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忠金
(哈爾濱體育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8)
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生的知識面得到全面拓展,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但是身體素質卻日益下降,學生缺乏體育鍛煉,體質堪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以計劃行為理論來分析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狀況,可以進一步解釋這些現象的原因,為促進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提供新思路,同時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計劃行為理論起源于Ajzen和Fishbein(1975)提出的理性行為理論,經過持續不斷的演變、發展,逐漸趨向于成熟,并應用于預測和了解人類的行為觀念。該理論已被廣泛用于教育、旅游、體育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主要由三方面組成,一是行為態度,是指個人對于執行某種特定行為所持有態度以及偏好;二是主觀規范,是指個體對于是否執行某項行為所感受到的社會影響壓力;三是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個體對執行某一行為難易程度的提前預測感知,個體的自身條件和資源都會對其執行某一行為產生促進或抑制作用。
目前,已經有不少研究將計劃行為理論應用于體育領域中。例如,沈夢英研究發現,久坐和缺少體育鍛煉都能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水平,人們的主觀規范和行為態度對于促進體育鍛煉的作用更為顯著。張強等利用計劃行為理論,對四川省農村青少年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索,得出四川省農村青少年嚴重缺乏體育鍛煉,同時發現主觀規范是影響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尹龍通過干預研究實驗對學生進行調查,認為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與其他多種因素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且相關性顯著。許登云等人以計劃行為理論為依據,分析了居民體育參與意識與實際上的體育參與行為相互背離的原因,得出了行為態度和主觀規范是導致其意識與行為相背離的主要原因。范卉穎等人認為,影響青少年運動意愿最大的因素是學校,其次是朋友支持、社區體育和家庭。
行為態度是指個體對于某種特定行為的正向或負向的評價,依據計劃行為理論,行為態度是重要的觀測潛變量,對行為意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文就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行為態度和行為意向之間存在的關系,提出以下假設。
H1: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態度因素會正向影響行為意向。
主觀規范的感受來源于朋友、家人、教師等相關人員的看法以及意見,即個體進行某種運動或者某項行為時,他人對此的觀點以及建議會對其行為產生影響,可能影響此人的最后決定。例如,楊劍等人對160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鍛煉行為意向是影響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行為的首要因素,同時主觀規范對體育鍛煉行為有著直接的預測作用。基于主觀規范與行為意向之間存在的關系,提出以下假設。
H2: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規范因素會正向影響行為意向。
知覺行為控制是決定行為意向的第三個關鍵因素,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具有高知覺控制的個體,愿意付出更為長久的努力而達到想要完成的某種特定行為。王麗娟等人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探究關于青少年活動意向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其中主觀規范與知覺行為控制對青少年活動行為意向具有顯著影響。該文基于計劃行為理論中的知覺行為控制因素,提出以下假設。
H3: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知覺行為控制因素會正向影響行為意向。
該文的調查問卷以計劃行為理論框架中的相關指標為基礎,并增加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及個體特征有關因素,編制《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意向調查問卷》,該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內容調查性別、年齡等個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內容根據計劃行為理論,參考李克特5 級量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計1~5 分,該部分包括計劃行為理論量表以及行為意向量表。
采用問卷星平臺對問卷進行錄入、發放以及回收,問卷發放主要面向哈爾濱體育學院本科生,共回收45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31 份,有效率為95.8%。在有效調查樣本中,男生241人,女生190人。
信度分析主要利用克朗巴哈值檢驗問卷內部一致性,當Cronbach's系數超過0.7,表明內部一致性較高;超過0.8,表明內部一致性很高;超過0.9,表明內部一致性十分高,問卷十分有效。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可靠性信度檢驗,結果均在0.7 以上,表明問卷信度良好。
該文主要運用SPSS 24.0 統計分析軟件,通過降維分析中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進行效度檢驗,根據驗證結果判斷進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效度檢驗大多通過KMO值和Bartlett球形度進行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等于0.830,Bartlett球形度檢驗顯著性(Sig)為0.000,小于0.001,表明調查問卷可進行因子分析。
