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策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天津 30027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
不同于21世紀初在中國流行的“非典”,COVID-19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的流行性肺炎,造成了大規模人員死亡。截至此論文完成時,新冠累計確診病例241312262人,累計死亡4912510人。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人類浩劫,并且無法預知這次疫情何時才能結束。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也深刻影響著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格局,甚至存在著重塑的可能性。
跨境電商是指通過互聯網進行的實體貨物和虛擬服務的買賣行為,全程的交易、結算、物流都是通過電子方式實現。它彌補了原有出國購物不便及經濟負擔重的缺陷,進一步打破了貿易壁壘,為建立更高層次的全球市場做出了巨大貢獻。
跨境電商分為進口電商和出口電商。就我國而言,進口電商是指將國外商品銷往國內這一廣闊市場的電子平臺商家;出口電商是指在國內購買廉價或暢銷的產品銷往國外的電子平臺商家。
跨境電商的發展是以互聯網技術的更新換代為根基,同時各國政府的政策也對其發展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中國,普遍認為跨境電商自2012年中國政府開始頒布跨境電商相關政策,跨境電商正式在中國進行運營。在經歷了九年的發展,“互聯網+革命”、跨境電商貿易試驗區、多家物流公司廣泛開展全球物流業務等舉措使這個新生物不斷刺激著中國經濟向好發展,甚至在疫情期間實現了真正的“彎道超車”。
2013—2019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其中2013年為2.9萬億元,2019年為10.8萬億元。而2020年有小幅跌落,為10.3萬億元(見圖1)。中國在2018年就已成為跨境電商貿易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排在其后。
本文通過研究跨境電商在中國疫情期間經濟率先恢復發展且實現GDP正增長之中做出的貢獻為始,分析中國跨境電商的獨特優勢,為之后的發展提供可行性建議,助力我國跨境電商得到更深層次的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的商品供應鏈和產業鏈出現斷裂,各國對商品進出口的管理也更加嚴格,變相地增加了貿易壁壘。從需求端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持續性,人們會降低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減少對商品的需求。從供給端看,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多國頒布的政策要求工廠限制生產甚至暫停運作。與客戶群體進行第一線交易的大部分商鋪也全面關停,無法實現供給端與需求端的有效溝通和結合。
服務業在疫情之中被破壞得最為嚴重。由于人們居家進行疫情防抗,如餐飲業、娛樂業、酒店業和旅游業在疫情中均出現大額虧損,大量的商家倒閉或轉型,使服務業遭受重創。以2020年春節檔為例,2020年大年初一票房僅為181萬元,而2019年大年初一的票房為14.44億元,同比下降99.876%。

圖1 我國2013—2020年跨境電商交易規模
其次遭受影響最大的是物流業。疫情期間,多國的國內物流停運,跨國物流的審批更是難上加難。無論是國際物流巨頭UPS(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簡稱“聯合包裹”)、DHL(德國敦豪國際公司,俗稱中外運敦豪)、TNT(荷蘭天地公司,簡稱天地快遞),還是國內物流的引導者中國郵政、順豐速遞、“四通一達”,都在疫情期間遭受了重創,開始尋找新的可能性。
同時,因為人們對疫情持續性的不確定和未來生活的擔心,對現錢的要求增加,在股市中出現“踩踏現象”,嚴重破壞了金融業的秩序。十天內美股熔斷了四次、上證指數下跌了16%、港股下跌了18%等,全球股市無一例外的大幅下跌,股市呈現“萬綠叢中沒有紅”的景象。
在疫情中遭受影響最小的是與網絡經濟相關的行業,如線上教育、線上辦公等,同時這也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利好。
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各國的經濟政策發生了轉型,在當今國家化社會的背景下,政治導向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首先,原有的低端制造業轉移以保持占有“微笑曲線”的高點政策轉變為引導制造業內流,以在國內構建完善的產業鏈和解決國內就業問題,緩解社會矛盾。其次,加強了進出口貨物的監管力度,增大了貨物進出口的難度。同時,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借此進行新貿易壁壘的構建,保護本國產業。最后,伴隨著“反全球化”的呼聲愈演愈烈,部分國家為贏得選民的支持選擇了站在經濟全球化的對立面,阻礙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在全球經濟遭受重創的同時,中國的跨境電商卻呈現逆市上漲的態勢。在2020國新辦舉辦的2020年上半年進出口信息發布會上發布了跨境電商上半年的經營數據:在疫情最為嚴重的上半年,海關跨境電商監管平臺進出口增長26.2%,其中出口增長28.7%,進口增長24.4%。
在股市中,跨境電商概念相關的股票紛紛大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京東(JD)的股價由疫情前的32.69美元/股漲到最高點108.29美元/股,漲幅為231.26%。
