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南
(中國市場雜志社, 北京 100073)
國家新聞出版署印發的《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提出,出版業“十四五”時期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出版產品和服務,為建成出版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出版企業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是企業不斷追求的目標。隨著內外部發展環境的多樣化,企業不再只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更追求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基于此,本文引入利益相關者理論,從該理論視角入手,結合出版企業的發展特點與現狀,探究增強出版企業競爭力的提升途徑。
利益相關者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左右在西方國家逐步發展起來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該理論的影響迅速擴大,以致后來逐步影響美英等國公司治理模式的選擇,促進企業管理方式的轉變。
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概念的明確提出:1963年,利益相關者理論作為明確的理論概念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第二階段是觀點形成獨立的理論分支:該理論經由瑞安曼和安索的開創性研究。第三階段是經弗里曼(Freeman)、米切爾(Mitchell)、克拉克森(Clarkson)等學者的不斷努力,使利益相關者理論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框架,并開始引人關注。三個階段主要的特征分別為“影響企業生存”“實施戰略管理”“參與所有權分配”。
1984年,弗里曼(Freeman)劃出了企業利益相關者包含的范圍,即與企業目標的實現可以有影響和被影響關系的個人或群體。Clarkson(1994)指出,為所有利益相關者創造財富和價值是企業的目標,利益相關者組成了企業的系統。Mitchell認為,利益相關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影響力、合法性和緊迫性。
關于利益相關者的研究,國內學者始于20世紀90年代,以公司治理研究和企業理論為切入點深入開展,最具代表性的是楊瑞龍等的研究。
利益相關者包括企業的股東、雇員、債權人、供應商、消費者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門、本地居民與社區、環保主義、媒體、自然環境等。
根據上述定義以及相關學者的研究,建立了一般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框架,如圖1所示,所有者和股東為企業投入資本,企業為前者提供股息與分紅;企業通過為客戶提供服務而贏得利潤;企業通過為員工培訓和發放工資與其建立聯系;政府為企業制定發展意見、提供服務,企業向政府納稅;工會是企業負擔的社會性成本;公眾與企業之間是支持與對話的形式。企業通過這些聯系的不斷構建得以發展與成長。
由上述的闡述可知,利益相關者理論核心觀點在于,企業不應僅關注股東財富的增長與積累,而應該把視野放到各方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綜合平衡中,應關注企業的社會效益。

圖1 一般企業利益相關者框架
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經典競爭理論認為, 企業能為顧客創造價值的能力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優勢。
企業與環境關系論―商業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企業應與其所處的商業生態系統“共同進化”,塑造開放、抵抗力強的商業生態系統,因為后者的前景制約企業的發展。
企業競爭力包括文化、制度、技術、組織管理4個維度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構成的一個系統。股東不再是唯一的剩余價值索取者,其正在被多極化的格局逐步取代, 利益相關者與企業逐步形成了一個共同體,所以,利益相關者理論在新時代的語境下比股東利益最大化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現實性,有助于企業擁有可持續的競爭力。
根據相關學者的理論,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利益相關者生態圈是企業治理結構的廣義和動態視角的承接層。最外圍是制度、法律和倫理等大環境層面的監督,中間層就是企業內外部重要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促進與約束,核心層是企業管理層。
由圖2可見,中間的利益相關者圈層對于企業的治理起著重要的承接作用。由此可以更直觀地看出,重視利益相關者的維護對企業的競爭力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圖2 利益相關者在企業治理圈層的承接作用
