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寒 徐正旭
(常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常州 213164)
殘疾人體育又稱特殊體育、傷殘人體育,而殘障人體育的參與主體是在聽力、視力、語言、智力、肢體等方面存在缺損的人。筆者認為,殘疾人體育器材可釋義為協助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在運動過程中保障其安全的器材。從延伸角度講,殘疾人體育包括殘疾人學校體育、殘疾人競技體育、殘疾人群眾體育3 個層次。該文所指的殘障群眾體育為殘疾人群眾體育,文中所指的殘障群眾體育器材,是只為殘疾人群眾而設定的體育器材。
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體育運動的發展,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不斷高漲,體育活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體育作為一種特殊人群的體育運動,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國《殘疾人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等相關法律文件的頒布為推動殘疾人體育事業發展和維護殘疾人的權益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2011 年,我國將“大力推進殘疾人體育”納入《全民健身計劃綱要(2011—2015 年)》,開創了殘疾人群眾體育發展的新階段。2016年,我國推行殘疾人體育健身計劃,倡導平等的理念和共享的實踐,為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提供權利保障。同年,我國推出《“十三五”加快殘疾人小康進程規劃綱要》《殘疾人文化體育工作“十三五”實施方案》,殘疾人體育運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應積極推動殘疾人康復體育、健身體育、競技體育的協調發展,提高殘疾人體育鍛煉的參與率與覆蓋面。
該文以我國高度重視殘疾人體育發展的背景為前提,展開我國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研究。研究表明,我國殘障群眾體育器材處于剛起步狀態,存在法律不健全、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進而對我國殘疾人體育器材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應對策略,為我國殘疾人體育器材朝著科技化、多元化方向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旨在促進我國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蓬勃發展。
SWOT 分析法,即態勢分析法,該文即是剖析與研究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內部優勢(S)、劣勢(W)、外部機遇(O)與挑戰(T)。
2.1.1 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迅速
1984—2016 年我國共參加了9 屆殘奧會,從紐約殘奧會的24 人發展到里約殘奧會的499 人,獎牌數目從紐約殘奧會的14 枚發展到里約奧運會的239 枚。據統計,我國共蟬聯4屆殘奧會金牌榜第一,殘疾人競技隊伍在殘奧會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足以證明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正在不斷發展。
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取得的成功,離不開政府重視配套設施和服務的建設,為保證殘疾人競技體育持續穩定的發展,為殘疾人運動員提供了高質量、高水準的運動器械。科學合理的運動器材能幫助運動員取得比賽的勝利,所以大型運動會的現場也是相關體育器材的“秀場”。例如,河北盛大華健公司就為我國盲人乒乓球設計出比賽使用的盲人乒乓球桌、球拍、比賽用球以及運動員專用眼罩。貼心的設計,使研發的體育器材應用于全國殘運會、亞洲殘疾人乒乓球錦標賽等重大賽事中。從殘疾人競技體育器材的普及到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發展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政府和社會企業開始高度重視殘疾人競技體育器材研發,這是發展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良好開端。
2.1.2 無障礙設施的建設受到重視
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是國家重視殘疾人體育的重要表現。“十五”計劃將“積極推進無障礙建設”列為重要內容,全國上下積極開展無障礙設施建設。此外,各種信息媒介也充分考慮殘疾人等群體的特殊性,有選擇與針對性地進行改造,無障礙信息也因此得到高度重視。無障礙設施的建設,方便殘疾人的基本出行,為殘疾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在無障礙設施和無障礙信息協同發展的基礎上,殘疾人體育場所的無障礙設施得以改善。例如,廣州大部分場館都有不同程度的無障礙體育設施,還設有專門為殘疾人體育訓練而建成的綜合性體育場館——廣州殘奧運動中心。積極構建無障礙設施和無障礙信息是促進殘疾人積極參與社會的物質基礎,為研發殘障群眾體育器材提供了技術保障。
2.2.1 法律不健全
