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北京宏志中學,北京 100011)
美術館是展示人類文明軌跡的地方,普及藝術也是美術館的任務之一。美術館的基本功能是為來館者提供鑒賞作品的場所,而且開展審美素質教育也是美術館綜合功能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美術館作為校外資源,更多地起到一種輔助和補充的作用,往往忽視了這方面的開發和利用。研究和探索對其開發和利用的具體實施是十分有必要的。開發與利用校外資源中,應該有安排學生從事課外資源實踐活動,運用本地區的區域特點開展課外的藝術活動,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通過這種活動,喚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從而自發地獲得新的鑒賞與認識美術作品的方法。
在美術館內開展教育活動的最大特點是直觀性。通過美術館內藝術作品的直觀示范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技能的認識和由此帶來的愉悅感是非常重要的。美術館作為校外課程資源,還能發揮在藝術教育中對學生情感教育的價值。在美術館內進行藝術教育活動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藝術氛圍,可以產生一種對藝術崇尚的情緒,激發一份藝術創作的沖動。鼓勵學生自主地去嘗試表現與創作,并使這種情感態度轉化為持久的興趣,這就是美術基礎教學中所要求的,學生可以真真切切地與藝術對話。開展于美術館內的美術教育活動,有教育者的講解和指導,里面包含深刻的美術史等相關知識,可使學生更懂得對藝術的鑒賞,也提高了自身的欣賞能力與人文素養。當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創作的興趣,并能收獲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可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美術館內的美術教育活動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讓學生身處藝術殿堂中,開闊學生藝術鑒賞方面的視野,更好地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國內美術館運用在藝術教育上的成功事例分析:
在國內率先把美術館和美術教育聯系起來的是廣東美術館。廣東美術館采取的方式是半開放式的畫室,并開辦了學生可以參加的藝術培訓班,讓學生擁有一個輕松自由的、從事藝術創作活動的場所。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美術館培訓的藝術種類很豐富,有素描、油畫、泥塑、剪紙和版畫等門類的藝術形式。每次的美術繪畫活動也都有鮮明的主題,敦煌、夏加爾、創意水墨這些多是在大學藝術課堂上的名詞,在美術館里讓中小學生也都接觸到了。最為難得的是,美術館在開展活動的同時還讓學生開闊了眼界,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寓教于樂的形式符合學生們的心態,用快樂、愉悅的形式來包含教育、教化的內容。學生們從美術館的藝術珍寶中吸取美術的營養,慢慢地融合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中,脫離了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快樂的游戲中使學生基本的藝術性得以升華,并且把美術館藝術普及的作用發揮得更廣。這些成功的事例是北京地區范圍內的美術館用于美術教育方面可以借鑒的。
3.1.1 北京地區的中國美術館在美術館利用的情況
現階段在北京地區范圍內,把美術館作為校外課程資源而進行有效利用的先例,是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內的中國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曾經開展過多次學生到館內參觀、現場制作工藝作品的活動,也都有不錯的效果。這樣近距離地在美術館內接觸藝術作品,讓學生對美術知識更感興趣,并且對藝術在學生中的普及有很大作用(圖1、圖2)。

圖1 2005年3月11日和12日中國美術館展廳展覽民間繡品,小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臨摹

圖2 學生在美術館展廳中臨摹繪畫
另外,在一些北京地區的小學(如北京市東城區的丁香小學)中也組織了到美術館進行參觀學習的活動,這類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們先在美術館中參觀藝術作品,教師做適當的引導,學生們就開始自己進行臨摹。學生們對美術館中的藝術作品面對面地進行臨摹后,回到校園的課堂上再進行創作??梢栽谛@里辦一個作品展,讓學生增加成就感,提高對美術學習的興趣。這是北京地區把美術館資源引進美術學科教育的很好的范例。
