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福建 漳州 363105)
民族聲樂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當中的一塊瑰寶,在繼承傳統優秀聲樂元素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傳承創新發展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體系。民族聲樂與社會歷史同步演變,帶有多民族文化相融匯和鮮明民族特征的烙印。聲樂藝術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已經成為推進社會進步和繁榮藝術創作的動力源泉。在當今中國逐漸走向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中心的背景下,探究民族聲樂作品中的時代性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民族聲樂與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息息相關,在我國近代經歷無數艱辛曲折又充滿斗爭精神的特殊發展階段,民族聲樂經過歲月的積淀和歷代藝術家的挖掘整理,表現出了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發展,形成了鮮明的時代性特征。
民族聲樂作品的科學性特征主要體現在音樂結構、文化底蘊以及演唱風格方面。20 世紀中葉,隨著西方音樂的不斷滲透,美聲唱法逐漸被引入中國音樂市場,由此引發了中國聲樂領域的一場大地震,開啟了西方音樂與本土音樂的“洋”“土”之爭、“雅”“俗”之辯。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學術爭辯和主流與非主流孰是孰非的爭奪中,聲樂民族化的問題成為關注的核心和爭論的焦點。早在20 世紀50年代中期,全國音樂觀摩會議最先提出了“土洋并存”的聲樂發展方針,既為多年的學術爭論畫上了句號,也確立了取他人所長,為民族所用的聲樂發展原則。在這一發展總原則的指引下,民族聲樂保持本土特性、博采西洋音樂唱法之長,其中去粗取精、兼收并蓄、中西合璧、洋為中用的有益探討和實踐,在聲樂理念、演唱技巧以及作詞曲風的轉變等多項領域均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程度的提升,國內聲樂工作者在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民族聲樂在演唱技巧、作詞作曲、配器編導等方面的缺陷,重新對西洋聲樂進行了審視和研究,積極借鑒西洋美聲唱法的合理內核,力求促進民族聲樂藝術的改革和創新。經過廣大聲樂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中華民族聲樂在吸取了西洋唱法的氣息控制、腔體共鳴、科學發聲后,整體的審美取向、演唱風俗習慣、藝術表達和語言特征都有了全新的演繹,進而豐富拓展了民族聲樂的發展渠道,加速了民族音樂規律化、系統化、民族化理論體系的形成。
堅持民族聲樂科學性的前提就是要走出“民族聲樂不是美聲訓練”的認知誤區。在民族聲樂的傳承發展中,首先要把我國傳統聲樂中的精粹作為根、種子和靈魂薪火相傳。吸收國外聲樂藝術精華要堅持與中國的國情實際相結合,聲樂教育訓練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聲樂發聲方式方法,進行對民族聲樂的聲音真實、音色明亮、真假聲通暢、氣息位置等訓練的全方位革新,支持古典聲樂理論與西洋音樂中簡單易懂、行之有效的聲樂訓練方法相結合,既堅持民族聲樂的個性又兼容其他國家和地區民族聲樂的優點,從而使中國聲樂形成聲音通暢,音域寬廣的藝術特點,練就能夠同時演繹多種類作品的能力,拓寬演唱覆蓋面,支持民族音樂在民歌演唱、地方戲曲演唱與西洋音樂歌曲演唱方式的貫通交融,促進“中西合璧”的民族聲樂水平達到新的高度。
民族聲樂的時代性特征要通過聲樂作品生動體現出屬于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集中展示特定年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和情感需求。因此,聲樂作品透過思想內容真實再現民眾生活狀態,燃燒著民族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火焰。20 世紀20 年代,先進聲樂作品彰顯了覺悟的先進青年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科學的精神;20 世紀30 年代,聲樂作品表現出環境的艱苦卓絕、中華民族團結一心的精神;20 世紀40 年代,民族聲樂作品展示了中華人民建立新中國的沖天氣勢。如今,正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發展階段,聲樂作品把表現國家政治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異作為重點完美呈現。民族聲樂以創新的手法、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成為不同歷史年代、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燦爛的民族歷史文化折射出的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最為典型的時代見證。
