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偉
(重慶市銅梁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2560)
引言:當前很多的醫院都存在胸痛中心,而胸痛中心主要是為了給重癥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常見的胸痛疾病有急性心肌梗死、肺動脈栓塞、主動脈夾層等等。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有著發病快、病情重的特點[1],嚴重的威脅到了患者的生命。關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比較復雜,主要表現為受到了強烈的刺激、進行了比較重的體力活動等等,這些都會造成患者的發病。主要的臨床癥狀表現為腹部疼痛、意識不清、心律失常、心絞痛等等[2]。如果不及時的進行治療可能會出現死亡的情況。急性心肌梗死是因為冠狀動脈血管堵塞、無法為心臟提供足夠的氧氣,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提高急救的時間對患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此,將我院胸痛中心急診科在2020年1月—2020年11月所接受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在2020年12月—2021年8月所接受的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20年1月—2020年11月接受的患者命名為常規組,通過常規的急救方法進行急救;對2020年12月—2021年8月所接受的患者命名為實驗組,通過流程管理法進行急救,觀察兩組的急救時間、病發率以及治療滿意度。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胸痛中心急診科在2020年1月—2020年11月所接受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及在2020年12月—2021年8月所接受的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常規組的患者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年齡在47—76歲之間不等,平均年齡(64.81±7.58)歲;在實驗組的患者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在48—75歲之間不等,平均年齡(63.77±8.02)歲。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數據分析,發現不具有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3],并且ST段均有抬高的情況;②第一次發病;③患者及其家屬簽訂了知情同意書,并表示自愿參與本次的研究。排除標準:①患者或者家屬有精神類疾病,無法正常溝通;②有嚴重的內分泌疾病;③凝血功能有障礙;④未簽訂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常規組的患者進行常規的急救方式,主要表現為接到急救中心電話后嚴格按照制度進行急救,當患者首次接觸醫學時進行吸氧、監測生命體征等措施[4]。
對實驗組的患者使用流程管理法進行急救,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①首先在接到120急救中心的電話之后,與患者的家屬立刻取得聯系,而且要了解到患者的發病原因,詢問具體的臨床癥狀,指導家屬為患者采取仰臥位,這樣可以保持呼吸的通常,防止有體內的其他分泌物讓患者窒息。在這個過程當中,救護車立刻出發,以最快的時間到達并發現場,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初步的治療和干預;②給予患者生命支持,改善患者的缺氧情況,在救護車上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一般在提供氧氣的時候,氧氣量為5L/min左右,為患者提供最基礎的生命支持。在救護車形式的過程中,必須要平穩,盡快的將患者送到醫院。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與負荷雙抗,采取靜脈溶栓,雙繞(急診、CUU)、單繞(CUU)致導管室PCI,嚴重的還要為患者提供藥物支持,將患者的生命體征控制在可控范圍內。與此同時,與相關醫院取得聯系,讓相關的工作人員做好接診;③患者在救護車盡量避免大弧度的運動,患者的頭部要偏向一側,對患者的心電進行時刻監護,到達醫院之后要向工作人員說明病情,以便于后續治療的開展。
1.3判定指標
本文將患者的首次醫學接觸時間(First Medical Contact),簡稱FMC,FMC-to-B,D-to-B,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滿意度作為判定指標。①FMC,從接到120急救中心電話到患者首次醫學接觸的時間,時間越短越好;②FMC-to-B,首次醫學接觸時間到血管打開、血流恢復的時間,時間越短越好;③D-to-B,患者進入醫院到血管打開、血流恢復的時間,時間越短越好;④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主要包括了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等,統計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④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滿意度,滿意度當中主要包括了搶救措施、醫療環境、服務態度以及護理技能,對各項進行評分,分數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2.1兩組患者FMC,FMC-to-B,D-to-B時間結果比較
將兩組患者的FMC,FMC-to-B,D-to-B時間的結果進行比較。經過結果的顯示后發現,實驗組的FMC,FMC-to-B,D-to-B的時間都低于常規組,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FMC,FMC-to-B,D-to-B時間結果比較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結果比較
將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其中主要包括了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統計總發生率。經過結果的顯示后發現,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且與常規組相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結果比較
2.3兩組患者及其家屬治療滿意度的比較
對兩組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的滿意度進行評分,其中包括了搶救措施、醫療環境、服務態度以及護理技能。經過結果的顯示后發現,實驗組在各項指標上均優于常規組,并且具有一定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3 兩組患者及其家屬治療滿意度的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發病快,病情嚴重的特點,急救的時間直接影響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一般來說,如果患者出現了胸骨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很有可能會出現休克的情況。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救中的常見病種。具體的病因是因為冠狀動脈栓塞,無法為心臟提供足夠的氧氣,從而導致供養中斷,造成了供血中斷。隨著近年來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精神造成了影響,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發率在每年都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胸痛中心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部門,要盡可能的在最短時間內對患者進行治療。當前我院胸痛中心已經基本實現了信息化建設、電子病歷錄入、時間自動采集系統等等。在收到了救護車病人時,在院前進行接診,并且分診到胸痛中心,對患者進行24h的生命體征監測,血壓監測。急性心肌梗死是胸痛中心的常見病癥,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病癥。胸痛中心與各個部門之間都存在著聯系,主要涉及到急診科、心內科、心外科、影像科、檢驗科、胸外科、導管室等等。其目的是為了減少誤診和漏診的發生概率,為患者帶來更好的就診體驗。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保持著較高的醫療質量。胸痛中心主要是針對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更快,更高效的為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
在本文的研究當中,將患者的FMC,FMC-to-B,D-to-B,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滿意度作為判定指標。并通過常規急救的方式與流程管理法的急救方式觀察急救時間。在結果中顯示,實驗組在FMC,FMC-to-B,D-to-B時間上明顯低于常規組,且具有一定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在并發癥發生率上,實驗組明顯低于常規組,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在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滿意度上,實驗組明顯優于常規組,且具有一定的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以減少首次醫學接觸時間、首次醫學接觸時間到血管打開、血流恢復的時間、患者進入醫院到血管打開、血流恢復的時間,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滿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患者的康復有著關鍵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并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