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出臺的有關殘疾人體育器材的法律文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不夠嚴謹,不具有權威的法律效應,如《體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公共體育設施應當向社會開放,方便群眾開展體育活動、對學生、老年人、殘疾人實行優惠辦法,提高體育設施利用率。該文件中的“應當”為呼吁性詞語,沒有對公共體育設施開放提出強制性要求,因此實行起來十分困難。《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第四條規定,文化、體育、娛樂和其他公共活動場所中,為殘疾人提供方便和照顧,有計劃地興辦殘疾人活動場所。“有計劃地”是興辦殘疾人活動場所提出的目標,可操作性不強。我國關于殘疾人體育的法律文件大多是倡導社會為殘疾人提供免費的場館設施,沒有闡釋違反規定的懲罰措施,不具有權威的實施性,對于改變殘疾人體育器材落后的現狀,不能取得卓有成效的指導性效果。
2.2.2 專業人員匱乏
現代殘疾人群眾體育運動的一大特點就是高科技。主要體現在殘疾群眾在參與體育活動中使用的體育器材上。在殘疾人運動過程中,使用的器材必須契合各自身體特征,這就需要掌握多種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的參與。研發殘疾人群眾體育器材的科研人員,不僅要掌握簡單的知識、技術,更應具備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術融會貫通的能力。比如,T42、T43、T44級下肢跑必須佩戴假肢,這便涉及碳纖維假肢的設計與運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假肢質量輕,強度大,性能好,可實現標準化生產。但目前,國內假肢大部分還是應用傳統型產品,如鑄鋼、木材、鋁合金等,不僅質量差、性能差、標準化程度也不高。然而,這只是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一個縮影,我國的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研究還處于剛剛起步的狀態,因此,對高水準、高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增加,相關具備專業素養的科研人員任重道遠,培養綜合型科研人才是研發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關鍵因素。
2.2.3 資金投入不足
殘疾人體育事業需要資金支持,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據不完整統計,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827122 億元,其中體育文化和傳媒支出3367億元,占GDP的0.41%。而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體育產業占GDP 的比重均達到2.5%以上。截至2018年,我國建立并投入使用的殘障人員綜合服務設備有2000多個,總面積在500萬m以上,總投資額在140億元以上。相對于我國體育消費總額1.5萬億元而言,占整個國家人口總數6.2%的殘障人員,在體育投入資金的占比僅僅只有1%。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研發和維護相較于普通體育器材費用高,現階段國家對殘疾體育投入的資金并不能支持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發展。
2.2.4 管理體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存在管理方式不科學,管理體系相對松散且不專業的問題。在管理上,各級殘疾人體育機構歸屬中國殘聯,而在具體的活動組織和指導方面又歸體育總局群體司,人為地造成了權、責不一致。現階段,我國的殘疾人體育事業多為政府支持,非政府組織對其支持明顯不足。盡管現在我國逐漸從政府管理向企業管理過渡,但仍然避免不了人事、資金、經營、管理等相關利益分配的沖突。殘障群眾體育器材是關乎殘疾人體育發展的重要部分,理應為促進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科學合理發展設立專門機構。
2022 年北京殘奧會的開展,為我國發展殘疾人體育運動提供了寶貴的契機。冬殘奧會運動員受到自身障礙的影響,對比賽場地、器材、環境的配置都有更高的要求。輪椅冰壺作為此次殘奧會的重點奪金項目,被賦予極大期望。但根據調查,此項目在準備過程中仍面臨著后備人才稀缺、場地不足、器材昂貴等問題。單從器材方面來看,制作冰壺的原材料稀缺且制作時間長,輪椅冰壺所使用的冰壺石以及投壺杖大多依賴于國外進口,其次是使用器材昂貴,輪椅、投壺杖、輔助支撐架、運動服裝手套的價格區間為1000~5000 元。昂貴的器材限制了輪椅冰壺項目的開展。值得慶幸的是,我國大力支持此次殘奧會的籌備工作,提供了政策和財政保障,并提供了訓練場地和訓練設施支持,配置相關訓練器材,保證訓練的順利完成。通過備戰此次殘奧會,我國不僅更加重視殘疾人體育運動,而且更是找出目前我國殘疾人體育運動存在的弊端,有針對性地為殘疾人體育提供各方面扶持。
國外殘疾人體育發展比我國起步早,基礎雄厚。無論技術還是質量方面,都優于我國,隨著我國體育消費水平的提高,市場規模擴大,選擇進口的體育器材更能夠滿足我國殘障群眾對體育器材的需求。有關數據顯示,在我國進口的各類體育用品中,體育器材類占體育用品的比例最高。2016 年,我國體育器材進口額為7.34 億美元,占當年體育用品進口總額的69.3%。其中,跑步機、滑板以及其他健身及康復器械位居首位。國外進口的體育器材對我國的產品造成了很大的沖擊,這是我國發展殘障群眾體育器材面臨的一大挑戰。