中國作為首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積極應對,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的極大優越性,最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并成為全球唯一一個經濟正增長的國家,被各國稱為“典范”。
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生產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復,為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在需求層面,人們對未來收入預期降低的恐懼逐漸消失,敢于進行消費。同時,由于長時間的居家隔離未能滿足自己的商品消費需求,在解封之后出現了“報復性消費”的行為,為跨境電商提供了大量訂單。其次在供給層面,工廠開工、工人復工,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迅速恢復了產能,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中國制造”。最后是物流的正常運輸連接了供給端和需求端,形成了一個有效的循環。
從1987年9月中國第一次接觸互聯網這一陌生事物,到現在成為互聯網領域的佼佼者,中國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讓互聯網走進了千家萬戶。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21年9月15日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在2021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就已達到10.11億人次,這就意味著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到71.6%(見圖2)。

圖2 中國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變動情況
互聯網的大規模普及使得跨境電商的發展成為了現實。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瀏覽國外的商品,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原本需要出國才能購買到的物品,既便利了生活,也為跨境電商提供了大量訂單。同時,互聯網的數據化功能為賣方提供了“制造指南”,能夠更有針對性地為顧客提供心儀的產品。
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一黨執政,政治可謂是經濟的風向標。在跨境電商方面,我國推出了多項政策扶持和發展跨境電商,為我國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見表1。

表1 2020年我國推出的助力跨境電商發展的相關政策
這些政策主要聚焦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完善了跨境電商零售業務的相關規定,填補了原有的空白。零售業務位于與普通群眾生活最緊密相關的第一線,這些政策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讓人們購買到價格更加低廉的商品,便利人們的生活。同時,由于商家和顧客的信息差和資源不對稱,顧客總是處于相對劣勢的一方,相關政策的頒布對顧客的維權具有重要意義。人們只有在感受到自己的利益能得到維護的時候,才愿意消費。因此,建立一個良好的經濟秩序對跨境電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次,中國在跨境電商貿易試點方面也做出了巨大努力,探尋跨境電商發展的新方向。在此次試點中,中國納入了貧困地區和城市,拉動當地的消費,助力了扶貧工作的開展。最后,這些政策要幫助跨境電商進行銷售形式、結算方式等方面的創新,使得跨境電商的發展更為高效。
總而言之,中國為跨境電商發展所提供的政策上的助力,給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中國跨境電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展現出強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具備完整產業鏈的國家。簡而言之,大到飛機大炮、小到鋼針線頭,中國都能造。同時,中國工廠還擁有著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生產效率。相比于其他各國,中國能生產出所有自己需要的商品并滿足世界的需求。在疫情嚴重期間,中國的口罩和消毒水就銷往世界各國,甚至在后期出現了產量過剩的情況。
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在和平年代也許無法看出它的重要性,但在出現經濟情況時,它的優越性就凸顯出來了。它能在其他國家供給不足時,滿足國民的需求。在疫情期間,跨境電商連接了中國工廠和世界各地的顧客,將中國生產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其他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國的制造業,“大”和“全”都有了,但在“高精尖”方面還有所欠缺。長期以來,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有著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能為其他國家提供代加工服務或低端的制成品。但是這些服務或產品附加值極低,且大量損耗我國資源并產生多種環境問題。因此,創新引領制造業升級轉型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我國的制造業升級和轉型:首先,能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相應地降低了產品的價格,能夠吸引到更多國外的消費者;其次,產品的質量也會得到提升,用高品質供給吸引需求;最后,由于跨境電商所能銷售的商品都要求建立屬于自己的品牌,這對長期以來使用“貼牌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加工的中國廠商極為不利。