民族聲樂的時代性特征,反映了時代發展的主流,折射出音樂發展所蘊含的時代精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聶耳、冼星海等一批愛國音樂家創作出了屬于那個特殊時代的經典樂品,代表著社會前進的力量。《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成為那個時代激勵中華民族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進軍號角和鮮明烙印。新中國成立后,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渴望祖國強大富強、追求人民幸福生活成為時代精神。《歌唱祖國》《社會主義好》成為聲樂創作發展的主旋律,一大批經典紅色歌曲充分體現了全中國人民對黨、國家和社會主義發自肺腑的擁戴和熱愛。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走進新時代》《春天的故事》等作品的相繼問世,這個時期的聲樂作品成為激發人們蓬勃奮發向上,凝聚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沖天干勁的巨大精神動力,也帶來了民族聲樂創作的空前繁榮。
民族聲樂作品中的民族性體現在民族聲樂深深根植于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土壤中,建立在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基礎之上。民族聲樂作品中的民族性始終把“缺少民族性,民族聲樂就失去了根和魂”作為聲樂發展的根本遵循,永遠保持著聲樂發展的原始基因和對歷史的忠誠與傳承。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我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團結和睦大家庭,地域遼闊,傳統文化、語言習慣的多樣性決定了民族聲樂種類繁多,各有所長,聲樂作品創作千姿百態。藏族歌曲的清凜高潔,云南民歌的委婉纖細,內蒙古民歌的粗獷豪放,東北民歌的開朗詼諧等,都體現出了鮮明的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
民族聲樂的民族性是最為重要的特征,也是區別于其他國度聲樂形式的重要時代性標簽。在中國不同時代的發展前行過程中,無論中華民族遭遇怎樣的災難,面臨怎樣的危機,民族音樂的時代特征始終沒有泯滅,聲樂創作同中華民族精神一樣愈挫愈勇,民族聲樂蘊含的民族精神愈發鮮明。概括來講,民族性特征主要通過音樂作品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聲樂旋律、語言結構等。例如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瀏陽河》飽含著濃郁的湖南地方特色,炙熱深情,讓人回味無窮;《讓我們蕩起雙槳》反映出了國人在加快新中國建設步伐的大環境下,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國未來的頌揚。此外《馬兒啊,你慢些走》《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等一大批題材豐富、格調清新的民族聲樂作品應運而生,共同涵養構成了民族聲樂特征中的民族性。
回顧民族聲樂的發展歷程、梳理民族音樂的成長脈絡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每一首經典聲樂作品均以獨特形式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并且通過藝術加工處理后的作品思想內涵和表現手法都產生了高于生活的強烈藝術感染力。因此,民族聲樂的藝術性在于它深深扎根于祖國歷史文化、文明進步、人文環境這片肥沃的土壤,經過藝術家以深邃的視角、靈活的藝術手段、高超的概括力二次創作后才得以形成作品并采用合理的藝術形式呈現,具備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兼容性,最終成為中華民族聲樂汲取古典音樂文化營養、借鑒世界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經典之作。