3.1 1完善相關法律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保障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有力武器。政策保障和法律保障是我國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發展的前提。參考國外殘疾人體育發展比較成功的國家,其殘疾人體育運動事業的成功離不開制定有效的法律。英國于1995年制定的《反殘疾人歧視法》修正,是對英國殘疾人事業影響最大的一部法律。這部法律確定了殘疾人所擁有的工作、教育、利用公共交通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權力,并指明歧視殘疾人的行為是不能容忍的。其法律主要保障了殘疾人的基本權利,是強制性的法律文件,具有法律效應。殘障群眾體育器材是殘疾人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應在殘疾人體育受到法律保護的前提下推動我國殘障群眾體育器材高質量發展。
3.1 2注重人才培養
信息化、多元化的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研發,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為此,我國應著重培養研發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創新型人才。目前,人才的流失和匱乏仍是研發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絆腳石。我國應當設立專門的科研部門,適當引進和培養研究殘障群眾體育器材方面的人才,提高相關人員的科學文化水平,做好相關科研人員的扶持工作。各大高校也可以開設相關專業,為國家發展殘障群眾體育器材輸送人才。基于學校培養這一點提出以下建議:(1)加大學校體育科研人員個人能力的培養力度,提高綜合素質;(2)為學生科研提供資金,實行科研獎勵制度;(3)樹立科研思想,加大科研監督評價力度。
3.2.1 深化體育與科技的融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賦予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中國已經進入自動化、信息化發展時代,體育與科技的融合是加快實現殘障群眾體育器材高質量發展的不二選擇。隨著互聯網技術及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也應當在我國殘障群眾體育器材中普及和應用。再者,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并消化吸收加以創新,應用于研發我國殘障群眾體育器材。體育與科技相融合,符合我國科技創新的潮流,通過運用科學技術,使得研發出的健身器材更加科技化、創新化,研發出符合不同殘疾人身體特征的健身器械,改變我國殘疾人健身器械需要從國外進口的現狀,智能化的體育器械能夠引導參與健身活動的殘疾人獨立訓練、精準訓練。
3.2.2 實現體育器材技術轉移
技術轉移是指某種技術由某一地點或實踐領域,應用于其他地點或領域的過程。為實現我國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高質量發展,可將我國現有的體育器材技術應用到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研發上。例如,使用石墨烯復合材料的體育器材力學性能和熱學性能有很大增強,并且石墨烯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設計性和硬度。所以,使用石墨烯復合材料制作的球拍,拍框的質量提升,球拍更加扎實,擊球性能加倍。而將石墨烯復合材料這一技術應用于殘疾人假肢研發,可以提高現有假肢的靈活性,減輕假肢的重量,解決目前肢體過于笨重的問題。
打破傳統思想觀念。受到傳統思想因素的影響,很多人不能認識到體育運動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他們認為,體育運動是健全人的游戲和鍛煉,對于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仍有很大的偏見,這些偏見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除了社會傳統思想觀念等外界因素影響殘疾人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外,殘疾人自身心理因素也會對其參與體育運動產生嚴重影響,他們把自己當作是家庭的負擔,不愿意走進社會進行正常的社交,所以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對他們來說更是微乎其微。這種現象在我國非常普遍。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緊跟時代的腳步,不僅要改變普通群眾對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的觀念,更重要的是更新殘疾人對自身參與體育活動的認知。使用和發展殘障群眾體育器材,首先需要提高殘障群體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其內驅力,才能讓殘障群眾體育器材應運而生,不斷發展。
殘疾人體育作為我國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側面反映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殘障人員在參與體育活動中使用的器材是其安全、提高效益的重要保障。我國殘障群眾體育器材還處于剛剛起步的狀態,任重而道遠,仍需要社會各個階層為其發展付出努力。為保障我國殘障群眾能夠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更好地融入社會,回歸社會,我國應增加無障礙體育場館和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的建設,促使殘疾人體育運動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該文分析了我國殘障體育器材的優勢和限制我國殘障群眾體育器材發展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殘障體育器材問題的對策,可以從改善政策,擴大資金投入,體育與科技相融合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