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爽 魯迅美術學院工藝美術設計學院
光可以是表現創造空間氣氛的主要載體,也可以是空間載體,離開光與影,空間就不存在了。從藝術造型上來看,光影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為兩點:一是通過光影明暗的對比強化體積、輪廓,突出視覺中心;二是將光影的虛實進行對比,豐富視覺的層次,從而加強空間感。
空間可以增加作品的層次,加強作品的視覺效果。玻璃藝術作品的呈現離不開光,不僅僅是生理上視覺感知的需要,從藝術表現的角度來說,光創造或渲染了作品的意境和氛圍,有時,光影本身就是作品表達的主題。①呂金燕:《空間塑造中光與影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北工業大學,2013。
每一個藝術家都有自己對玻璃的理解,理查德·懷特利是李賓斯基的學生,他同樣探討了光與玻璃藝術的空間結構和形式。如圖1,他在作品上設計了多個孔洞,根據這些觀察孔塑造了整個空間結構,目的是將空間壓縮到作品中。半透明的材料特性為進一步探索鑄造玻璃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正是對玻璃特性和光線折射的理解和應用,激發理查德·懷特利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②理查德·懷特利、夏天:《光線與空間:理查德的玻璃藝術》,《當代手工藝》2014年第3期,第16-17頁。。同時這些作品也探討了空間概念和玻璃形式的雙重性,包括作品的內外形態、創作張力。理查德·懷特利試圖在每件作品中營造出一種相互對話的空間,并努力將內部的線條變得圓滑,把玻璃和光線變得非常柔軟,甚至讓玻璃擁有了嬰兒般彈性的肌膚。

圖1 理查德·懷特利作品
理查德·懷特利的作品讓觀者感受到光線的收集與傳達,直到分不清光線是自身的還是來自外界的,他的作品對玻璃的漸變、光影的關系的理解具有鮮明的特色。光影響著空間里的視覺形態,光影空間設計不但可以在功能與理性等領域發揮巨大的作用,還可以升華到更高的藝術審美世界,創造出意境美感③理查德·懷特利、夏天:《光線與空間:理查德的玻璃藝術》,《當代手工藝》2014年第3期,第16-17頁。。
空間藝術中光與影是相輔相成的。如圖2,空間層次感的形成,需要將肌理、色彩等要素作為媒介。光影對空間有界定作用,改變光線的亮度可以形成不同的層次;光影對空間也有聯系作用,保持光影的亮度可以使人們在心理上獲得一個連貫、流暢、協調的空間藝術感受。如卡林·薩瑟蘭的作品《探索光與影》(如圖3)。她對透視的運用非常巧妙,認真觀察這幅作品,它展現出的空間、視角和幻覺使人感到驚訝,她創作的作品全都是關于窗戶的,而且透過窗戶看到的東西本身就是不透明的。這幅作品使用了透視法,提供了一個虛幻的視角,暗示了一種情感上的距離。它描述了一種不確定的感覺,一種被錨定在某處,同時又有點分離的感覺,就像從外面看某個地方,這是一種視覺誤差,給人們帶來一種別樣的空間感受。這些作品都是平的,但似乎突出墻外,創造了一種令人不安的空間感,在觀眾的掌控之外。她認為玻璃是一種能喚起回憶的材料,能夠傳達氣氛、情感和敘事;它具有揭示記憶、產生聯想和激發想象力的作用,而其他媒介通常做不到這一點。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提煉和傳達了光、影和氛圍體驗的精髓。

圖2 雷諾·奧德霍恩作品

圖3 《探索光與影》系列卡林·薩瑟蘭/作
光與色彩密不可分。印象派畫家莫奈曾說:“不存在光,也就無所謂色,失去了光與色就不存在任何物象了。”空間也是如此,沒有光線,就沒有了色彩,更顯現不出空間的藝術。光與色的關系是玻璃藝術空間設計的一個關鍵點,色彩對營造外部空間以及內部空間的藝術氣氛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圖4,色彩可以使玻璃作品在整體或局部上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和氣氛,賦予了玻璃強烈的表現力和豐富的層次感,以及玲瓏剔透的精致細膩質感。

圖4 玻璃鑄造作品 李繼勇/作
玻璃從色彩的角度分類,大致可分為無色系和有色系。玻璃顏色中的無色系還存在透明色,既不接近白也不接近黑,完全從黑白中脫離出來,并不代表任何顏色,等同于無色。藝術家巧妙地利用玻璃磨砂感的漫射作用,使玻璃鑄造作品的顏色受到混合光的影響,產生不同的明暗層次。圖5是李玉普老師的作品《非洲印象》,作品外形是用繩子扎緊收口,把里面盛滿水的塑料袋。上半層形似凝固的冰雪,下半層像是冰雪融化后的水,里面還有許多靈動的氣泡①楊蕾:《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藝術委員會在京成立》,《中國美術》2012年第2期,第55頁。。

