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東
新課程理念對高中歷史教學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著重研究如何提高歷史教學水平。研究發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配合教師積極地展開教學活動,從而構建高效的高中歷史教學課堂。
有許多人的可持續活動是由興趣開始的。對高中生來說,如果對歷史知識感興趣,那么就可能在興趣的導向下有意識、有目的地學習歷史知識、積累歷史知識并自發研究歷史現象,為歷史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興趣是情感性的活動,它可以讓人更加集中注意力并創造性地完成活動。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看自己是否對所從事的工作有興趣,興趣可以推動高中生積極地獲取歷史知識并在歷史學習中獲得巨大成功。
興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深入地鉆研歷史知識,并對歷史知識進行創造性研究。高中生對歷史課程感興趣,那么在面對歷史知識時思維會極大地活躍起來,根據自己對歷史知識的探究欲望,嘗試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歷史知識進行研究、對歷史現象進行解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這樣還可以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加全面、豐富的了解。
興趣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開闊學生的視野、啟發學生的智力,同時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如果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習不感興趣,那么就會把歷史學習當成負擔和累贅。感受不到學習的快樂,那么也難以挖掘歷史知識背后的人文內涵,這樣會把自己限制在狹小的圈子中。現在高中生處在豐富多彩的世界中,每天可以利用互聯網接觸各種各樣的新生事物。對高中生來說,世界觀和人生觀還處于塑造階段,如果學生對歷史產生了厭學情緒,那么對學生的三觀發展也有不利影響。教師要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有吸引力、愉悅的氛圍中學習,這樣可以讓學生把興趣轉化為內在動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充分發揮歷史在德育中的作用。
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內容龐大,且知識點較為復雜,既有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還有中國近現代史等,這導致每節課學生要學習的容量較大,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學習負擔。部分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展開講述式、灌輸式知識傳授,這讓歷史知識變得更加枯燥沉悶,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并且部分學生認為歷史與他們的實際生活有非常巨大的隔閡,時間久遠沒有必要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研究以前發生過的事情,應該關注未來。在這樣的理念下,學生對歷史學習就更加抵觸。目前,高中生比較感興趣的是運動、游戲、電影、電視等,這些娛樂活動所帶來的快樂與歷史學習所帶來的疲憊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讓學生對歷史學習興趣呈減弱趨勢。
間接興趣是指學生更加對學習結果感興趣。在高中階段,大部分的學生都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即使對一些不是特別喜歡的學科也會認真地學習,以獲得更好的成績。在這樣的環境下,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習也是以間接興趣為主,即使學生認為學習歷史是單一、枯燥的,但是由于歷史是部分學生的必考科目,那么在高考的推動下學生也會認真地學習歷史。但新課程理念更加強調培養學生對歷史的直接興趣,當學生對歷史具有直接興趣時,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歷史。如果以間接興趣為主導推動歷史學習,那么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從主觀情緒上來說還是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樣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潛力也會受到局限,從而不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對高中生來說,他們在學習歷史時,關注的重點有涉及的歷史人物、歷史時間、歷史背景以及所需要掌握的關鍵歷史知識。而部分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是歷史小說或影視作品,這導致他們對藝術化的歷史事件更加感興趣,但這些途徑涉及的知識點都是有限的,學生在這一方面對歷史學習的興趣還處于低級階段。隨著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深入,以及認知水平的提升,他們在面對歷史事件時除了人物、時間、背景,還要探究更深層次的原因。如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當時的時代階級背景等,他們會通過探究深層次的內涵而掌握更多的知識,這一階段屬于高級階段。
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歷史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創設生動的知識情境,還可以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人教版高二選擇性必修1《官員的選拔與管理》一課為例,教師在教授“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這一章節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分別給他們播放相關的影視劇片段。教材提到了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慈禧太后下令讓所有的考試都依照舊制度,并且加設了經濟特科以選拔應對經濟變化的人才。并且在光緒二十七年清政府實施新政,停止了鄉試、會試,并在各個州、縣設置學堂。光緒二十七年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在選官時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由此學堂選官制度成立。
教師可以把教材中提到的具體選官程序,制作成簡單的動漫或簡單的繪畫。通過生動形象的動漫人物演繹,將清政府后期的選官制度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如清政府制定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每年舉行一次留學生考試,不同等級者分別賜予進士、舉人、拔貢出身,從而分配相應的官職,那么教師可以在漫畫中把留學生選官制度繼續詳細地演繹。
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如在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這一小節的知識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①在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重視哪些官員的選拔?②在選取官員時以文官為主還是武官為主?③“五權憲法”主要指的是哪些內容?④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奠定了哪些基礎?體現了哪些思想?通過問題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欲望、讓學生帶著對問題的思考深入研讀教材。教師要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并讓學生自主對問題展開講解,通過這樣的形式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地融入歷史學習中來,這樣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用小組探究學習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學習,落實學習主體地位。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自行組成學習小組,以5人為一組,學生可以自主尋找關系親近的同學或朋友,在組成了學習小組之后,在上課時教師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聚集在一起展開學習活動。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小組探究任務,并給學生10~15分鐘的時間進行討論。在小組中要選取一名小組長記錄小組討論思路以及討論結果,最后由小組長來進行總結發言。在這一過程中小組長要督促每個組員積極地參與到知識的探討中,遇到重難點知識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科學的指導,從而讓學生以正確的思維進行探究。