從《蘭花花》《孟姜女》等聲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不難看出,這些歌曲完全源自北方草原、北方民歌的原生態,兼具獨特的地域文化和鄉土氣息,經過藝術加工升華后,將濃郁的鄉土特質融入時代藝術氣息,再經過演唱者飽含深情的演繹,作品的情緒感情、藝術表現力得到了質的飛躍,將生動的原始生活畫面進行藝術再現。歌曲《松花江上》傾注了作者對國家的擔憂情懷和對日寇的滿腔憎恨,表現了對疆土淪落、百姓遭受凌辱、山河破碎的悲憤感慨,將作者的幽怨之情通過歌聲和曲調加以演繹,既有濃濃的愛國情意又折射出對國破家亡的悲憤,歌聲旋律悠揚且具有濃郁的東北地方音樂特色,動人的旋律、如泣如訴的演唱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永遠不能抹去的痛楚回憶。
中國民族聲樂發展演化經歷了無數艱辛曲折,才創造出與中華五千年燦爛歷史文明交相輝映的優秀民族聲樂體系。新的歷史發展條件下,將民族聲樂發揚光大必然要走擴大民族聲樂的傳播影響、實現民族聲樂與世界各國其他藝術相融合的傳承創新之路。
第一,堅持以傳承本民族聲樂發展為主線,把民族聲樂作為發展的根與魂。在思想觀念上破除作品取材面窄、創作思維受各種傳統規矩限制的束縛。從中國民族聲樂源自民族、由人民創造的歷史唯物論角度出發,民族音樂要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德育教育和品德意識培養的精華,吸納融合西方聲樂的藝術技巧,促進民族聲樂藝術的升華。
第二,要注重加強民族聲樂作品的多元化特征。創作者要在尊重國內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發展對曲目進行二度創作,賦予聲樂作品觀賞性強、視聽效果佳的新特征。同時創作者還要把創新求變思想、格調清新的曲風融入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中,樹立科學思維正確地面對中西方聲樂教育的差別,從西方文化思維、審美特性等方面挖掘尋找先進文化元素,從而建立起中華民族傳統聲樂與國外聲樂領域溝通的橋梁,在發聲技巧、胸腔共鳴等方面充分展現聲樂作品的韻律之美。
第三,要注重把握民族聲樂作品的風格。在進行民族聲樂作品創作時,創作人員需要注重風格的把控,與時代進行深度融合,一方面,在進行曲調創作時,需要將民族風俗特點與藝術風格進行融合,使聲樂作品更加彰顯民族特點和時代要求。作曲家需要針對傳統聲樂作品以及原生民謠進行再創作,凸顯民族風格,并對曲調進行完善加工,使得原始生態音樂能夠展現新的生機。在創作中,作曲家可以融入個人對于民族聲樂作品的理解以及對于時代脈絡的把握,保留民族音樂的主要特征,使民族聲樂作品具有鮮活的特色,曲調風格能夠更加立體飽滿。另一方面,在語言創作中需要把握風格。民族聲樂作品離不開民族語言的表達,也離不開時代發展的要求。聲樂作品的風格不僅取決于旋律,更注重其語言表達。在進行語言創作時,創作者可以展現民族文化習慣特征,通過民族語言來彌補曲調的單一,增強曲調表達的連貫性,例如,在內蒙古民歌創作中,可以將長調與短調進行糅合,涉及當地美麗景色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
第四,我國民族聲樂未來的發展要在理論層面加強研究,完善本民族聲樂文化的理論系統,明確傳統聲樂與現代音樂融會貫通的途徑,使民族聲樂在展示藝術本真方面邁出新的步伐,此外在情感創作方面還要注重對樂器、表演、曲目理解能力的培訓。在當今全球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環境下,世界各國文化交融、人文交流、聲樂互通已成為一種趨勢。發展中華民族聲樂就要把自己置身于世界聲樂舞臺的大環境中,既要傳承又不能故步自封,堅持走民族聲樂不斷優化之路,壯大聲樂研究隊伍,形成民族聲樂理論體系的新格局。
民族聲樂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催生的產物,聲樂理論是對歷代聲樂發展規律的系統化、科學化、規范化總結。探討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中的時代性特征,要求聲樂理論家和廣大音樂界人士在繼承前人奠定的優秀傳統民族聲樂基礎上,積極吸收借鑒國外聲樂的先進理念與合理內核,秉承民族聲樂的科學性、時代性、藝術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明確民族聲樂的發展方向,為民族聲樂的發展提供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指導,將祖國民族聲樂事業不斷推向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