基于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分析,筆者結合期刊主要價值活動,借鑒和完善了之前的研究成果,歸納出了出版企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分別為渠道利益相關者(包括作者、消費者和合作伙伴)、能力利益相關者(企業內部員工)以及社會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協會以及公眾)。具體見圖3。
山東煤機裝備集團經過多年理論研究和實驗總結出一套先進的粉煤灰濕法選炭工藝,如圖1所示。該工藝主要采用了本公司生產的FWX系列浮選柱、BXN系列高頻振動斜板濃縮機、DU系列水平帶式過濾機、礦漿預處理器、攪拌桶和滾筒篩等設備。

圖3 出版企業利益相關者框架
企業加大人力資本的積累,是核心競爭力得到大幅提升的捷徑。出版企業更是如此。從選題策劃、組稿約稿、稿件的編輯加工與出版質量把控、企業品牌的塑造、市場合作的開拓、企業文化的承載凝聚、生產模式創新等的實現歸根結底要靠優質的人力去實施。
出版企業要不斷加強編輯隊伍的技能培訓,提高編輯的專業素養和宏觀視野。人力資本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只有不斷重視和加大對員工培養的投入,才能使出版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論文期刊最重要利益相關方就是作者。作者資源是出版企業重要的出版資源,不斷擴大的作者群以及高素質的作者隊伍是出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礎。高素質的作者隊伍,既是出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也構成了出版企業發展環境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為此,出版企業要承擔起對作者的責任,不斷提高對作者資源的服務質量,提供個性化服務,給作者創造良好的投稿空間與環境。通過舉辦年會、論壇、優秀文章評選、不定期的講座等系列活動提高作者的增值服務,以提高作者對出版企業的凝聚力。穩定老作者,不斷發展新作者,壯大作者隊伍。擁有了優質的作者資源,出版社才擁有了核心競爭實力。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消費者價值選擇的變遷,出版企業越來越認識到爭取市場、贏得并長期留住消費者的重要性。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價值體驗是出版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
根據出版企業的特有性質并結合我社實際,出版企業的消費者包括讀者、各個圖書館、郵局、發行二渠道等。
出版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取得強有力的競爭力,就必須不斷地探訪消費者的需求,傳遞更優良的顧客價值來博得消費者的認同和青睞。對于郵局和發行二渠道,出版企業要增強企業內發行部的服務質量,優化訂閱和服務流程;對于讀者,要不斷選擇熱點以及讀者關心的前沿問題組織系列文章,不斷增加出版物的內容價值以及附加價值等。以制造消費者價值為起點,以企業取得持續回報為依托,創建以顧客價值為中心的企業文化氣氛,最終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對于期刊出版企業來說,合作伙伴首先包括出刊后刊登文章的媒介,如知網、人大書報轉載中心、萬方、龍源網等。其次包括論壇、會議、數字期刊等拓展業務的合作方。
出版企業需加強合作雙方的信息溝通與交流,降低交易成本和談判成本。致力于長期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增強誠信度與忠誠度,在良性的外部環境中很好的成長,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不同于其他企業,出版企業的出版產品是文化產品,對社會精神層面更具有影響力,相對于物質層面來講,這種影響力更具有深度與廣度。
約翰·斯坦納與喬治·斯坦納指出, 如果企業得不到社會認可,就無法長期發展,這背后存在著一種隱形邏輯,這便是企業與社會間的基本協定與社會合約。
對于出版企業而言,主要是貫徹國家新聞出版署的國家政策和行業規范。對于我社來說,主管單位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貫徹主管單位相關方針政策,為協會的發展與內部融合做出自己的貢獻是根本責任。
順應了國家相關部門及協會的政策,承擔起出版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行業發展的“優等生”,是出版企業不可取代的隱形競爭優勢。
出版企業就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出版物。出版企業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特征是輸出的是文化產品,需要承擔的是社會文化責任。這就要求企業不斷為社會大眾提供智力支持、文化條件、輿論氛圍的社會責任,傳播優良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在實現企業社會責任中提高企業戰略地位和企業的品牌,從而使企業收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力。
新時代和新的發展環境對逐步融入市場化競爭的出版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與機遇。如何使得企業常青,重視作者、消費者、合作伙伴、員工、社會等各類利益相關者權益,構建價值共創的“利益生態圈”模式,以便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 深化改革創新, 轉化增長動能, 以更大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