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紅
(哈爾濱市第五醫院口腔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36)
先天性缺牙指在牙蕾形成期因各種內外因素影響而未能發育或形成的牙,臨床一般依據其嚴重程度劃分為缺牙癥、少牙癥和無牙癥[1]。以往臨床針對先天性缺牙多應用口腔修復療法,主要依據患者的牙齒結構(包括缺牙位置、數量、牙列排列、面部側貌等)制訂個體化的修復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其牙齒結構的完整性,同時修復患者缺損的頜面部組織,避免或減少牙周疾病的發生。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自身外貌及口腔健康關注程度的提升,單純應用口腔修復療法已難以滿足先天性缺牙患者的治療需求,因此,臨床推薦聯合正畸療法,以便更好地改善患者預后。正畸治療即“牙齒矯正”,指應用各類醫學治療手段使不整齊的牙齒實現整齊排列,與口腔修復治療聯合使用更利于維持口頜系統的平衡及牙齒美觀性。為進一步提升先天性缺牙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及預后質量,本研究觀察正畸聯合口腔修復治療先天性缺牙的實際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哈爾濱市第五醫院收治的84例先天性缺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2例,采用口腔修復治療)和觀察組(42例,采用正畸聯合口腔修復治療)。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齡21~48歲,平均年齡(34.51±6.33)歲;缺牙數量1~6顆,平均缺牙數量(3.15±0.98)顆;牙齒缺失位置:側切牙25例,中切牙14例,第二前磨牙3例;安氏分類:I類(中性錯合)13例,II類(遠中錯合)19例,III類(近中錯合)1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齡20~46歲,平均年齡(33.87±6.18)歲;缺牙數量1~5顆,平均缺牙數量(3.06±0.57)顆;牙齒缺失位置:側切牙26例,中切牙12例,第二前磨牙4例;安氏分類:I類15例,II類20例,III類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哈爾濱市第五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預防口腔醫學》[2]中先天性缺牙的診斷標準;②符合《現代口腔正畸治療學》[3]中正畸、口腔修復治療相關指征;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存在正畸、口腔修復相關禁忌證的患者;②患有嚴重口腔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全身免疫功能障礙或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③存在精神分裂癥、認知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或視聽說障礙的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口腔修復治療。患者入組后,采用數字高頻移動式X射線攝影機(南京普愛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300950,型號:Moblie DR PLX5200)全景檢查,重點觀察有無牙軸傾斜、錯位、阻生牙埋藏及牙根、乳牙殘留等情況,取上、下頜模型,結合頭顱側位片,確定牙齒缺失數量、位置、牙間隙、鄰牙健康狀況等,并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依據所獲取的上、下頜模型,制作美學蠟型修復體,應用臨時冠樹脂材料,結合佩戴舒適度、美觀度、口腔功能恢復程度、患者滿意程度等制作義齒。應用臨時冠橋調整種植間隙、位置,保護基牙,在義齒佩戴后,仔細檢查牙冠邊緣的密合程度、外部美觀、與鄰牙接觸松緊程度、咬合程度等,滿意后粘貼固定,并囑咐患者每月復診1次,持續復診6~12個月。觀察組患者采用正畸聯合口腔修復治療。患者入組后,進行X射線檢查,以獲取口腔全景照片、頭顱側位片。取上、下頜牙列模型,明確牙齒缺失具體狀況(包括顆數、位置、周邊牙齒情況等),結合患者上、下頜骨位置關系、面型、個體需求等,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首先進行牙齒正畸治療,采用固定矯治器(曙美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202171032,型號:HH-SM001)調節傾斜牙、錯位牙,明確基牙位置、尖牙位置,以保障上、下牙齒排列整齊。全面檢查固定矯治器是否完全覆蓋健康牙齒、是否集中作用至牙齒間隙、牙弓是否整齊排列等,若符合要求,則完成正畸治療。囑咐患者定期復診,依據其實際狀況調整牙齒軸傾角、中線、磨牙、尖牙關系等,時間不等,一般為3~6個月,在患者口腔矯正達到滿意程度后,展開口腔修復治療,具體操作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主要依據外部美觀度、牙齒排列整齊度、口腔功能、語言功能等進行綜合評估[4]。治愈:經治療后,患者口腔外觀完全恢復正常,牙齒排列整齊,修復體外觀與健康牙基本一致,語言、咀嚼功能等恢復正常,且無任何咬合異常;顯效:經治療后,患者口腔外觀恢復正常,修復體相對自然、美觀,語言、咀嚼功能等明顯改善,基本無咬合異常狀況;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牙齒相對整齊,口腔外觀基本恢復正常,語言、咀嚼功能等有所改善,但仍存在部分咬合功能異常情況;無效:經治療后,患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齒排列不整齊情況,語言功能、咀嚼功能仍存在明顯異常,部分患者出現修復體脫落現象。