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丹妹
410000 湖南省腦科醫院,湖南長沙
膽結石在臨床上較為多發,屬于肝膽系統疾病的范疇,造成該類疾病的因素較多,包括不良的飲食習慣、缺少體育鍛煉、遺傳、細菌感染等,以女性較為多見,>40歲為主要發病人群[1]。一旦患病,患者睡眠中改變體位、長時間攝取油膩飲食、飽腹狀態、工作壓力大、過量攝取高脂飲食等狀態均可誘發陣發性膽絞痛癥狀。目前臨床上對膽結石患者主要采取體外沖擊波、手術、藥物等治療方案,手術治療較為普遍,但具有較大的創傷性,術后可能伴有多種并發癥[2]。隨著近些年微創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相比傳統手術,具有切口小,安全性較高,利于患者術后身體的早日康復等優勢。但任何手術都具備一定的侵入性,導致患者出現應激反應與相關的并發癥,故對膽結石患者加強圍術期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本次研究旨在分析全面護理模式在膽結石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10月在湖南省腦科醫院收治的膽結石患者96 例為研究對象,依照奇偶數的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30 例;年齡31~78 歲,平均(46.58±4.85)歲;發病時間1~14年,平均(4.25±1.22)年。觀察組男20例,女28例;年齡30~76歲,平均(46.40±4.12)歲;發病時間1~13.5年,平均(4.17±1.05)年。兩組間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委員會的要求。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內鏡、CT等影像學檢查后確診;②均存在手術指征,臨床資料均完整;③護理人員同患者及其家屬細講解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內容、方法等,獲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一致認可,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工作。
排除標準:①存在精神異常,無法溝通者;②肝腎功能障礙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家族遺傳疾病;⑤意識模糊等。
方法:對兩組膽結石患者均給予腹腔鏡膽結石清除術治療。術前實施全麻,建立氣腹,將手術分離鉗等置入,給予腹腔鏡進行粘連分離處理,對膽囊三角進行解剖,充分暴露出膽囊部位動脈,將其及時夾閉。將膽囊頸部夾住后,給予2~3 cm 的微創切口,利于將結石取出;置入C管于膽囊內,給予膽道造影,將膽囊管及時切開,給予X線造影后將結石取出;清除干凈結石后,放置C管至膽總管部位引流并妥善固定;手術完成后,連續給予抗感染治療和病情監護。
(1)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模式干預,在術前、術后囑咐患者簡單的注意事項,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變化等。(2)觀察組給予圍術期全面護理干預,主要包括:①嚴格監測病情變化情況:手術完成24 h內,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格監測,給予低流量低氧操作,嚴格進行血氧監測,便于及時發現患者異常并妥善處理。②針對性心理干預:部分患者對手術治療存在抵觸心理,加之對自身疾病、手術治療原理與意義等知識了解過少,導致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告知其手術的相關知識,包括引流管液體性狀、手術操作步驟、術后注意事項等,對個別情緒極為低落、自閉等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疏導,耐心鼓勵患者說出內心真實想法,進行心理輔導,利于患者改善負面情緒,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自身疾病與手術治療。③疼痛護理:護理人員幫助患者保持較為舒適的體位,進行深呼吸,減輕疼痛感;對疼痛較為嚴重的患者,護理人員可在病房播放輕音樂,鼓勵患者讀書、看報等,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減輕患者疼痛感。④導管護理:嚴格關注導管的情況,夜間加強人員的病房巡視,妥善固定導管,最大程度保證導管不發生彎曲、折斷、滑落等情況,保持導管暢通,對引流液的性狀及時記錄,出現問題時耐心處理,協助患者早日排氣,加快身體的康復。⑤并發癥護理:嚴密觀察導尿管情況,若存在鮮紅色的尿液,提示為血尿,應及時更換為三腔導管,嚴格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指標,保證患者處于絕對臥床狀態,幫助其早日改善導尿管引流液性狀;給予頭高腳低的體位,每2 h 幫助翻身1 次,注意翻身時動作要輕柔,以防引流管發生脫落,若患者需要下床,護理人員應及時固定引流管,以免造成引流管的牽拉導致脫落;嚴格監測患者的體溫,一旦出現異常現象及時抗感染處理。⑥飲食指導:手術完成后6 h嚴格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等到其不存在腹脹反應后,術后24 h可給予一定量的無脂肪流食,之后觀察進食后的反應,無異常情況下給予較為營養豐富的流食。⑦運動指導:患者身體各項指標基本穩定后,護理人員指導其進行適當的床上運動,如呼吸、四肢運動等,逐漸增加運動量,保持平緩、輕柔的運動,以防對肢體造成損傷;身體恢復良好后,可鼓勵其早日進行下床活動,包括床邊站立行走等,20~30 min/d 為宜,以不感到勞累為準,若患者出現頭暈、嘔吐等情況,應指導其臥床休息。⑧出院指導:告知患者相關的注意事項,不可自行拔管,出院后繼續進行身體鍛煉,定期至醫院進行疾病復查等。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不良情緒評分,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價,評分越高,代表焦慮(抑郁)情緒越顯著[3]。②對比兩組患者的腸胃功能恢復時間,包括住院、進食、排便、排氣等用時。③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消化系統疾病生活質量評分量表(GIQLI)進行評價,包括軀體功能、自覺癥狀、日常社會活動狀態、心理情緒狀態等維度,144分為總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佳[4]。④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發癥包括管道脫落、感染和發熱。
統計學處理:數據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予以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 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的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8 61.20±4.25 52.85±3.14 62.58±5.20 54.17±3.16觀察組 48 61.47±4.38 42.74±3.20 62.74±5.14 45.20±2.89 t 0.307 15.623 0.152 14.512 P 0.760 0.001 0.880 0.001
兩組患者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時間比較:觀察組護理后的排氣、排便、進食、住院所需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腸胃功能恢復時間比較(±s,d)
組別 n 首次排氣 排便 進食 住院對照組 48 2.30±0.35 3.21±0.48 2.72±0.40 7.28±0.39觀察組 48 1.65±0.26 2.33±0.42 1.98±0.33 5.78±0.35 t 10.329 9.559 9.887 19.832 P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患者術后GIQLI量表評分比較:觀察組術后GIQLI量表各項維度評分(心理情緒狀態、日常社會活動狀態、自覺癥狀、軀體功能)與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GIQLI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GIQLI量表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心理情緒狀態日常社會活動狀態 自覺癥狀 軀體功能 總評分對照組 48 16.33±1.63 13.20±1.47 63.08±2.58 21.33±3.14 115.20±8.96觀察組 48 21.30±2.15 16.45±1.57 66.89±3.20 24.85±3.50 128.63±10.74 t 12.762 10.469 6.422 5.186 6.652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n(%)]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飲食結構的變化,膽結石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對患者的病情產生一定影響,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5]。因此,需要針對膽結石患者選擇較為合適的方式進行護理干預,從而穩定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為預后奠定基礎。
臨床上通常通過手術治療膽結石,由于患者對手術的了解程度不高,容易在圍術期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引發焦慮、抑郁等情緒。負面情緒的出現會直接影響手術的治療與術后身體的康復,導致手術安全性受到影響,因此,加強該類患者的圍術期護理工作意義重大。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的不良情緒評分明顯較低,術后排氣、排便、進食、住院等所需時間明顯短于觀察組,術后僅發生2例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因此,全面護理干預模式在膽結石疾病患者中能夠起到一定的應用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復,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所產生的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