3.1.2 北京地區有更大的潛力來利用美術館
北京作為祖國的首都,應該以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與國際化大都市相接軌,在文化教育方面更應該走在前列。但是北京美術館的利用率遠遠低于西方美術館的運用,專門為中小學生開展的藝術活動和藝術教育活動明顯不多。這就需要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讓美術館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北京地區范圍內的可利用美術館的資源還很豐富。北京的東城區有中國美術館、北京皇城藝術館、大山美術館、索卡藝術中心;西城區有工藝美術博物館、中華世紀壇;朝陽區有新生的798藝術工廠和今日美術館等。同時,北京的各個城區都分布著眾多的中小學校,位置也十分密集,并且每個美術館也都是致力于更好地開發其本身對藝術教育有用的方面,所以在北京開展課外參觀和在美術館里學習的條件是具備的。
前面總結了在北京地區開展美術教育的可行性條件,就以北京地區的實際情況來看,北京地區范圍內可用的美術館的資源很豐富。但是,在具體實施方面是要考慮周全的,要顧及各方面有利的和其他的因素,才能讓美術館這個有利的校外課程資源更好地幫助藝術教育的發展。
值得思考的是,以往的美術館雖然有開展很好的美術教育活動,也產生了不錯的社會效應,但是這些美術教育活動都沒能和現行的校內美術教育相聯系,導致學生在進行美術學習時,只有“創作”的過程,卻缺少了之前的理論基礎。學生在學校課堂上所接觸到的知識并不能及時地反饋到自己的“創作”中,這就大大降低了基礎美術教育的效率。
鑒于這些因素,也通過上文的敘述和分析,在這里總結幾條可以把美術館運用到美術教育中的方法:
3.2.1 在政策上建立健全北京地區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相互轉換機制
在北京現有的教育體制下,要想真正意義上地把美術館這一校外課程資源和校內課程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就需要教育部在政策上的支持。
北京各城區有很多的美術館,中小學校的分布也很廣。教委可以和美術館建立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相互轉換機制,發揮美術館在美術教育中的最好作用。在這種狀況下,美術館也要進一步地開放,教育活動也要進一步地開展,美術館的教育功能與學校美術教育可以相互作用。只有把這種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相互轉換機制通過政策真正地確立起來,才能保證美術館真正在美術教育中最大化地發揮其特有的教育功能。
3.2.2 學校教科書中適當地增設和美術館緊密相關的課程
現在基礎美術教育中所用的教科書受到了不少的爭議,有人建議說教科書過于限制教師在教學中的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但是如果取消現行的教科書又會對師資的素質要求大大地提高。在運用美術館的契機下,美術教科書可以在部分章節做修改,以配合美術教學在美術館里進行的特點,可以設計出講解美術史和藝術流派的章節。這樣,在課堂上教師先進行講解并讓學生有探索性的深入理解,而后把學生帶到美術館這個藝術的原創地,讓參觀和自主創作成為校外美術教育的形式。
在這個方面,北京地區的中學美術已經做到一些。但是有所缺憾的是,現行的課本中只是強調對美術史和藝術流派的單純講解,并沒有和美術館資源聯系起來,這是我們需要改進的關鍵,而小學課本里能和美術館相聯系的章節的數量就更少了。
3.2.3 學校和美術館達成良性的長期的合作制
在政策方針上暫時沒能給予美術教育和美術館建立健全校內外課程資源的相互轉換機制的情況下,學校就可以主動和美術館達成良性的、長期的合作制。
在北京地區,可以采用分區域地讓學校和美術館聯系起來。就像每個中小學校都有固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樣,讓北京的每個學校都和附近地區的美術館或是博物館建立起合作關系。如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的史家小學、丁香小學、第二中學、行知學校等等學校,都可以和位于東城區的中國美術館等開展讓學生進行長期的、固定的、進入美術館的活動(圖3),利用地域的便利條件,把校內美術教育延伸到美術館里,寓教于樂中使美術教育中美術館所發揮的作用更堅固、持久。

圖3 北京行知學校學生六一節在中國美術館參加繪畫活動
3.2.4 增加美術館內參與教育的人力資源
隨著美術教育和美術館相互聯系實現教育功能的工作開展,事務性工作越來越多,這時就要依靠很多美術工作者的幫助。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利用美術館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藝術學習上有所提高,而不僅僅是為學生創造好的學習環境。為擁有眾多藝術瑰寶的美術館創造良好的藝術教育環境,應該是美術館的工作人員的責任??梢哉f,集合眾多美術教育者的參與,美術館內的教育工作一定能開展得越來越豐富和充實。
