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600)
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我國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8%,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70%以上。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偏低,缺乏鍛煉、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較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問題日益突出。隨著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斷延長,加之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和行為危險因素流行對慢性病發病的影響,中國慢性病患者基數仍將不斷擴大,防控工作仍然面臨巨大挑戰。慢性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國家和個人及其家庭經濟負擔較重。體醫融合在健康促進及疾病預防、康復等方面的作用已被證實。由此可見,我國需迫切推進體醫融合的課題研究。該文主要介紹我國體醫融合的現狀,通過總結美國、德國、日本等典型發達國家在推進體醫融合方面的發展經驗,以期為我國當前的困境找到適合的“解藥”。
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實現全民健康。2017 年,國務院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要求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建立健康管理長效工作機制。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制定印發《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發布并細化15個專項行動的目標、指標、任務和職責分工,研究疾病的綜合防治策略,為全民健康指明了方向。國務院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體醫融合的快速發展。
各地響應國家政策開展一系列體醫融合試驗試點,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海淀區的體育局、社區、醫院三者聯動的體醫融合模式;上海體育局推出的“1+1+2”社區工作團隊模式;安徽省體育局、社區和科技企業三方協作的體醫融合社區試點等。在這些體醫融合的探索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難,如政府參與力度不足,責任分工不明,缺乏體醫融合專業人才等。我國體醫融合在邊試驗、邊摸索中發展緩慢,可以借鑒其他國家體醫融合發展較為成熟的經驗,解決我國面臨的體醫融合問題。
美國作為體醫融合的倡導者和先行者,體育、醫療、衛生、教育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強調體醫深度融合,通過協調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權利與責任,構建了可持續的協同治理路徑。從1980年開始,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作為美國政府公共醫療服務的最高行政職能部門,主導并聯合基層政府、專業研究機構、社區中心及民間組織,每隔10年更新一次“健康公民”計劃,并出臺相應政策,構建頂層設計、主體多元、責任分擔的體醫融合協同治理框架,在非營利組織強力支撐下,以體力活動為其主要運動方式,大力推進體醫融合,促進國民健康。美國體醫融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均取得了大量成果。
德國在體醫融合實踐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4種發展模式,包括社區嵌入型、項目型、整合醫療型和醫保激勵型。社區嵌入型即依托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社區醫院、社區康復中心以及社會體育組織,推進體醫融合。項目型對不同慢性病患者的體醫融合專項行動進行全程策劃、監控、管理和協調。整合醫療型實現醫療、護理、康復的全程無縫銜接。醫保激勵型則依托全民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直接的“紅利”激發公民體育鍛煉的興趣,使公民更為主動地參與到體醫融合健康促進的過程之中。從以上可發現,德國政府擁有自上而下的職責分明、分工合作的完善機制;全民醫保制度激發機構、民眾的積極性,為體醫融合提供持續動力;完善的體醫融合人才培養機制保障基本的人才需求;龐大的社會組織保障體醫融合的全方位宣傳和順利開展。
日本體醫融合服務模式主要有福利型、整合醫療型和商業型3種。福利型模式主要由社區綜合俱樂部的全科醫生和健康運動指導員對患者進行指導。整合醫療型模式是各級醫療資源聯動為患者連續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體性服務。商業型模式以營利為目的,為不同層次居民提供環境和專業性強、豐富多樣的體醫融合服務與產品。從以上模式可發現,日本政府主導構建了職責明確、分工合作的多元主體協同推進體系;轉變民眾陳舊觀念,植入體醫融合理念;打造“一貫制”體醫融合人才培養與保障體系是日本實施體醫融合的基礎力量。
在推進體醫融合過程中,不論是美國,還是德國,抑或日本,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職責明確、分工合作、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這些詞匯,這些恰恰是我國體醫融合中最欠缺的地方。所以,政府必須做好頂層設計。雖然政府制定了很多推進體醫融合的政策,但是由于責任主體不明確等原因,導致落地困難。醫療部門和體育部門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機構,政府應出臺政策以明確兩個機構的責任、分工和合作細則,并由上而下地逐級分配任務和構建合作形式等,利用上傳達,下反饋的策略,協同推進我國體醫融合的發展,各級政府應積極吸納非營利社會組織,構建由政府主導的職責明確、分工合作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
典型發達國家在推進體醫融合的過程中,均強調宣傳體醫融合的重要性。我國民眾大多對體醫融合的好處知之甚少,無法激發民眾的積極性,只有更新人們對體醫融合的認知,才能解決以上問題,達到預防疾病、身體健康的目的。建議綜合性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體醫融合貫穿于工作中,對運動鍛煉的好處及其與身體的關系等基礎知識進行宣教和科普。借助強大的互聯網系統,開展體育健兒和名醫名家上節目的活動,開啟相關公眾號、視頻號等,共同宣傳體醫融合的必要性和好處。
人才是推進體醫融合的基石。我國極度缺乏體醫融合方面的專業人才,但有大量體育專業和醫學專業人才,如何融合兩大專業成關鍵。建議政府倡導開設體醫融合專業,政策引導并傾向體醫融合人才培養且重視體育教育,可以參考日本和德國制定的標準。體育專業和醫學專業跨學科相互滲透,建立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體系。政府制定政策,提高體醫融合從業者的社會地位和薪資待遇。
3 個國家均為民眾提供免費的體醫融合服務和產品,也有少部分付費項目。在我國的醫保支付范圍內,不包括體醫融合的服務和產品,無法從根本上激發大眾體育鍛煉的興趣。因此,應改革現有醫保制度,將體醫融合的服務和產品費用包含在內。加大對體醫融合宣傳的同時,從根本上調動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改變原有生活方式,能極大地推進體醫融合的發展,達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