圖5 《非洲印象》 李玉普/作
在色彩中,明暗是用純度來表示的。在玻璃藝術中物體表面的結構會對色彩的純度產生一定的影響。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不同顏色的明暗也有強弱之分,在不同亮度的光照下同一色相的顏色也會產生不同明度。在強光照射下的物體明亮清晰,在較微弱的光線下物體顏色會變得灰暗模糊。李賓斯基設計的玻璃藝術作品的明度通常不是很高,尤其是一系列藍紫色的作品,明度較低,能給觀賞的人創造一種神秘、清冷的藝術氛圍。
創作需要靈感,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驚喜,捕捉一兩個點就能夠創作出精美的作品。筆者認真觀察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一書一文。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陽臺上發呆,看樓下人來人往,偶爾上山看看各式各樣的植物,買菜時都不放過尋找靈感的機會,筆者發現人類本身就生存在地球這個大空間中,任何物體都是存在空間的,這激發了筆者創作空間系列作品的想法。
在作品制作工藝的選擇上,結合大二、大三的實踐經驗以及理論研究基礎,筆者最終選擇運用鑄造玻璃工藝,鑄造玻璃工藝可以使作品具有極強的立體感。
在造型上,如圖6,這個設計在筆者收集整理的物形基礎上,結合玻璃材料的特殊性,以及玻璃厚薄變化、肌理變化和色彩變化等對光與空間的影響,運用了局部夸張、扭曲、對比和拋光等手法,突出表現鑄造玻璃藝術中的空間感,在外形上加入了尖的形狀,對于這個形狀,筆者參考了榴梿、荔枝、玫瑰花桿等,目的是給筆者的作品增添一些靈氣。

圖6 空間系列作品 葛爽/作
受玻璃藝術作品的影響,筆者對“透視”“視角”等觀念有了更深刻的想法,在作品中加入了觀測孔這個設計,增加了設計的趣味性,同時也大大豐富了空間的層次。在作品質感的表達上采用整體噴砂、局部拋光的手法。對玻璃材質表面拋光后,從玻璃外部看內部就像是透著河水看水底的景象,特殊的視角使觀者透過拋光面感受內部空間。磨砂質感是通過對玻璃外部進行噴砂酸洗等冷加工處理,使玻璃表面變得粗糙,更多的光得以反射,增強空間層次感。由于造型、顏色等限定因素的不同,觀者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也會隨之變化,運用玻璃材料特性中的透明特性將透明和半透明質感進行對比,在空間上產生空隙和固體之間的對話。
筆者的作品表達光與空間塑造的美感,玻璃材質的特殊性使玻璃隨著光的變化產生虛幻的空間結構,同時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光照角度的變化產生不盡相同的空間感,使作品內外空間與造型相呼應。同時,筆者的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弧線語言,利用優美的弧線使光線柔和,創造出獨特的意境。如圖7、圖8,在造型上尖與中心的厚度以及觀測口粗細形成對比,使作品具有張力,展示出玻璃藝術獨有的空間,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層次。磨砂的肌理對空間進行了分割,色彩的純度會隨之降低,與平滑的拋光面進行鮮明的對比,再一次豐富作品的層次感,增強了視覺沖擊力。在色彩的選擇上,筆者選用了低純度的莫蘭迪色系,給人帶來一種清新、柔和、平靜、雅致的感覺。

圖7 空間系列·現實 葛爽/作

圖8 空間系列·時間 葛爽/作
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細微的工藝技術差異常產生不同的效果,很多靈感也是從中迸發的,無論是紋理、色彩,還是厚薄的變化,或者是朦朧、清晰的效果,無不凝聚著工藝的力量。不經意留下的手工痕跡,關聯著技術與個人創作理念,在筆者看來這便是玻璃藝術最令人著迷的地方。情感總能凝固在玻璃作品中,再通過光展現出來,仿佛玻璃的形體空間,與藝術家的情感、思想融為一體,為玻璃藝術品注入了生命來源。
鑄造玻璃藝術中光與空間是相輔相成的。光是空間的載體,也是營造空間氛圍的主體,本身沒有形狀,無法塑造自己。光只有通過實體的遮擋、限制才能形成自己的空間,也可以不斷改變光的強弱和射入的角度,都會帶來不同的空間感受,因此光與空間的構造概念始終貫穿在玻璃作品中。通過分析國內外著名的玻璃藝術家的創作,研究光與空間的構造結合玻璃藝術不同的表現手法所形成的不同的藝術效果,從玻璃鑄造工藝、材料特性、造型、肌理、色彩等方面總結了玻璃藝術中的空間藝術和意境表達,并將光與空間的研究引入玻璃藝術創作中。結合畢業設計及就讀以來的實踐經驗,探索并建構空間創作的理念與方式,展現對玻璃藝術創作中光與空間的理解與意境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