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楠楠
(哈爾濱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聲樂作品《飛蛾》篇幅短小,以精妙的構思及獨特的音樂語言描繪了飛蛾短暫的一生,從小切口進入,折射出引人深思的生命哲理與感悟。其歌詞創作樸實無華,雖然無華麗辭藻,但將飛蛾對生命價值的追求與其堅毅的品質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樂曲風格及音樂特色上,作曲家匠心獨運,巧妙設計短小但又相互銜接、融合的曲式結構,獨特的韻律、靈動的節奏型、輕盈的旋律走向、深刻的內涵,再加上演唱者高超嫻熟的演唱技藝、飽含深情的演唱形式,使得此部聲樂作品兼具內容、形式及深刻意蘊,增強了聲樂作品的藝術感染力,為當代藝術歌曲創作、聲樂演唱提供典范。
聲樂作品《飛蛾》歌詞質樸,雖無華麗辭藻的堆砌,但意蘊深遠,以生動貼切的語言描繪了飛蛾的一生。
歌詞以第一人稱視角切入,開場便凸顯角色身份,從生活中最為常見且極易被忽視的飛蛾入手,可謂視角獨特,特色鮮明。“我是一只飛蛾,請你不要笑我”,體現人們對飛蛾此種弱小、“低等”生物的嘲笑與蔑視。“遠遠地”“輕輕地”表現飛蛾輕盈的身姿,長途跋涉的艱辛,更刻畫出飛蛾常人所不能企及的堅毅品格。詞作家將自身代入到飛蛾這一角色中,以堅定有力的開場傾訴著飛蛾的內心,駁斥人們對于飛蛾的固有觀念,塑造有著磅礴生命力以及堅定信念且有著自身追求的飛蛾形象,運用歌詞將飛蛾鮮活飽滿、立體生動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只言片語卻有著千金之重。
聲樂作品《飛蛾》,看似描繪飛蛾的一生,實則以飛蛾的形象照進現實,展現這紛繁復雜的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忙碌的身影在城市街道中穿梭。“忽而高、忽而低,忽而右、忽而左”。這正是對大部分人群生活的真實寫照,追求生命本真的路上必然會遇到不同的選擇,面臨著重重困境,但生活如此,生命亦是如此,如飛蛾一般“只顧盤旋,不知躲閃”,盡管道路上荊棘叢叢、困難重重,但懷揣著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價值的孜孜追求,對真理的不懈探尋,才能夠找到開啟生命真諦之門。
歌詞中揭示了飛蛾撲火的本質原因,“為了一點溫暖和光明”。飛蛾看似漫無目的地左右、上下飛舞,實則是在追求會灼燒其生命的光明、希望、愛與溫暖。上一句歌詞,預示著飛蛾命運的轉變,代表著即將發生在飛蛾身上的偉大事件。當飛蛾發現夢寐以求的光明與溫暖后,毅然決然地選擇犧牲生命成就自身價值,歌詞在悲痛之中,又體現對飛蛾的敬佩與贊揚。
“縱然把生命化成灰末,卻也無話可說。我就是這只飛蛾,請你不要笑我。”飛蛾撲火的慘烈讓人們沉浸在悲痛之中,最后兩句歌詞仿佛是飛蛾的墓志銘,抑或是葬禮上的挽辭,是對飛蛾一生的精煉,對飛蛾品質的高度贊揚。也正是在歌詞的結尾之處,對飛蛾的形象與品質進行了升華,體現詞作家與作曲家對人性光輝的關照。在生活中,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的勞動者們,他們拿著微薄的收入,做著危險且又繁重、辛勞的工作,甘當社會的螺絲釘,甘愿被歸為平凡,但他們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為實現城市的發展與繁榮奉獻自己的體力,如飛蛾一般堅定。還有為祖國獨立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為打造科技強國夜以繼日進行科研的科學家,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等等,他們都是歷史洪流中的滄海一粟,但卻以平凡之軀做出可歌可泣的行動,如飛蛾一般,為了國強民富、社會安定奉獻自己,毫不畏懼。
聲樂作品《飛蛾》篇幅短小,但曲式結構的設計匠心獨運,精巧的節奏與悠揚的旋律,塑造更加鮮活的音樂形象,也為情感的傳遞與情緒的宣泄提供了“土壤”。
聲樂作品《飛蛾》的節奏型十分豐富,如弱起類節奏型內部,包含著平衡與統一的富有動力的節奏,以弱起奠定作品的音樂情感基調,輔之以具有動態感的節奏,打造出動靜結合的音響效果,使得音樂的進行流暢連貫,舒緩平穩,在體現飛蛾內心平靜、淡然的同時也彰顯出飛蛾追求生命價值的堅定信念。再如第2 段中,作曲家對基本節奏型內部進行了調整,使得節拍更加密集,音符的跳躍性也更為強烈,在以飛蛾的盤旋反襯忙碌生活的同時預設飛蛾命運的變化。此外,作品內還包含規整的節奏型,起到平衡與協調的作用,使得音樂的行進速度均勻平穩,突出樂曲的莊嚴肅穆、含蓄內斂,表達對飛蛾撲火的沉痛與嘆息。
