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鑫
(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江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要緊緊抓住發展機遇,進一步推動城鄉公共體育的創新發展,促進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到農村公共體育活動中,實現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制度創新改革。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是鄉村振興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是實現我國體育強國夢的重要途徑。
首先,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建設需要相關主管部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鄉村發展需求,制定正確的發展方向。以江蘇地區的農村公共體育發展為例,當地鄉村人口不斷增加,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城市較低,對新農村公共體育事業發展產生一定的制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在我國體育事業建設發展任務中占據重要位置。相關部門制定針對性的有效措施,能實現當地農村體育基礎設施的完善,及時發現和總結其中存在的管理和設施運用等多方面的問題,加強監督管理力度,不斷向落后鄉村增加體育運動設備,更加符合新時期農民群眾的健身運動需求,有效改善體育條件,促進鄉村公共體育進一步發展,為我國體育事業創新發展提供一定的促進作用。其次,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能夠有效推動基層體育文化發展,實現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轉變傳統體育理念。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優化農村體育活動宣傳和規劃,能夠促進農民保持健康的精神和身體狀態。相關工作人員根據農民的現實需求和情況,不斷組織多種類型的體育活動,充實農民的日常生活,放松身心,有助于農村地區不斷創新科學合理的體育活動,根據農民群眾的個人興趣愛好,培養積極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逐漸轉變農民的思想理念,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江蘇地區相關部門逐漸擴大服務范圍,與群眾創建良好的關系,積極宣傳體育文化,能夠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部分農民群眾受到傳統理念的影響,對體育活動存在一定的錯誤認知。江蘇地區部分偏遠農村,農民生活水平較低、經濟不發達,在實際生活中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等多個方面存在差異性,且普遍文化素質不高。
江蘇地區受到多種相關因素的影響,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較低。當地政府在相繼出臺相關政策,給予一定支持和保障的同時,增加資金投入,提高鄉村公共體育服務整體水平,但該地區供求結構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鄉村地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只有政府機構作為供給主體,缺乏豐富的建設路徑,造成政府難以有效地根據鄉村基層群眾的實際狀況,提供相適應的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和設備以及政策支持,供給內容存在不對稱現象,出現公共體育資源浪費的現象,難以滿足鄉村農民群眾個性化發展需求,不能實現服務農民群眾的目的。另外,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應結構中,農民實際參與度較低,相關服務內容和形式不能有效反映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造成供應數量和質量不對稱,供應缺乏實際成效,出現供需困境。
現階段,江蘇地區鄉村體育活動組織和開展受到傳統思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部分農民對新型活動和體育器材等缺乏了解,政府相關部門需要結合當地實際需求,大力培養更多專業人才。現階段,部分體育人才自身的價值觀念與未來發展規劃等多個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性,大多進入城市從事教師或者其他行業,造成農村公共體育活動開展缺乏專業體育指導人才。另外,政府工作人員對農村公共體育事業發展缺乏重視,同時體育專業人才沒有正確認識到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提升的重要性,需要政府重點解決體育專業人才緊缺問題。
鄉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是江蘇農村發展的重要依托。鄉村地區缺乏各項服務資源,同時資源配置過程中缺乏針對性規劃設計,大大降低了資源利用效率,甚至部分鄉村僅僅有簡單的體育設施,不能有效地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以及提供多元化的公共體育服務。
政府部門制定合理完善的監督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工作開展效率,促進公平公正性。當前,江蘇地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在公共體育產品配置工作中監督管理不全面,服務質量提升緩慢。首先,社會監督沒有得到充分應用。該工程規劃施工過程中,從工程投標選址、資金籌備到工程建設完成使用,主要通過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和體育部門人員指導和監督,沒有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和鄉村體育組織等監管主體的作用,同時社會監督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造成社會監督參與度不高,出現虛假監督和漏監督問題。其次,相關部門沒有科學合理地制定針對性的監管問責制度,大多是按照政府相關政策進行管理,配置各項體育資源,相關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權責不明,產生較多腐敗現象。此外,相關法律法規監管和政府管理機制不完善,在實踐服務過程中,產生管理人員消極怠工,決策過程中主觀隨意性強,工作效率較低,監管相互包庇等問題。政府主管部門和體育部門之間缺乏明確監管職責,容易出現相互推卸責任的現象,難以有效保證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最后,與監督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執行力不足,相關工作人員在各項工作中,沒有全面學習和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內容,造成體育設施建設不完善等問題。
以江蘇農村作為分析對象,政府制定的相關決策中存在供給內容單一、供需不匹配、服務質效不達標等問題。因此,政府主管部門工作人員需要結合農民群眾的生活實際,滿足他們的實際需求。政府傳達的相關政策決議,需要基于農民群眾的實際要求進行規劃和實施,實現該體育服務更好、更快地發展,不斷改進和完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結構。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在農村公共體育建設中引入市場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創建相應準則,積極擴大供給范圍。在公共體育服務供應建設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和鼓勵農村社會組織和公民參與,根據江蘇地區實際管理能力水平,提供針對性較強的供應活動和內容,有效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提高體育公共服務質量。
在體育活動開展中,需要加強各項設施設備的管理力度,避免自然氣候和人為因素對其產生的損壞,發揮體育資源的最大應用價值。同時,相關主管部門要創建符合實際狀況的管理機制,加強場地和基礎設備的管理力度,同時制定相應的管理維護措施,調動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及時發現體育設施存在的安全隱患,采取相適應的檢修和維護手段,保證體育設施的安全可靠性。政府供給方式,需要工作人員全面考量鄉村實際人口狀況和特點,調查鄉村地區人口密度、年齡等,提供相適應的體育資源,提升設施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更加符合農民群眾不同層次的體育運動需求,增強體育服務資源的實效性。
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生活質量得到較大改善。在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滿足的基礎上,農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迫切,進而對體育賽事的組織和公共體育基礎設施完善的需求,更加強烈。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創建合理完善的公共體育服務監督管理制度,保證監督制度的公平、高效性,科學合理地配置公共體育產品,提升公共體育服務各項資源的應用價值。相關主管部門應優化和完善公共體育服務監督管理制度,避免出現腐敗現象,增強政府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保證各項工作的合理有效性和合規合法性,進一步保證公共體育服務公平、公正供給。同時,相關主管部門要制定相適應的公共體育服務監督問責制度,有效監督工作人員行為,應用責任劃分、執行到位的監管方式,避免各個部門和管理人員之間相互推卸責任。對公共體育服務產品合理配置過程進行有效約束,避免監管人員濫用私權,造成公共體育產品配置不均衡。相關部門應保證各項監督工作的合法合規性,解決農民針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投訴等相關問題,確定社會監督地位,為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提供充足的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質量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有效促進了農村地區公共體育活動和體育文化的結合,不斷豐富農村公共體育服務的供應方式,完善體育基礎設施,突破了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需困境。相關管理人員應加強農村公共體育服務資源平衡供給和管理力度,更加符合新時代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推動鄉村體育事業發展,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