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曉 ,何 彬 ,何 敏 ,陳百平
(1.西南石油大學,四川 成都 610500;2.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2)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企業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投入,企業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簡稱R&D經費)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2020年四川省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為427.7億元,其中R&D經費投入超過10億元的行業大類有13個,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經費最高,達86.5億元[1]。但由于四川省的發展相對滯后、企業自身創新能力不足等,所以企業R&D活動與全國領先省(市)存在較大差距。
本文將四川省規上工業企業R&D投入與東部、中部及西部地區部分省(市)進行省際層面的對比分析,同時對省內各市(州)進行省內層面的對比分析,以期更加精準地研判四川省規上工業企業R&D投入現狀。
R&D人力投入方面,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逐年增加。2020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為9.01萬人年①,排名西部第1位、全國第11位。在西部地區,四川優勢明顯,高于重慶(6.98萬人年)和陜西(4.88萬人年);企業R&D人員投入強度逐年增強。2020年,該指標為50.55%,比2016年上升17.11個百分點,但與大部分省(市)(均高于68%)相比較低。
R&D經費投入方面,R&D經費內部支出逐年加大。2020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為427.64億元,是2016年的1.66倍,比2019年增長10.26%,總量排名西部第1位。與東、中部地區各省(市)相比,四川R&D經費投入水平較低,僅為廣東和江蘇的17%左右,也低于安徽(639.42億元)、湖北(610.96億元)、湖南(664.53億元)等中部地區。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逐年提高,2020年四川為0.92%,比2016年提高0.3%,與其余省(市)(均高于1%)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R&D經費來源方面,90%以上的資金來源于企業自有資金。從總量上看,2020年四川R&D經費內部支出來源于企業資金為400.24億元,占比為93.59%,排名西部第1位,但與中部地區相比有一定差距(如安徽618.98億元),與東部各省(如江蘇2 350.27億元)相比差距巨大。四川資金來源中政府資金占比為5.76%,處于全國中等水平。
研發機構建立方面,有R&D活動的企業數量逐年增加。四川規上工業企業有R&D活動的企業數量從2016年的1 840家增長到2020年的4 385家,排名西部第1位、全國第11位。與東部、中部地區差距懸殊,僅為江蘇(26 161家)的16.76%,浙江(23 846家)的18.39%,廣東(23 081家)的19%,湖南(7 969家)的55%。
通過與全國各省(市)對比,四川省在R&D投入的各方面均逐年增加,不斷優化,在西部地區占據領先優勢,而與東部、中部地區相比,無論是投入規模還是投入強度上,均存在較大差距。
R&D人力投入方面,各市(州)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逐年增加,成都、德陽、綿陽的優勢明顯。2016—2020年,成都、綿陽、宜賓和德陽分別位居四川省前4位且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余市(州)遠低于上述地區。2020年,僅成都(34 695人年)、德陽(8 304人年)、綿陽(11 702人年)、宜賓(5 723人年)4個地區超過5 000人年,其余各市(州)均處于5 000人年以下,三州地區(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涼山彝族自治州)更是低于500人年;企業R&D人員投入強度呈波動上升態勢,綿陽連續5年位居全省榜首。2020年綿陽R&D人員投入強度為8.5%,省內排名第1位;德陽為6.6%;其余大多數市(州)均為3%~6%,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在1%左右波動,而甘孜藏族自治州5年內一直低于1%。
R&D經費投入方面,21市(州)均逐年增長,成都處于領先地位。2016—2020年,各市(州)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均呈上升趨勢,成都、德陽、綿陽、宜賓4市明顯領先于其他地區,其中成都連續5年占比全省總量的40%左右;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均逐年提升,綿陽位居省內首位。2020年,四川R&D經費投入強度為0.92%,僅綿陽、德陽、成都和自貢4個地區高于全省水平,分別為1.80%、1.21%、1.14%和1.03%。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0.08%)和甘孜藏族自治州(0.013%)與其他地區差距巨大。
R&D經費來源方面,大部分市(州)企業資金占比呈上升趨勢,政府資金占比呈相反態勢。2020年僅瀘州和綿陽兩市的企業資金占比低于其R&D經費支出總量的90%,分別為85.41%和89.38%,政府資金支持力度相對較大。對于境外資金,瀘州作為全省除成都外唯一同時擁有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綜試區、保稅物流中心等產業的城市,依托口岸、保稅、自貿創新等優勢,為外貿企業提供穩定的進出口貿易通道和資金緩沖地帶,因此全省僅瀘州的境外資金從2016年的0.22%增加至2020年的10.36%,其余市(州)均下降或沒有境外資金這一來源。
研發機構建立方面,各市(州)有R&D活動的企業數逐年增加,成都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研發機構是R&D活動的重要載體,2016—2020年,四川各市(州)的規上工業企業有R&D活動的企業數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成都連續5年位居全省榜首,遠超其他地區;攀枝花和三州地區較少。2020年,大部分市(州)有R&D活動企業比重處于20%~35%,僅攀枝花和三州地區比重較低,其中攀枝花為12.33%,三州地區均低于6%。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關于激勵企業研發投入的意見和辦法,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本文就反映政府政策落實的幾項指標進行分析,反映在R&D投入方面四川省規上工業企業的政府政策落實情況。
來自政府部門的研發資金整體規模逐年增加,但資金聚集現象明顯,主要集中在以成都為中心的成都平原經濟區。由于資源稟賦差異及受國家科技資源布局的影響,四川省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來源中,各市(州)來自政府部門的數目有很大差異。2016年,全省來自政府部門的R&D資金為33億元,其中成都為19.58億元,占全省的59.33%;綿陽和德陽的占比分別為14.18%和9.7%;其余各市(州)總和僅占全省的16.79%。2020年全省來自政府部門的R&D資金為171.42億元,其中成都為84.18億元,占全省的49.11%,綿陽和德陽占比分別為12.96%和10.52%;其余各市(州)總和占27.41%。
研發加計扣除減免稅呈逐年增加態勢。作為一項激勵企業創新的長期普惠性稅收優惠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自出臺以來,經不斷優化調整,適用主體范圍也逐步擴大[2]。由于四川省部分工業企業可享受西部大開發15%所得稅率或高新技術企業15%的所得稅率,因此企業在相同稅基情況下享受的加計扣除減免稅額略低[3]。2020年四川省規上工業企業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33.66億元,較2019年增長51.42%,約為2016年的2倍,說明四川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加計扣除政策力度不斷加大,企業享受政策優惠不斷增加。2016—2020年四川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情況見表1。

