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從麗 趙偉科 姜蘇航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 100083)
隨著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國民體制健康狀況成為了體育強國的焦點。少年強則國強,因此學校體育發展逐漸得到重視,解決學生體質日益下降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2020年8月31日,中辦、國辦和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印發后部分省市對于中考體育分值、考試內容、考試制度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每個上體育課的學生都要參加體育競賽,體育競賽將會成為大多數學生都能參與的賽事。2020年12月14日,教育部召開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加強德、育、體、美、勞。從2021年開始各個省、市都將要增加體育中考分值,并且與之前相比,增加幅度較高。盧元鎮在談體教融合時提到體育中考增加分值是屬于善意的強制,體育加入應試教育是以毒攻毒,體育中考沒辦法使學生做到自覺練習,只能加入到應試考試中才能夠使學生主動練習、重視體育運動和身體鍛煉,讓青少年通過運動養成良好運動的習慣,提高運動興趣并主動參與其中,這一旦成了學校里的一種氛圍,這種強制就變成了社會現象,這種強制讓學生們從眾,讓孩子們相互模仿。體育的一大特性就是吃苦耐勞、拼搏競爭,在運動過程中培養學生奮勇拼搏,不輕言放棄,勇奪第一的運動家精神。
2021年3月江蘇省教育廳、體育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中著重強調體育課不再為文化課讓道,而是與文化課同等重要,并且稱中考體育分值權重要占總分10%以上,《實施意見》稱到2025年江蘇省全省創建1500所省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青少年普遍掌握1-2項運動技能。該《實施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江蘇體教融合工作將駛入快車道,更多的青少年學生能夠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青少年競技體育賽事也將得到蓬勃發展,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和升學等問題也將得到解決。體育中考制度從開始至今已經走過了42年,期間經歷了試驗期、改革期、發展期3個階段。1980年開始在全國大范圍推廣,2000-2005年對體育中考考試項目、評分標準、考試制度等進行了確定,對學校體育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國體育中考是由當地教育部門負責實施,所以各地方的考試模式、考試項目、考試分值、考試制度也都存在一定的差異。體育中考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保證中考體育的實際作用,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保證考試公平公正,合理的評價學生身體素質。近年來,我國學生體質逐年下降,小胖墩、近視成為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最大的憂患。國家不得不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實施體育中考、體育進高考的口號也呼聲高漲。
本文通過研究體育中考改革新政策對學校體育發展的影響,對學生、教師、家長、社會的利處,對其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體育師資建設的促進作用,在新時代體育強國背景下推動素質教育和體育學科建設長期發展。
根據研究需要,以中國知網為途徑查閱關于體育中考、體育中考政策變化相關文章。檢索“體育中考”、“中學教學”、“政策變化”等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文獻資料庫中查閱相關方面的文獻資料,并對這些文獻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為本文的研究夯實理論基礎。
通過查找以往國家、地方出臺的與體育中考有關政策文件,對與體育中考有關政策文件進行總結、探究體育中考改革、發展過程及其主要變化。
從1979年在上海市崇明中學進行首次體育中考嘗試至今已經走過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這40多年間從國家層面的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到地方都在為體育中考的合理性、公平性、實用性、有效性不斷地做出新的嘗試和改革,期間發布了若干件指導性文件(表1)從1979年開始體育中考試點到1990年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的科目。讓中考體育從少數的試點逐漸向全國推廣,成為全國各地中考的必考科目。從最初確立考試制度出臺各類文件法規,體育中考的成績納入最終的中考成績,因此,體育學科在學校教育的地位大幅度的提升。體育中考發展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程,從試點到大面積推廣再到全面覆蓋實施。考試的目的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從著眼于學生體制變化到納入高中階段招生考試總分不再單純看重體質,而是更為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雖是以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為目的,但同時提高了體育在學科的地位,并為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全身心發展助力。

表1 體育中考發展期間國家出臺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2016年9月18日,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標志著體育學科作為中考計分項目正式在全國推行。從1979年開始第一次嘗試體育中考制度,再到全面開始實施體育中考成績納入總分的幾十年間。從國家層面的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確保教育、考試的公平性、合理性、實效性,為推進素質教育提供正確的導向作用。2016年之前體育中考政策變化對比。如表2:

表2 中考新舊政策對比分析
(1)考試目標發生變化。
體育中考的目標定位發生改變,不再以學生的體質健康和高中階段招生考試為單一目標,而是更為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以“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為主要著力點,更加強調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2)考試形式發生變化。
考試的組織形式發生變化,從最開始的終結性考核評價發展到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學生不再以一次考試就決定成績分數,大大減少了學生因為天氣、氣候、身體等原因而造成的考試發揮的不夠理想而失去較多分值的現象得到非常大程度的改善,使得考試更加公平、合理。一考定分數的情況將很少出現。而采用過程性評價加總結性評價的考試形式,這樣不僅能夠實現對學生體質情況、體育分數的考核還能夠促進學生對于體育課積極的態度,在過程性評價中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表現、上課態度等都是決定著學生分數的選項,采用過程性評價激勵的不僅是學生的積極性,還能夠更大限度的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增加體育教師在體育中考中自我意識,提高體育教師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過程性評價打分的權力交給體育老師不僅對學生和教師都能夠起到促進作用,也能夠在最后的終結性評價考試中能夠更高效、準確地完成各項測試。
