢驗。選擇標本做接種培養,孵育箱內為5%二氧化碳,設置恒溫在35℃,孵育時間在18h~48h以內,對病原菌的生長情況進行定時觀察,采集合適菌落純化和分離。通過自動微生物系統對病原菌種類進行鑒定并實施藥敏試驗,藥敏結果的判讀參考美國國家實驗室標準。
1.3觀察指標
觀察本組患兒痰培養病原菌分布特點并分析藥敏實驗結果。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中的計數資料表達形式為百分比,通過SPSS26.0版本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分析,若P值在0.05以下則表明差距顯著。
2.1本組患兒痰培養的病原菌分布特點分析
本組535例痰液標本共檢測出200株致病菌,檢測陽性率37.38%;詳見表1:

表1 本組患兒痰培養的病原菌分布特點分析(n,%)
2.2本組患兒痰培養中主要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耐藥性分析
本組患兒痰培養中主要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耐藥性分析,詳見表2:

表2 本組患兒痰培養中主要病原菌對常用抗菌藥耐藥性分析(n,%)
該疾病常見感染病原菌包括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感染的病原菌類型不同會直接影響患兒的臨床用藥方案[3]。近年來臨床中各種抗菌藥物均有廣泛應用,造成了抗菌藥物的濫用,這種情況導致臨床中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問題的日漸嚴重,同時使得小兒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出現了改變,很多病原菌對臨床常用抗菌藥物耐藥性不斷增加,導致疾病的治療難度大大提升,因此開展小兒感染性肺炎病例的痰液細菌培養,分析其病原菌的分布特點,對各類病原菌的臨床抗菌類藥物的耐藥性進行研究對藥物治療合理性及效果均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促進患兒康復,降低死亡風險[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本組535例痰液標本共檢測出200株致病菌,其中革蘭陰性桿菌共136株(68.00%),革蘭陽性球菌共64株(32.00%)。革蘭陰性桿菌中占比前三的分別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銅綠假單胞菌;革蘭陽性球菌中占比前三的分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此外藥敏試驗結果顯示,小兒感染性肺炎常見病原菌中,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耐藥性最高,其次為頭孢唑林和頭孢呋辛;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呋辛耐藥性最高,其次為氨芐西林和頭孢噻肟;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耐藥性最高,其次為紅霉素和克林霉素,結合研究結果可以發現革蘭陰性桿菌是引起小兒感染性肺炎的常見病原菌,其中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對頭孢噻肟、頭孢呋辛、氨芐西林等常用抗菌藥耐藥性最高,且有多重耐藥表現,此外革蘭陽性球菌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和紅霉素耐藥性更高。同時患兒常見病原菌對萬古霉素、亞胺培南等抗菌藥有較高敏感度,在實際臨床中可根據患兒的病原菌分布合理選擇抗菌藥物進行對癥治療,保證藥物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感染性肺炎患兒痰培養病原菌分布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蘭陰性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球菌比較多見,這些常見病原菌對于頭孢呋辛、氨芐西林、頭孢噻肟、青霉素和紅霉素等常見抗菌藥耐藥性較高,對于萬古霉素和亞胺培南等有較高敏感度,故可根據病原菌分布特點和藥敏試驗結果為患兒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確保用藥合理及有效,減少耐藥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