如在《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這一課中,教師要先展開整體教學。從早期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想的萌發、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幫助學生構建起本章節知識點的知識框架。在讓學生了解本課的大致學習內容之后,再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先用微課展現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如《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共產黨宣言》的創作者、《共產黨宣言》在歷史中的影響、地位、巴黎公社采取的革命措施等。
其次,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提出這樣的探究任務:請小組成員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發展與傳播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并展開講解。在布置完小組探究任務后,學生要對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發展到傳播知識進行深入的研究,并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十分考驗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信息歸納概括能力、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隨后讓小組長對本小組的知識框架進行詳細闡述講解,通過小組之間的分享交流促進小組相互學習、相互進步。
根據高中生喜歡通過歷史小說和歷史電影電視劇來了解歷史知識這一點,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學生對課外歷史知識點是十分感興趣的。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入史料,把史料作為課外拓展教學資源,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更加全面地了解歷史知識,這樣可以把學生從枯燥、單一的教材學習中脫離出來。利用史料豐富課堂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量。
以《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這一課為例,本章節的知識點有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那么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搜尋相關的歷史資料,如在“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中有《韓非子》書影的史料,同時還有《韓非子·有度》《禮記·曲禮》這兩本書對先秦德治與法治的闡述。而在“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中,有張家山出土的漢簡《二年律令》以及《唐律疏議》等史料,那么教師可以把這些史料用視頻、音頻、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史料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古代德治與法治知識進行深入研究。
教師在課堂上引入史料時,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知識以及史料來對歷史現象展開辯證思考。史料與教材知識之間是否有關聯?是否有區別?史料對我們探究歷史知識有什么作用?史料一定是正確的嗎?一定是客觀的嗎?教師在課堂上要把史料與教材知識進行緊密的結合,并通過問題讓學生從辯證的角度看待史料,這樣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學習時學會思考、學會質疑,這樣對深入挖掘歷史現象的內涵有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收集史料。如在“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互聯網上搜索與《天圣令》《大明律》相關的歷史資料,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片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史料,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歷史是一門內容十分豐富的學科,不僅有時間、人物、地點,歷史還是發展的過程。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歷史的特點在史實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故事情節。如在教學時加上人物的心理活動、人物的情緒變化等,把歷史知識故事化,這樣可以讓歷史知識點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在教學中穿插一些趣聞逸事,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有趣的歷史故事中提高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并加強對歷史知識的探究欲望。但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不能為了趣味性把故事作為教學的重點,故事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加深入、牢固地掌握歷史知識,因此教師所講述的歷史故事要在基于真實歷史的基礎上,不能隨意編造一些虛擬的情節,這樣不符合歷史教學理念。
如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這一課中,講到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一提到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學生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商鞅變法”,那么教師就可以把商鞅變法與本課教學結合起來,給學生講述商鞅變法的故事。在商鞅變法的故事中,學生可以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教師還可以生動地講述商鞅在變法時的心理活動。同時還可以告訴學生盡管商鞅變法成功,但是他在改革時得罪了當時的太子、太子師傅以及秦國貴族,因此當秦孝公死后,商鞅家族被誅滅并且他自己被車裂極刑而死。教師在講述完故事后可以把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與商鞅變法的內容以及商鞅最終被處死的結果結合起來讓學生思考,從變革對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從商鞅的角度出發感受變革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這樣就讓政治制度有了更多的人情味。
對學生來說,歷史知識時代久遠,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隔閡,但在現實中處處都蘊含著歷史的傳承,尤其對中華民族來說歷史對現代生活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教師還可以把歷史與現代熱點進行結合,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在歷史課堂上,學生學習的大多都是較為枯燥單一的理論知識,豐富且有趣的知識很少,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和教師都要完成教學任務,并且課堂時間十分有限。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課外時間構建興趣社團,來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并且興趣社團作為第二課堂不僅可以通過豐富的課外內容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所以教師要豐富歷史課外活動,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成為“考古學家”,對文物遺跡背后的故事進行探究,還可以邀請一些歷史研究專家展開講座活動,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背后的故事。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構建歷史圖書角,圖書角中有各種類型的歷史書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進行選擇閱讀。
在學生參加完課外活動后,教師還可以展開交流分享大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參與的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收獲的知識經驗與同學們進行深入交流,學生可以講述自己的文物研究成果、文物背后的故事等,以這樣的形式在班級中營造濃厚的歷史學習氛圍,同時還可以激發其他同學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師要通過構建趣味歷史教學課堂,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歷史知識的欲望。學生主動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還可以培養自身的歷史核心素養,因此教師要重視趣味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