(3)考試分值發生變化。
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以及2020年8月31日,中辦、國辦和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兩個通知更加堅定了各省市地方對體育中考分值增加的決心,為各省市體育中考改革下了一顆定心丸,指明了學校體育發展道路和發展方向,并且要求逐步提高體育中考分值。在中考體育改革之前大多數省市的中考體育分值在5%左右。天津市體育中考的分值由最初的30分提高到40分,而新分值的劃分由平時成績18分及統一測試成績22分構成。2021年3月江蘇省教育廳、體育局依據《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中著重強調學習與身心發展并重,在中考成績中,體育成績要占據總成績10%以上。《2019年蘇州市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方案》,蘇州市實行初中畢業考試與升學考試兩考合一。2019年體育中考的分值由之前的40分調整為50分,其他科目分值保持不變,中考總分隨之調整至740分。云南省教育廳在2019年12月27日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將語文、數學、英語、體育都設置為100分,這一舉措史無前例,創造了體育有史以來的新篇章。廣州市教育局在2月22日發布《廣州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體育與健康考試實施意見 (征求意見稿)》,主要是在增設球類考核項目、中長跑和1min跳繩等項目考試標準發生變化,其余一些項目考核標準做了小幅度的調整,體育測試的分值由之前的60分提高到了70分,在評價體育素質的分值上有了一定的優化。
(4)考試項目。
體育中考改革前項目設置主要以素質項目考核為主,設置必考項,學生選擇余地小。只需要通過反復的枯燥的練習甚至有一部分通過先天良好的身體素質就能獲得高分甚至滿分。其中耐力項目包括 1000m(男)、800m(女)速度;爆發力項目:50m、立定跳遠(學生自選一項);力量類項目:包括1min仰臥起坐(女)、單杠引體向上(男)、前擲實心球(三選一);技能類項目:包括籃球技能、排球技能、足球技能(三選一)、坐位體前屈、跳繩等項目。而在體育中考改革后加入了游泳項目,部分地區考試項目不再設置必考項,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考試項目,以實現對其自身利益最大化。
體育教師在所有學科教師當中的地位較低,體育老師文化程度低專業知識匱乏,思想素質差一類標簽進行標榜,體育課不重要,教體育課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造成了在意識上對體育老師輕視,而中考將體育納入升學考試總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體育學科的地位,體育教師也得到重視,在改革之前體育教師評獎評優職稱評定,年終績效評定都處于劣勢,晉升空間小,機會少,因此體育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也受到打擊,在學校中參與感、工作幸福感低。《意見》中明確規定,從2021年開始中小學要配齊配足體育課,體育教師也會相應增加,不再會出現一個體育老師帶十幾個班的情況,對體育老師的工作量進行了減負,提升工作質量。體育納入中考總分,體育學科的地位得到提升,體育教師地位也隨之提升,體育不再是副科,而是與語文數學英語一樣重要,體育教師的擔子更重,責任感使命感更強。
大多數學生,對體育課不感興趣,只對有趣味性的體育游戲,娛樂性的體育活動表現出較喜歡的態度。而傳統的體育課枯燥、乏味,以考試項目為主要上課內容,出現“應試教育”的傾向,讓學生從心理抵觸這門課程。進而忽略了學生需要個性發展的問題。而新體育中考方案的出臺考試項目增加,需要教師多樣化開展教學方式,多種組織形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實施教學。考生的選擇性更加豐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訓練,能夠提高課堂活躍氛圍,目前大多數地區采用的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能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展現自己的意愿。
2018年《全國義務教育質量檢測報告》顯示,44.3%的小學四年級學生每周體育課課時少于3節,有60.8%的中學每周體育課課時少于3節。該報告對即將參與中考的畢業年級學生的描述則是情況更不樂觀,教育部2021年6月23日發布《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增加體育教學方式改革的有效性、可行性。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需求,有選擇性的開展各種專項技能課程與基本體能訓練課程,既培養學生運動技能,又能使學生力量、耐力、速度等各項齊頭并進。使學生既學到技術又能輕松通過體育考核。中考體育納入總分增加體育中考比重,促進課程多樣化、合理性、實效性,加大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課程實施力度。加強體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增加在職體育教師培訓機會,使得體育教師的知識庫得到更新和豐富。正確體育觀的形成是體育中考改革的一大成果,能夠讓體育在正確的方向上可持續發展。
中考增加體育科目并且納入中考總分能夠很大程度的提高家長對體育的重視,通過考試的方式使家長主動去了解體育,認識體育。家長對于體育的重視能夠直接帶動校內校外的體育活動、校內教師督促、學校以外家長督,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高體育專項運動技能,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不僅能夠起到促進社會體育、群眾體育的發展,還能夠促進體育經濟和競技人才的培養,對引導我國全民健身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我國體育與強國建設建成堅固堡壘。
體育中考從個別學校試點到省試點再到全國推廣,從象征性的測試到納入中考總分再到提高中考中體育分值成為與語數外并駕齊驅的四大主科之一并非偶然,而是體育中考30年來的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當代社會發展與體育發展的產物,從終結性考試到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擺脫應試教育真正實現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不再是評判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讓考試成績與學生興趣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地形成體育運動的習慣養成終身體育意識;另一方面國家在出臺文件政策的同時也要加大監管實施力度,杜絕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加大體育經費投入,保障體育器材設備,體育場館能夠高效利用。中國夢包含體育強國夢,少年強則國強,以體育中考的形式促使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培養運動習慣是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