通過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能幫助廠商拋棄舊思維,加強品牌建設,促進跨境電商業務的發展。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這條在中國古代連接中原與西域的經濟紐帶在21世紀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深度挖掘了沿線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為國人提供了極具地域特色的他國產品。同時,中國也積極幫助沿線國家進行基站建設,構建“網上絲綢之路”。2021年8月19日,2021年網上絲綢之路大會如期開展,大力促進信息互聯、貿易互通。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已與16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與22個國家建立“絲路電商”雙邊合作機制。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到1.69萬億元,增長31.1%,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有力地促進了疫情形勢下的貿易暢通。
物流是跨境電商發展的心臟,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動力,所以物流建設極為重要。現在國內的物流巨頭如EMS、順豐、“四通一達”在跨境運輸方面的布局較弱,其中,僅有中國郵政一家能夠較為及時地到達部分國家且費用也更加低廉,所以中國郵政占據了跨境電商物流的最大份額。但總體而言,與DHL、TNT、FedEx、UPS等國際物流還有很大差距。
然而國際物流的價格普遍偏高,對跨境電商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故我國現階段需要大力發展和規范跨國物流,引導現有物流企業開拓市場、提高服務能力。同時,扶持新的專注于跨國物流的新興企業,彌補空白。最后,鼓勵大型跨境電商平臺做獨立的跨國物流,學習京東的經驗,迅速做大市場。
病毒營銷是指利用公眾進行宣傳,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進行無形的宣傳,使營銷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作為一種成本極低且效果極佳的營銷模式,適用于跨境電商的宣傳活動。但病毒營銷的前提是擁有廣泛認可的品牌和為消費者提供適用性商品,這也對跨境電商提出了要求。首先,要將品牌建設作為跨境電商的第一要務,改變傳統的貼牌生產模式,建設自己的品牌。明確品牌定位,確定生產路線,逐步開拓屬于自己品牌的市場。其次,要順應市場需求,積極進行市場調研,生產顧客需要且認可的商品。
轉賣模式是這幾年新興的電商平臺互動銷售模式。以國內電商平臺為例:淘寶和閑魚就建立了這種轉賣模式,從淘寶平臺購買的商品可以一鍵轉賣到咸魚平臺進行二手商品變現。電商平臺的轉賣模式可以促進資源整合、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庫存并豐富產品。但現有的國內外電商平臺的互動較少,更無法做到“一鍵轉賣”。在跨境電商飛速發展、人們對跨境電商的要求日益增加的大背景下,推進國內外電商平臺聯結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伴隨著跨境電商的逐步發展,市場已呈飽和態勢。在這種情況下,跨境電商就應該細分品類,專注于某一領域。不斷提高生產技術、擴大對該產品的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同時,進行專一銷售也有利于品牌的建設。
由于我國在跨境電商通關政策方面,還有待完善和部分跨境電商的投機取巧,大量小型貨物進行了“灰色”通關。這種“灰色”通關不具有通關證明,買家購買這些產品后的售后服務及退換貨都無法正常進行。
根據生產者剩余分析,這種行為降低部分跨境電商的銷售成本,看似提高了這部分跨境電商的生產者剩余,但是,由于買家的不信任而帶來的訂單的減少會提高整個行業的銷售成本,降低了全部跨境電商的生產者剩余。這不僅損害了其他跨境電商的利益,對這部分“灰色”通關的跨境電商來說,如果全行業生產者剩余的降低大于自身生產者剩余的增加,那對它們本身來說也是不利的。因此,整治“灰色”通關行為是必要的。
伴隨著我國針對跨境電商的海關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海關監管力度的增強,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必定能整治這種違法行為,為跨境電商構建更為良好的環境。
售后服務是在顧客完成購買后,賣家需要對買家的商品使用、維修等方面提供的必要服務,這是提高顧客對商品滿意度的重要一環,也是能否成功建立品牌的重要因素。
但是相對于國內電商體系化的售后服務來說,我國跨境電商受制于自身體量小、時差、距離遠等因素的影響,售后服務質量低下,買家退換貨的難度較大,所以常有差評,損害了跨境電商的長遠發展。
跨境電商需要增強對售后服務的重視程度,聘用專員與顧客及時溝通并解決顧客所提出的問題,增強顧客的信任程度,提高顧客的保有量。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的一場浩劫、一次挑戰,它對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格局都將產生深遠影響。但中國要在危險中看到機遇,實現再一次的突破。跨境電商作為近年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代表性行業,在轉變傳統消費模式的同時也引領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跨境電商能否成為那一份機遇”的問題已然不重要,因為無論疫情是否存在,跨境電商的發展都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個新的賽道上,中國更應保持發展態勢,探索經濟發展的新可能。