3.2.5 學生的創作作品在美術館的教育活動中得到反饋
所謂的在美術館的教育活動中得到反饋,就是對學生的藝術創作作品進行適當地評價和肯定。在教學過程結束后,及時地進行反饋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有成就感,從而增加對美術學科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在美術教學從課堂延伸到美術館后,學生也經過在課本上初次的感性認識轉變成近距離地接觸藝術作品,而且親自參與自由藝術創作。經歷這種學習的過程后,學生很希望自己的創作作品能夠得到認可和贊許。所以,教師和美術館工作者可以共同合作開展一些學生的創作作品展覽,并且做出多個不同等次的作品展覽。先在學校進行評比,然后推薦到美術館參加展覽,并邀請學生和家長一同參觀,最后可以評定一二三等獎(圖4)。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學生有實踐,并在自己動手時得到創作的愉悅和更高的成就感,從而增加對美術學科學習的興趣,這也就達到了我們把美術教學推進美術館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得到藝術創作的樂趣和自身審美意識的提高,這樣的活動正能說明藝術能激起人的藝術享受能力,即藝術的享樂功能,使學生在現實和想象中得到藝術學習的樂趣。

圖4 學生們在桂林美術館里,互相評比大家展覽的作品
另一個方法是充分地利用網絡資源,把在美術館里進行的美術學習拓展出更廣闊的空間。當學生們在參觀完美術館和自主地進行美術創作后,把自己在活動中得到的經驗心得在網絡上和同學們進行交流,這樣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作用。在把學生自己的活動感受和創作作品進行網絡展示的過程中,學生會增加對美術知識和對美術學科的興趣,網絡在這里發揮其巨大的傳播影響力、覆蓋范圍上的優勢,讓更多的學生觀眾可以經常性地獲取美術館的藝術信息。通過利用網絡資源,參觀美術館的藝術實踐趣味性、參與性強于以往在校內教師講解,這也不失一種輔助、利用美術館很好的手段。
作者在實習過程中也和學生進行過一些關于美術館的討論。內容是現在的中小學生是否愿意去美術館和去參觀美術館的頻率,總結后可以看到:現在的中小學生去參觀美術館的次數很少,但是他們卻又都很喜歡去美術館,喜歡那里的藝術氛圍。這就是美術教育工作者所能看到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有追求美、藝術的期望,但在現行的學校教育中,受到教學教材、課程安排等的束縛,使美術教育在學生心里失去了魅力。而在美術館里類似游戲的活動,就要比在課堂上只講授美術教育大綱和書本知識更具趣味性和豐富性。
在美術館神圣的藝術殿堂中,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藝術的向往一點一滴地培養出來,也體現全面發展學生人格的教育理念。
我們相信,美術館開展的教育工作是大眾所需要的,也受到他們歡迎的。希望作為優秀校外課程資源的美術館在完成保存和展示藝術瑰寶的責任時,更要注重自身的教育功能,不僅是單方面地進行教育活動而是和教育主體學校合作,建立健全良好的長期合作制。充分利用美術館這一校外教育資源,開展鑒賞美術作品與自主創作的雙向的、多樣的美術教育活動,來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最終實現深化中國美術教育的目的。
①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師范生讀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1.
②高維年.談美術教學中示范的情感價值[J].中國美術教育,2006(2):22-23.
③魯道夫·阿恩海姆.對美術教學的意見[M].郭小平,瞿燦,熊蕾,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412-413.
④尹少淳.美術教育:理想與現實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6.
⑤尹少淳.美術教育:理想與現實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3.
⑥尹少淳.美術教育:理想與現實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3.
⑦李緒洪.當代美術博物館在兒童美術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教育,2004(1):23,33.
⑧斯托洛維奇.生活·創作·人——藝術活動的功能[M].凌繼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