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指標。于治療前后進行相關指標數值檢測,包括咀嚼效率、語音功能等5項。a.咀嚼效率。采用吸光度法[5]進行檢測:囑咐患者采取直立靜坐體位,口內含入2 g花生,并用指定牙位進行咀嚼,維持30 s,不吞咽,多次漱口后,收集所有咀嚼沖洗物、殘渣等至量筒,加入蒸餾水,稀釋、攪拌,靜置2 min,吸取上層1/3懸濁液,采用自動臺式分光度儀[英檢達儀器(重慶)有限公司,型號:YJD-3801C]比色,并計算咀嚼效率,計算3次,取平均值為最終結果。咀嚼效率=(總量-余量)/總量×100%。b.語言功能。通過自制調查問卷表(信度0.951,效度0.875)調查評價患者口頭表達能力、書寫能力、書面語言理解能力、口頭語言理解能力、言語交往能力等,分值為0~20分,分值越接近20分,提示患者的語言功能越完善。c.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SF-36)[6]進行評估,內容涵蓋精力、軀體疼痛、軀體角色功能、心理健康、情緒角色功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軀體健康等方面,分值為0~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關系。d.牙齦健康指數。分值0~3分。正常:無炎癥為0分;輕度炎癥:牙齦輕度顏色改變、水腫,但探診不出血為1分;中度炎癥:牙齦色紅、水腫、光亮,且探診出血為2分;重度炎癥:牙齦明顯紅腫、潰瘍,有自動出血傾向為3分。e.牙石/菌斑指數。計分范圍為0~3分。視診與探診均無菌斑計0分;視診無菌斑,探診可于游離齦及鄰近區域刮出薄層菌斑計1分;游離齦、鄰近區域、齦袋內均肉眼可見中等沉積量的軟垢計兩分;游離齦、鄰近區域、齦袋內存在大量軟垢計3分。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牙周不適、牙根吸收及食物嵌頓。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咀嚼效率、語言功能及生活質量明顯高于治療前,牙齦健康指數與牙石/菌斑指數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咀嚼效率、語言功能及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牙齦健康指數與牙石 / 菌斑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咀嚼效率(%) 語言功能(分) 生活質量(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2 31.26±1.75 86.31±4.59* 9.54±1.33 19.27±1.64* 51.58±5.91 78.62±11.27*對照組 42 31.22±1.69 49.58±2.89* 9.51±1.35 15.13±1.58* 51.66±5.98 69.52±9.45*t值 0.107 43.886 0.103 11.782 0.062 4.010 P值 0.915 0.012 0.919 0.041 0.951 0.030組別 例數 牙齦健康指數(分) 牙石/菌斑指數(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2 2.35±0.29 0.89±0.10* 2.16±0.27 0.39±0.08*對照組 42 2.33±0.24 0.92±0.12* 2.13±0.28 0.43±0.11*t值 0.344 1.245 0.500 1.906 P值 0.731 0.217 0.619 0.060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當前臨床對于先天性缺牙的影響因素尚未得出統一的結論,但基本認為其發生與遺傳、環境、物理、化學等因素密切相關[7]。一般來說,單顆牙齒的缺失并不會對患者語言、咀嚼等生理功能造成明顯影響,但若缺失的牙顆數過多,不僅給患者外貌的美觀造成影響,導致患者產生焦慮、自卑等負性情緒,還會影響口腔頜面平衡,增加鄰牙支撐壓力,提高食物嵌塞、牙周炎等感染概率,并最終影響患者的發音、咀嚼功能,使之生存質量明顯下降[8]。
過往臨床針對先天性缺牙多單純應用口腔修復治療,可依據患者實際病情制訂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在改善缺牙癥狀、提高面容美觀性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此療法是在原有牙齒結構基礎上進行改善,未對牙間隙大小、牙齒排列整齊度等問題進行深入解決,導致患者治療后仍有較大概率會出現食物嵌塞、咬合異常等不良反應[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的咀嚼效率、語言功能及生活質量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口腔正畸可充分解決先天性缺牙患者普遍存在的牙齒移位、錯位、扭轉、間隙過大等問題,不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咬合關系,還可為后續口腔修復治療提供充足的操作空間,從而更利于恢復正常的口腔解剖結構與功能,改善語言、咀嚼功能,并避免出現下頜關節病變等不良情況[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牙齦健康指數、牙石/菌斑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說明兩種治療方法聯合使用并不會對牙周膜血管的血流動力學造成明顯影響,還有利于抑制牙菌斑形成,保障口腔健康。
綜上所述,正畸聯合口腔修復治療在改善先天性缺牙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語言、咀嚼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