表1 2016—2020年四川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情況(單位:億元)
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額連續5年逐年增加。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是指按《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可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2020年四川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20.1億元,比2019年增長30.8%,是2016年的1.5倍;2016—2020年均增長額為1.31億元。2016—2020年四川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情況見表2。

表2 2016—2020年四川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情況 (單位:億元)
綜上,四川省在企業R&D投入方面頒布了很多支持性和鼓勵性的政策,降稅減費和企業紓困力度不斷加大,投入科技研發的資金逐年增加,但分布極不均衡。從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情況來看,政府制定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在促進企業增加研究開發投資、加大研究開發創新力度、提升企業創新研發水平上起到積極作用[4]。
很多研究顯示,西部省區創新發展中最為普遍的問題是人力資源短缺。從全國來看,四川省R&D人力投入總量與東部、中部等領先省(市)相比差距巨大;從全省來看,人力資源較為集中;受薪酬體系市場化程度不高、激勵機制尚不健全、研發人員培養難度大、周期長等因素的影響,高層次創新人才短缺,四川省研發人員中碩士和博士畢業生僅占16%左右,增長幅度整體較小,研發人才缺口大。
從四川省內各市(州)來看,資源分布極不平衡,以成都為中心的空間集聚區(成都、德陽、綿陽、宜賓等)在R&D各項投入數據中均遙遙領先其他地區,總量占全省半數以上。從五大經濟區開展R&D活動情況看,成都平原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川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開展R&D活動企業數構成比重分別為59.7%、21.4%、17.3%、1.3%、0.3%。與其他區域相比,成都平原經濟區R&D活動豐富,實力雄厚。
據“領軍企業專項調查”②結果表明,大部分企業的自主投入占科研投入的90%以上,在自主研發過程中都遇到過資金困難、研發支出壓力大、壓力分散能力較弱等問題,企業一旦面臨經營風險,研發活動隨時可能被中斷。2020年四川省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中政府資金占比為5.76%,較2018年和2019年有所下降,這表明政府投入的資金中多用于支持企業產業發展,對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支持不足。
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四川省落實R&D相關政策力度加大,企業享受的政策優惠不斷增加。盡管四川省規上工業企業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逐年增加,但該項稅額與根據R&D經費發生額推算的理論值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部分企業已享受免稅優惠,這部分企業的R&D經費不再進行稅前抵扣。二是企業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知曉率偏低或理解有偏差。三是部分地區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不力,為保稅收而不執行或選擇性執行政策。
針對四川省規上工業企業在R&D投入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如下。
企業研發人員水平直接影響R&D活動績效,因此對R&D人才的吸納十分關鍵。第一,注重人才政策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形成對高層次人員的吸引、使用、培養等一系列的政策鏈。第二,完善R&D人員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和專業性,杜絕“唯學歷論”和“唯論文論”。第三,政府部門要轉變職能,協助企業根據用人需求吸納有用之才,支持和鼓勵企業引進高層次技術創新人才;同時,企業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R&D人才儲備庫。
四川省內五大經濟區可借助本地優勢資源,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區域間的優勢互補,實現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5]。其中,成都平原經濟區是四川省核心發展區域,企業應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引領,打造新技術產業帶;川南經濟區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南門戶,企業應拓展對外開放渠道,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打造先進的白酒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集群和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川東北經濟區應強化產教融合和技術創新應用,推動國家資源的高效開發、產業提檔升級;攀西的企業應加快國家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加快產業轉型的步伐[6];川西北的企業應該利用地區資源優勢,加強綠色科技的發展,發展高原特色產業。
發揮財政科技計劃資金的引導作用,優化財政科技支出的結構和方向,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直接用于R&D活動的力度,其中以引導企業用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活動為主,鼓勵企業進行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推動重點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同時鼓勵社會力量、民間資本等對科技活動的資金支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輔助的多層次的R&D投入體系。
國家和地方提出的政策,只有督促其落實落地才能有效促進企業的R&D活動。其一,落實好減稅降費系列政策,降低企業成本,如進一步加大R&D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鼓勵企業積極申請“天府科創貸”,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其二,促進政策的實施細則具體化和透明化,拒絕口號式政策,鼓勵各規上工業企業爭取優惠政策。其三,適當降低政策門檻,擴大適用范圍,讓政策紅利覆蓋更多的企業;同時,出臺一系列獎勵政策,支持企業建設各類研發機構,鼓勵外資研發機構落戶四川。
注 釋
① 本文數據(含圖表)均來自2016—2021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四川科技統計年鑒》。
② 該專項調研由四川省統計局和四川省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聯合開展,圍繞已開展或準備開展基礎研究活動的企業,抽選成都、攀枝花、瀘州、德陽、綿陽、遂寧和宜賓7個市(州)的34家領軍企業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