《飛蛾》短小精悍,以僅僅百余字的歌詞描繪出飛蛾的一生與壯烈撲火的悲慘瞬間。這得益于作曲家精巧且獨具匠心的曲式結構設計。此部聲樂作品的結構按照歌詞的內容可以分為出場、盤旋、撲火、葬禮三大部分,以十分短小的篇幅體現飛蛾短暫但輝煌的一生,且曲式結構的設計契合飛蛾的習性以及人們的主要思維邏輯,在音樂的循環上升之中,飛蛾逐漸找尋到實現生命價值的方向。尤以最后葬禮部分最能夠引人深思,飛蛾肉體已被烈火灼燒,但其撲火的精神、對光明及溫暖的不懈追求品質得以升華,配合以挽辭式的歌詞,引發人們對生命這一深刻命題的思考與探尋。
聲樂作品《飛蛾》的調式、調性極具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特色,并巧妙地融合西方樂思與創作技巧。在“出場”部分,作曲家采用五聲調式中的D 徵調作為旋律的主要骨架,在其中穿插西方大小調式,展現出作曲家中西合璧的創作思路與技藝。在“撲火”部分,作曲家為體現危險性、緊迫性與壯烈性,對音樂進行了調性變化,調性不斷游離,與歌詞內容的“閃躲”相互呼應,體現飛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毅,并且為后續飛蛾慘烈撲火做好鋪墊。在“葬禮”部分,作曲家采用了十分平緩的e 小調,最后一句“我就是這只飛蛾,請不要笑我”落在“do”上,調性與第一部分相同,樂曲也在旋律上行漸弱中走向結束,令人無限回味。
聲樂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人聲與旋律的交相輝映,語言與節奏的密切配合,情感與音樂的協同并進,將打造出獨具魅力的審美意境。《飛蛾》便是一部帶有融合之美的聲樂作品。
聲樂作品《飛蛾》歌詞本身具有較強的韻律感,前兩句歌詞為六字短句,后兩句為5 字短句,均包含等長句子的重復,詞作家此種設置是為了體現音樂的平緩,與音樂的情感基調與情緒色彩相一致,以語言的力量、節奏的配合體現飛蛾平穩、淡然的自述。在描繪飛蛾忙碌的身姿時,作曲家創造性地在弱起類節奏型中進行節奏調整,與飛蛾輕盈的身姿相呼應,也與歌詞相襯托,表現飛蛾的盤旋形態,體現飛蛾尋求光明的堅定信念。在體現飛蛾撲火的場景時,詞作家一改之前的對稱方式,作曲家也增添了不規整的節奏性,體現事態的危急,預示著飛蛾的生命即將消散,使得歌詞語言與音樂節奏相一致。
《飛蛾》以生活中尋常可見的飛蛾為題材,描繪了飛蛾短暫但又輝煌的一生,最終飛蛾尋找到一生期盼的光明與溫暖,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從人性視角來看,對生命的逝去應該有悲痛、嘆息之情,但從飛蛾的角度而言,這是其實現生命價值,了卻生命遺憾,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因此作品的情感應當哀而不傷。就此部聲樂作品的音樂特點而言,作曲家主要采用了e 小調,旋律舒緩平穩,在節奏設置上巧妙設計了規整性節奏型、弱起類節奏型,并且對基本節奏型進行了調整與變化,在低沉哀婉的音樂中透露著一絲歡愉、動感與活力,正契合作品的音樂情感色彩,令人在欣賞中可以從音樂旋律、節奏等獲得心靈的啟迪,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
象外生境是中華傳統美學思想,善于以具象事物融入主觀思想觀念,豐富事物的內涵及外延,從而營造出更加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聲樂作品《飛蛾》中所刻畫的飛蛾形象,便是一種意象,其可以代表具備飛蛾品質的一類人,一類職業等。尤其是最后一句歌詞與首句歌詞的輝映,讓人們重新回憶起飛蛾自述時的自信、淡然、穩重與平靜,作曲家將最后一部分的旋律擴展為與第一部分一樣的規模,實現了對第一部分的再現,而此時飛蛾的肉體已經被熊熊火焰所吞噬,但其精神與思想卻得以流傳與延續,照進現實便是對無數平凡但奉獻一生之人的高度贊譽,實現了意象與現實的共通。
聆聽著名歌唱家方瓊教授所演唱的《飛蛾》,可以獲得心靈上的平靜,感受到聲樂演唱技術與藝術性統一帶來的獨特美感,也能夠體驗到訴諸人聲的蓬勃情感。方瓊教授演唱時的呼吸、咬字吐字,以及對音樂的處理,對音符時值的精準把握,這些高超嫻熟的演唱技巧來源于其對作品的深入感悟,對飛蛾形象的細致刻畫,加之其嗓音低回婉轉,極富特色,更加契合作品哀而不傷的基調,從飛蛾視角出發將飛蛾的一生娓娓道來,再加上飽滿的情感、對作品深入細致地分析,使得人聲與音樂相互協調,將飛蛾追求光明與溫暖的堅毅展現得淋漓盡致。
《飛蛾》是一部短小精悍但意蘊深厚的聲樂作品、藝術歌曲。其歌詞簡單質樸,僅僅百余字,語言邏輯流暢,結構布局清晰,以樸素的語言描繪了飛蛾短暫的一生,展現出飛蛾撲火的壯烈瞬間。在曲式結構上設計精妙,運用中西合璧的創作技法使得歌曲歷史感厚重且富有時代元素。在融合方面重視寓情于聲,聲情交融,且歌詞語言與音樂節奏、音樂旋律與深刻情感、意象選取與現實關照交相輝映,展現出非凡的藝術造詣,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并且能夠引人深思、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