該研究共收集431 名大學生的資料,男生241 人,占55.9%;女生190 人,占44.1%,男女比例較為均衡。在年級方面,受調查者中,大二學生人數較多,為137人,占31.8%;大一學生人數為103人,占23.9%;大三學生人數為113 人,占26.2%;大四學生人數為78 人,占18.1%。
從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可以看出,一個月參加體育鍛煉1次以下的有28人,占6.5%;每周運動3~5次的為57 人,占13.2%;每周進行1~2 次體育鍛煉的有144人,占33.4%。由此可見,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次數還是合理的。
從每次鍛煉的時間來看,每次鍛煉10min以下的為4 人,占0.9%;11~20min 的為21 人,占4.9%;鍛煉時間超過60min 的為98 人,占22.7%;每次鍛煉時間為31~60min的人數最多,為161人,占37.4%。
從運動強度方面來看,參與輕微運動的為45 人,占10.4%;參與小強度不太激烈的為119 人,占27.6%;參與中等強度持久運動的為150人,占34.8%。由此可見,大部分大學生具有較強的體育鍛煉意識,但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是至關重要的。
相關分析是利用皮爾森系數探索變量間相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該部分主要檢驗計劃行為理論3個維度與行為意向的相關性。根據表1 可知,各個變量在<0.01 的水平程度上均存在正向相關性,其中計劃行為理論因素(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向的相關系數值分別為0.535、0.531、0.537,3種變量的顯著性均小于0.01,說明自變量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均和行為意向存在顯著性正相關關系。
表1 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上述分析可知,該文假設H1: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態度因素會正向影響行為意向;H2: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規范因素會正向影響行為意向;H3: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知覺行為控制因素會正向影響行為意向都成立。
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計算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系數,以計劃行為理論因素為自變量,行為意向為因變量做回歸分析,由表2 可知,回歸的值為112.021,相應的顯著性(Sig.)為0.000,小于顯著水平0.05,由此可以判斷,由計劃行為理論對行為意向解釋的部分非常顯著。
表2 線性回歸表
根據回歸系數表觀察回歸系數的估計,并根據模型1 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方程標準化回歸方程式:Y=0.635+0.224×知覺行為控制+0.316×主觀規范+0.337×行為態度。從顯著性水平來看(見表3),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范、行為態度的顯著性值均等于0.000,小于0.05,所以自變量對因變量具有顯著性影響關系。其中,計劃行為理論中的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范以及行為態度3個自變量對行為意向因變量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221、0.273、0.331,均達到0.05 顯著性水平。通過標準化構建回歸方程可得,行為意向=0.221×知覺行為控制+0.273×主觀規范+0.331×行為態度。從此回歸方程可知,影響行為意向最主要的因素是行為態度因素,其次是主觀規范因素,最弱的為知覺行為控制因素。
表3 行為意向回歸系數表
該文所研究的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態度主要包括鍛煉可以緩解煩躁焦慮情緒,喜歡鍛煉時大汗淋漓的感覺,對自己堅持鍛煉很滿意3個維度,證明了行為態度對行為意向有顯著作用,這與豐迺迪認為行為態度對行為意向的直接效應影響作用最大相一致。經過相關分析與回歸分析得出,在行為態度方面,大學生認為體育鍛煉可以緩解煩躁焦慮情緒,對其體育行為意向影響最大。在主觀規范方面,父母的支持對其體育行為意向影響較大。在知覺行為控制方面,個人經濟狀況,課余時間分配,學校體育文化氛圍對其體育行為意向影響較大。
5.2.1 培養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加強當代大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才是積極開展體育活動以及實施體育教學的有效方法。同時,要增強大學生對體育方面知識的學習,不斷創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體育課程,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體育鍛煉方式。
5.2.2 加強大學校園體育設施建設
目前,我國還有很多大學體育基礎設施并不完善,甚至在一些不發達的地區,體育設施普遍滯后,即使大學生想進行體育鍛煉,也沒有場地。因此,要加大對體育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擴大體育鍛煉場地以及活動范圍,使大學生對體育鍛煉項目具有多樣選擇性,從而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
5.2.3 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環境
通過研究可知,父母的支持會影響大學生體育參與行為意向。首先,父母要端正自身對體育鍛煉的態度,向大學生傳輸正確的體育思想,鼓勵大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其次,家長要起到示范帶頭作用,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氛圍,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